《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份 

        男女  男     女  男女  男       女    男女  男      女    男女   男     女 



  1960   67。0  80。9 52。7   20。9  26。9   13。9   2。9   4。4   1。3    33。4  41。4   25。2 



  1965   74。9  88。2 61。1   26。7  34。3   18。8   4。5   6。6   2。4    39。7  48。1   31。0 



  1970   77。2  89。1 64。7   28。5  36。3   20。3   5。9   8。4   3。3    41。3  49。4   32。9 



  1975   80。8  92。1 68。9   31。0  38。2   23。4   7。0   9。7   4。1    43。2  50。8   35。2 



  1980   84。6  95。2 73。4   34。6  41。7   27。0   8。1   10。9  5。2    45。6  52。8   37。9 



     *(不包括中国、北朝鲜与阿拉伯国家) 

       (资料来源:成有信编《九国普及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大力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金日成主席于1946年3月23日发表的《二十条政纲》中提出:“要 

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制,大力扩建公办的小学、中学、专科学校和大学”。1956 

年普及四年制初等义务教育。从1958年开始,普及七年制(小学4年、初中 


… Page 76…

3年)中等义务教育。1975年全面地普及十一年制义务教育,目前已经普及 

了十一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日本从1947年颁布《教育基本法》之日起,把义 

务教育由战前的六年延长到九年,仅用一年的时间,到 1948年中小学教育就 

达到普及的程度,入学率达99。27%。1963年通过《关于义务教育诸学校的 

教科用书免费措施法律》以后在中小学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高中虽然 

不是义务教育,但已达到普及程度。印度独立后于1949年1月,中央协商会 

议建议在10年过程中对全国6—11岁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一年后,印度 

政府又在宪法中正式提出在10年内对全部14岁以下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的目标,经过30年的年努力初等教育的总入学率迅速增长,据 1983年统计, 

印度已达7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78 

年以后,普及义133                                    务教育进一步受到重 

视。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规定“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5年5月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宣布:“有步骤地实行九年 

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又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法律形式正式规定在中国实施九年 

制义务教育,它标志着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 

    ③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在科技竞争的推动下,在制定本国政策时更加注重经 

济发展战略,在教育方面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中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 

育、专门教育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二战后的南朝鲜,经济取得了惊 

人的发展,其获得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调整了教育政策,使政策从“作为 

人权而受教育”转向“为发展经济而受教育”。日本60年代开始实施“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把“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列为专章,大力加强 

职业技术教育,并于1969年通过了《日本职业训练法》。同时大力调整中等 

教育结构。工业、农业、商业、水产、家政和保健等职业高中相继出现,到 

了80年代,计算机高中又大量出现,对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 

用。 

    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亚洲各国更加注意实施后期中等教育多样 

化的计划,并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其中以日本和南朝鲜最具有代表性。 

     此外,由于亚洲大部分国家仍是属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 

程度低,生产比较落后,并占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口,因此,在今后一定时期, 

农村教育将是各国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泰国、马来 

西亚都存在着扫盲教育和 134                                    质量提高问 

题,否则必将影响本国、本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诚然,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彼此之间 

的内部合作至今仍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一味强调吸收、 

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忽视了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造成“食 

洋不化”,导致盲目性。 

    总之,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反省为经济发展而制定教育政策这一被 

动局面。如今亚洲各国开始将“国家的安定、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时 

考虑,以制定出一体化的教育政策。同时放眼世界教育改革的动向,将教育 

中心朝尊重人的个性成长方向转移。 


… Page 77…

                                 2。中国 



    从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 

年间,基本为中国的内战时期。当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不受到战争 

的严重影响,有关的统计数字也残缺不全。因此,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从略。 

      (1)文化事业 

    新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 

期。 

    建国后最初7年,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改造工作,建立起 

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讨论在全国 

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下,改进新闻工作的问题。会后,各级报 

纸开始以首要篇幅报道生产劳动;积极建立通讯员网络和读报组,进一步加 

强报纸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注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据会议的决定,新 

华通讯社结束了战争年代各分支机构的分散状态,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 

集中统一,逐步建成为国家通讯社。通过建立城乡广播收音网和农村广播站, 

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的广播扩大了收听范围,人民广播 

开始进入工厂、农村和部队。据统计,1957年全国有报纸364种,广播电台 

61座,县广播站近1700个。 

     1957~1966年间,中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58~1960年,适应社 

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广播电台的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开办 

