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清华 作者:尚尔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受清华 作者:尚尔凡-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是1月21号领的证,呵呵,前几天事情太多,没来得及跟大家及时通报,抱歉 :…P
  正式办事请客可能要拖后几个月吧,到时候还望大家赏脸~~~
  最后也祝大家在感情的路上一帆风顺!”
  处在学生时代的我,已经感到了自己和人生神圣的篇章越来越近了……
爸爸妈妈,我想你
  似乎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里,都有一段时期特别不喜欢和家长交流,觉得没有共同语言,和家长一说话就别扭,甚至还生气。大人们愿意称这个叫“逆反心理”。而上了大学年头越多,同学们和家里人的关系倒是变得越来越亲了。
  上了大学,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异乡继续读书,第一次体会到了完全独立的感觉,才发现自己是那么需要关心,才发现以前在家里听到的爸爸妈妈的唠叨,很多都是对的。第一次和“家”的距离变得那么远,也越来越希望能时常接到妈妈的电话,哪怕仅仅是问问自己“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自己也越来越愿意把自己芝麻大的小事告诉家里,哪怕仅仅是自己当了班里的小干部,在班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或是给家里寄回自己出游的照片。因为我们在大学成熟了很多,我们能够理解家里得到自己的每个消息都会那么高兴,自己其实是家里最大的精神寄托。很多时候,你的快乐和苦闷,周围找不到人和你分享和分担,你会很自然地先想到家里,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定愿意听你说话,听你的喜悦,听你的牢骚。
  不是因为“距离产生了美”,而是因为我们真的长大了,我们深深感到家人永远都是最亲的。
  珍惜大学的友谊
  刚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怪怪的,来自五湖四海,长得也好像没有中学同学顺眼,交流起来也感觉文化和生活背景完全不同,共同语言不多。所以在大学的头一两年里,我都觉得大学的同学不如中学的,还是和中学的好朋友关系好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生活背景和文化的差异已经完全被你适应,你会真正了解你身边这些同学,尤其是在清华里接触到的这些全国最优秀的同学们,他们的思想和优点都将被你看到,他们的做事和思维方式也都因为四年的长期接触而深深地影响着你。或许因为大家在大学是朝夕相处住在一起,或许仅仅是因为大学是四年,比高中的三年要长,到了就要本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是无比亲切,宿舍的几个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这种要好体现在了长期生活的默契上,体现在了互相深入的了解上。
  毕业了,班里最后聚餐,也就是我们的“散伙饭”。全班在饭馆的大厅里,不管边上还有多少人在安静得吃饭,集体举杯高喊“我爱计84!” 同时很多人的眼眶湿润了。
  有的同学毕业后要离开北京了,全班集体送他出校门,一直送了很远,因为大家知道,这一别,不知道多少年以后还能再见到。人生中很无奈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同的朋友只能伴你度过人生的一段路,就像高中同学无缘和你一起上同一所大学,而大学的朋友有些又在大学毕业后分开。
  一位老师兄感叹道:“30岁以前交到的朋友都是真正的朋友,30岁以后的很可能只是利益上的朋友。好好珍惜大学里的友谊……” 这种友情是多年来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就像你和要好的高中同学在高中毕业后一直保持着联系一样,大学里的友情也是同样会伴随你一生的。
课堂反思
  教学方式再先进,也要先适应中国国情
  一位在美国留学多年的老师刚刚回到清华作了教师。回国后也是踌躇满志,希望用自己美式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同学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还能学到东西。于是很快,他就开设了一门课程。
  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在一学期内上课发言一次,发言占期末总分的10%。原本是想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学方式,结果变成很多同学开始几节课都抢着发言,然后发过言就不去上课了,因为他知道老师不会再点到他发言了,自己的10分也拿到手了。


