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9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000年文科辨析题第30题)    
    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2001年文理通用辨析题第31题)    
    1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2003年辨析题第31题)    
    (三)分析题    
    1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温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2002年文理材料题第36题)    
    3试分析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D2D3C4D5D6D7D8D9C10C〖〗11A12A13D14B15C16D17C18B19D(二)选择题Ⅱ    
    1ABCD2ABCD3ABCD4CD5ACD6ABCD7ACD8ABCD9CD10ABC11ABCD12ABCD13ABD14。CD(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1)。    
    2(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2)。    
    3(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3)。    
    4(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4)。    
    5(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二)4)。    
    6(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三)5)。    
    7【答案要点】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8【答案要点】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9【答案要点】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0【答案要点】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1【答案要点】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二)、3)。    
    2【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3。(答案要参考见本章“考点分析”(四)、5)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理论精品教程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

    本章分三节。复习本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深入理解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明确这两条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    
    第二,弄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概括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重点理解“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和意义,科学技术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以及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    
    第三,概括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深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概括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本章内容的联系最为密切,要深入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领会】(1)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与自然界不同,社会历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它是人们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马克思指出,历史不是某种神秘精神力量的工具,“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这正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根本区别。社会规律正是形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可能途径进行能动地选择,从而创造历史。    
    (2)社会规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存在、实现和体现    
    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在起作用。与自然界不同,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方式。社会规律不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存在并实现、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3)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人们的实践活动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千差万别,在现象上表现为多样的偶然性而不重复;历史必然性即存在和实现于偶然性之中,社会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    
    社会规律虽然有其特点,但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普遍性、重复性。    
    社会规律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统一的基本是实践。社会规律就是人们“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存在和实践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历史的作用也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人的自觉活动就越自由,其作用就越大。    
    【运用】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创造活动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特别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为历史发展具体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曲折和偶然性所左右,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探索、尊重社会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才能不断夺取更大的胜利。(此知识点2000年文科辨析题第30题考查过)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