了电视事业。1958年全国有报纸491种,广播电台91座,电视台2座。1961 

年起,由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新闻事业随之压缩规模。1961年全国 

报纸减少为 260种,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也有所缩减。60年代中期,1965 

年报纸增加到413种,广播电台87座,电视台12座。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报刊被迫停办,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据 

1968年统计,全国省级以上报刊仅42种,其中全国性报刊只有4种。1971 

年以后,报纸数量略有回升,但增长有限。与此同时,新华社和广播电视事 

业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效率低、效益差,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1979年起,报纸的种类和期刊总发行量成倍增长,收音机和电视机的社会 

拥有量急剧增加。中国的新闻事业已由以报纸为主体逐渐转到通讯社、报纸、 

广播、电视、新闻电影、新闻摄影等多种新闻工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新 

格局。一个 136                                 多层次、多品种、多功能的 

遍及全国的新闻宣传网已经形成。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已经成为建 

设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工具。据1987年统计,除台湾省外,全国共有登记公 

开发行的报纸1482家,期总发行量为18600万份;广播电台386座,发射台 

和转播台1016座,收音机、收录机社会拥有量3。3亿架,县级广播站2576 

个,广播喇叭8316万只;电视台366座,发射台转播台17570座,电视机社 

会拥有量1。16亿台。新华通讯社已成为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在国内外有分社 

120多个,派驻国内外的记者1100多人。以海外华侨、台港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对象的中国新闻社也有了很大发展。 

     出版 


… Page 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出版业的兴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40年来,中国的出版事业尽管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形成 

了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到教育、科研以及对外贸易等较为 

完善的出版体系。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又 

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 

事业正在逐步形成。 

    1949~1956年,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型出版事业的初创阶段。1950~1956 

年,出书品种和印数持续增长,共出版各类图书12。9万种,1956年当年出 

书28733种,是1949年的3。6倍;7年总计印数达63。2亿册 (张),1956 

年的总印数为17。8亿册 (张),是1949年的17倍。 

    这一时期,翻译出版了43个国家的各类图书15700多种。 

    书刊印刷业也有较大发展。1949年全国书刊铅印印刷约13万令,1956 

年增长到 283万令;胶印印刷 1949年仅 7万令 1956137 

年达到207万令。 

    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加快,图书发行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全国销售图书 

2亿册,1956年增加到14。8亿册;销售金额从0。5亿元增加到3亿元。 

    1957~1965年,中国出版事业取得初步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曲折的阶 

段。到1965年有国营出版社87家。这一时期共出版各类图书23。1万种。总 

印数148。29亿册(张)。书刊印刷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铅印印刷从283万令 

增加到472万令,胶印印刷从207万令增加到444万令。1956年以后,各地 

新华书店依靠供销社建立农村图书销售点,使图书发行网点遍及城乡。1965 

年全国共有图书发行网点5万多处,年销售图书18。6亿册 (张)。 

    1966~1976年,中国出版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10年。1966年“文化大 

革命”开始以后,许多出版机构被撤销,出版工作者被遣散,大批图书被当 

作“封、资、修毒草”付之一炬,图书出版业十分萧条。 

    1977~1987年,中国出版事业空前繁荣和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其表现 

是: 

    ①出版能力显著增强。到 1987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471家,其中1977 

年以后新建和恢复的有396家。在全国范围内,一个专业较为齐全,布局大 

体合理的出版社体系基本形成。地方出版力量的增强尤为引人注目。 

    与之相适应的印刷生产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到1987年,承担书刊印刷任 

务的企业有210家,其中千人以上的企业有45家。印刷生产能力:铅印排字 

80亿字左右,铅印印刷约3000万令,胶印印刷1200万令,装订2100万令。 

10年内综合印刷生产138                              能力增长50%左右。 

    ②图书品种、印数稳步增长。到1983年基本解决了因“文化大革命”造 

成的严重书荒,从1986年开始,整个图书出版从注重品种数量转入着重提高 

质量,调整结构,建立体系的新阶段。1987年全国共出版各类图书6万多种, 

是1978年的3。5倍;总印数达63。09亿册 (张),比1978年增长64%。 

    ③同国外的合作出版有了良好的开端。1979~1987年,中国已同14个 

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60多项合作出版协议,计划合作出 

版700多种书刊画册,其中已有大型《中国》《长征》画册等100多种出版。 

同时,中国还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图书,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 

图书,图书进出口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④图书发行体制开始进行改革。1982年开始对图书发行体制进行改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