老师用全英文上课,这是同学们大学当中的第一门全英文的授课,大部分同学听得一知半解,又因为是早上第一节上课,很多人昏昏欲睡。
  做最后的课程大实验,10个人分一组,一组只给一个成绩,组里的10个人成绩一样。分数区分度还很大,总分30分,好的组给30,差的只给15分,这一下子就给最后的期末成绩拉开了一个档次。本来老师这样做是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实验,组内10个人充分讨论合作,几个小组竞争最后的实验结果。但同学们都想着有10个人呢,自己不用着急,希望都寄托在了组里的一两个大牛身上,最后变成了一两个人战,八九个人看的状况。做了实验的同学也不爽,因为没人帮他;不做的人最后看到成绩也不爽,觉得组里的大牛没有用心做。而矛头又更多地指向了老师,觉得老师最后给的实验成绩太不公平。
  最后的期末考试,更是让同学措手不及。提前几周大家就知道,考试是开卷,人挨着人坐,大家都觉得不着急。但由于这门课大家学的都不算好,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东张西望。有些同学看旁边同学的卷子,发现题目不一样,就继续问旁边的旁边的同学,然后把答案写上。结果等考完试大家才发现,卷子不是只有AB两种卷,而是ABCD四种卷子,抄了邻居的邻居的卷子,答案也全都不一样。这下子大家都急了,在网上抱怨老师,牢骚无数,说老师的做法“变态”。
  其实,老师人很好,根本就没想过用这门课怎么难为大家,即便大家最后考得特别不好,她也没给一个人不及格。但她的美式教学在中国一下子行不通了,有些国外方式不得不变得有中国特色,他的第一次课也只能以失败告终了。之后的几年,这位老师做了很多教学上的调整,因为课程的内容本身是非常新颖的,如今已经成为同学们非常欢迎的一门课了。
  考试成绩要合“情理”才行
  中国最讲究的做事方式就是要讲“情理”,也就是说不仅仅做一件事情要客观、合理,更要符合人们平时做事的习惯和传统才行。同样,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待考试也都有这种很浓的“情理”思想。
  不知道是学校有不成文的规定,还是老师之间有了教学上的默契,每门考试,年级平均成绩差不多都定在了80分。很多课的期末考试特别难,全凭试卷成绩,全年级没几个能及格的,老师怕同学的分数太难看,都往上提了提,最后平均80分左右。如果是因为试卷太难这样偶然的原因也就罢了,其实几乎所有的课都往上提成绩。学校是希望这些全国最聪明的学生,最后毕业的成绩单能够好看些,别比其他学校低太多。而一些课如果老师执法严明,年级平均分低下来,马上就会引起同学的不满,认为是老师难为学生。
  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大家都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同学们认为自己学的差一些没关系,反正大家学得都不好,最后成绩会往上调。同学们的学习标准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学习质量了,而变成了自己相对的学习状态就可以了。这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是非常不利的。从这个角度讲,高考还是合理的,考了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什么成绩就是什么水平; 没有调整。学校现在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教学考核这一关了,力争课程的考卷难易合适,成绩不调整,不及格就严格按照不及格算,不让同学有侥幸心理,想着只要自己不掉到成绩的后5%就不会考试被抓。这也就是让我们的考试多一些理,少一些情。
老师,请换换考题
  有一年考试结束,老师特别奇怪,今年的同学怎么平均分一下子比去年的高了好几分?考试内容差不多、题型也差不多,怎么成绩上升了这么多?后来,他又发现,上他课的学生里面,颇有一些人平时根本不好好学,上课都来得不多,最后就看了几天,考试居然都是八九十分。老师纳闷呢,我的课有这么容易吗?其实问题就出在了这个考试题目差不多上了。大学里另一个关于考试的有趣现象是,很多考试常年考题不变,第二年的题目和第一年比起来,有的是一模一样,有的只是换了换数字,题型一点不换。
  老师后来过了好几年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历年考题都在同学的BBS上和其他的网站上。每年考完的同学,马上就把记着的考题发在网上,而且有的记得一字不差,供来年参考。而每年准备考试的同学们一定会翻出往年的考题,仔细揣摩,同学们坚信,只要老师继续出老题,他们肯定能考出好成绩。
  老师知道后,非常愤怒,要求学生把他的考题从网上删掉。可是这个怎么可能呢?哪个学生不愿意考试前多些参考题练习练习呢?每年题目一样,还是老师的责任。如果像高考一样,每年重新认认真真出一份试卷,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呢?老师又何必担心往年的考题会有什么大作用?
  所以说,老师同样不能犯懒,考试也要“与时俱进”。
  和老师套磁
  大学的老师,往往不仅仅教课,还要带自己的研究生、搞科研,所以对于老师开设的课程,期末成绩并不像高考那样,一旦看到分数就是尘埃落定、改变不了的了。如果你觉得可能是老师判错了卷子,可以去找老师,老师一定会本着和你探讨的态度重新检查你的试卷,真的判错了,成绩一定能改回来。这本来是好事,但也同样给了同学钻空子的机会。
  一次考完试,老师心慈手软,发现几个同学成绩可能会不及格,连忙联系每个同学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了解情况,看如果这些同学学习态度好,或者有什么特殊原因,可以稍微放宽几分。结果,同学自己知道了可能不及格的“噩耗”,马上冲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哭诉,希望老师给自己通过。
  老师指着试卷里的一道大题问学生:“这道题是我给你们布置的第二个实验内容改的,如果你现在能把它做出来,我就算你过了。”
  学生说:“我现在可能做不出来,但我回宿舍,过两天就能把答案做出来。”
  老师一愣,这个实验可是要求每个人都做的呀,你不会做,那你的实验结果是怎么交上来的?明明就是抄的嘛,居然还来我这里要分?
  但学生还是耍赖,说如果给了他不及格,就是杀了他了,后果会多么多么严重……
  最后,还是老师通融了他,让他把第二次实验再做一遍,两天之内如果把结果能交回来就算他通过了。
  另一种常用的套磁方式是考前答疑套磁。
  老师考前答疑现场,围了好多人,先是给老师说些好听的,讲老师这学期多么辛苦,讲课讲得多么好,然后趁老师心情愉快,马上直奔主题,问老师这个考不考,那个会出什么样的题。得到的一切信息,都会在网上公布出来,供复习的同学对重点有所准备。
  不过,只要老师经验丰富、守口如瓶,就不会让学生占到“便宜”,保证考试的权威性。
副科的命运
  X副科的老师,最后一堂课在黑板上写了三“难”:一、这次考试题目不难,二、我不会为难大家,三、大家也不要为难我。
  在清华这种理工科大学里,文科和政治课都逃脱不了副科的命运,同学们对待这些课程向来是应付了事、不花心思。而这些课程的老师也通常非常体谅大家,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论文、答辩,即便有考试也是开卷,考试的时候座位也不分开。
  为了搞定政治课论文,大家差不多都是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搜几篇文章拼凑了事。有人从图书馆借书回来,本想找篇合适文章参考一下,结果上面的好文章早已被别人写上“已抄”、“请不要再抄”,更搞笑的还有人写到“再抄又如何”,“好文不厌百回抄”。
  有些课的上座率也非常低,除了放出风声来,这节课要点名,否则总会有一些同学不去上这些“副科”。
  “副科”的命运和“主科”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同学心目中的主科,是他们的专业课,是他们感兴趣的技术和知识。很多热门课程,都会看到很多旁听的同学,甚至是已经工作的人来听课。有时候,本系的同学都因为人多没有地方坐。老师只好在上课前给大家作解释:“这门课是我们XX系的必修课,因此,请外来的同学们,给选课了的XX系同学优先听课的机会,没有选课旁听的同学请主动让座,委屈一下了。”之后的课就会看到最后两排密密麻麻的人群,坚持站着听完两个多小时的课。
数学很重要,不学好,后果很严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