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了三十元钱,就征集了这件文物。
  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的造型和制作的年代。他们只是按照惯例办理了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我们现在考古挖掘的许多东西,都可以测定年代,比方说陶器、瓷器,都可以测定它制作的年代,我们可以区别真假,都可以做鉴定,但是这个玉器它不行,因为玉器本身它没有测定年代的手段,测不了它的制作年代。”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才有了重大突破。在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红山文化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
  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他们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
  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他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当听说他要乘火车返回赤峰的时候,苏秉琦嘱咐道:小伙子,你要好好地保护它,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 
  1971年在三星它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玉雕龙为碧绿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体呈英文字母里c的形状,因此它以后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它的鼻子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龙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长鬃,长鬃占了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件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雕刻而成。
  而红山出土的这件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
  三星它拉的c形玉雕龙的年代被确认三年以后,翁牛特旗又传来喜讯,在距离三星他拉60公里的广德乡红山文化遗址,又出土了一件高16厘米黄色的c形玉雕龙。它的造型与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基本一致。
  赤峰发现玉雕龙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渴望了解玉雕龙的人们,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中国塞外的红山。而关于龙的原型的讨论也因为c形玉雕龙出土而开展起来。
  考古界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两条色泽不同的c形玉雕龙,是以蛇的身躯为主体的多种动物的复合体。但是在龙的头部,是什么动物的看法上却引起了争论,有的人认为龙的头是猪的头颅,有人则认为是鹿头,还有人把龙的头看成是熊的脑袋。那么这两条龙最初原形是什么呢?
  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尚的神异动物。但是,它的真相,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近年来,随着古人崇尚龙的遗迹不断出现,从而引发和激起人们对龙的原型探讨的热情。于是,关于龙的最初原型的种种设想便应时而生。 
  辽宁师范大学文博系主任田广林:“关于龙的原型,学者们的说法是种种种种,归纳起来大概有四种,就是四大类,一种说法认为呢,龙的原型是出于动物,某一种动物。那么还有人认为,龙啊,它的原型是自然物。你比方说,彩虹、云、龙卷风、河水,这都认为是龙的原型。还有一类就是植物,比方松树,是龙源于松树,最近有些学者认为,龙的原型它是昆虫。
  中国龙的最初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翁牛特旗出土的两件c形玉雕龙的头颅是猪首的造型吗?
  2003年,一批考古队员,来到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上。
  兴隆洼文化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遗迹十分清晰的原始村落;因而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在发掘的3万平方米面积里,有170多座房址,400多座窖穴,经过碳14测定:兴隆洼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以前,是红山人的先辈。那个时候,人们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原始农业刚刚萌生。
  2003年10月21日,在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处现场,考古队发掘一个面积为4平方米的灰坑。在灰坑里,他们清理出了6个存放食物的窖穴,
  考古人员清理完六个小坑之后,发现中间还有一个大的灰坑,被六个小坑紧紧环绕。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大坑中的灰土清理干净,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了:由许多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型动物静静地躺在那里,那是一条距今8000年以前龙的形象。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这条龙的头部,竟然摆放着一个野猪的头骨。
  有的学者认为,用野猪的头颅作为龙的头,充分说明了先民们对野猪的崇拜。
  田广林:“在这个宗教发生,这个早期宗教发生有个特点,人们崇尚的对象,往往都是他们依以为生的衣食之源”
  刘国祥:“兴隆洼文化时期,是狩猎采集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业经济已经出现,但是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主要是靠这种打猎、鹿、猪、狍子、熊,打这样的动物,来作为他的主要的肉食资源。其中,猪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当时成群的野猪啊,活动在这个地方,植被条件非常好,那么是人们获取肉食的,主要的动物,所以说呢,他就开始对它崇拜,祈求猎物的繁盛,并祈求狩猎活动的成功。” 
  20世纪的80年代初,一批考古队员的身影出现在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上。赵宝沟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证明,红山文化是它的继承者。
  一天, 考古队员们在一个小山坡上,发现了一批7000年前用于祭祀的陶尊。令考古队员感到意外的是,在其中的一件陶尊上,竟然有一幅透视画。画中的动物分别是被赵宝沟人神话了的猪,鹿和鸟。
  有的学者认为,陶尊上刻画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动物合体。它集中了多种动物的神通和特长,这样的客观特征,为人们从根本上揭开龙的原型之谜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六、七千年之前,野猪、鹿和鸟,都是赵宝沟人最常见、最熟悉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都是他们狩猎的目标和赖以生存的给养。


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出土的玉猪龙
  赵宝沟人怀着虔诚的心,把这些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精心描绘在神圣的陶尊上加以膜拜,目的是让它们成为沟通人与天的媒介,祈求丰衣足食。
  赵宝沟文化陶尊的出现告诉人们,龙的起源,首先是来源于人们自身的生活和物质生产。
  几乎在这件陶尊出土的同时,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又有一些神秘的“玉猪龙” 不断出土。
  “玉猪龙” 目光温顺,肥头大耳,鼻子短平,鼻梁上刻着细密的皱纹,这些特征,配上弯曲的身躯,显得十分有趣和令人喜爱。
  如果,拿“玉猪龙”与三星它拉发现的“C”形“玉雕龙”作个比较,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关注红山文化的苏秉琦先生 
  殷志强认为,玉猪龙的这种造型特征,是当时'农耕文明的一种表现。
  远古时期,猪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猪作为食物以外,还把它作为“水兽”,在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中,经常把它作为祭品,
  这些观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玉龙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龙体的形状为什么源于蛇的身躯呢?有人认为,这是红山人对蛇崇拜的原因。因为,蛇的活动与季节的循环是相符合的,因此,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再加上当时发达的养猪业,于是,就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玉龙的大量发现,使人们看到从兴隆洼文化到赵宝沟文化,在对猪的崇拜上一脉相承。它们的出土,不但为人们解开了龙的起源之谜,也为人们展示了龙被逐渐演化的轨迹和不断被神化的过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宏:“红山文化的玉龙,应该说在史前时期,出现的最多的,而且制作最精美,应该说是属于一种比较成熟一些的龙,不是最初形态的这种龙了,但是对于龙的崇拜,应该说呢,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你比如在兴隆洼文化这个阶段,就出现了用石块堆砌的龙,在赵宝沟文化阶段,也出现了出现在陶器上的龙的形象。” 
  1984年,83岁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沈从文先生,得知三星他拉出土了C形玉雕龙的消息,他通过有关部门,表达了自己渴望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玉雕龙的愿望。


玉猪龙
  这一年秋天,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把玉雕龙送到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的寓所。
  翁牛特旗文化馆文物组工作人员蒙景新:“他呢,看了这件玉龙以后呢,就是说,非常非常的激动,好半天呢,才说出一句话来,他老重复的一句话就是,哎呀,这件东西呀,是很难得的一件珍品。” 
  1989的六月,为了迎接建国四十周年的到来,三星他拉出土的c形玉雕龙作为珍贵的展品被调往北京参加展出。此后,它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附篇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
第三集《古玉神韵》 

 
  内蒙古赤峰市的巴林右旗,位于沙漠和草原接壤地带的红山文化分布区域里。
  1969年春天,在一次大雨过后的早晨,巴林右旗那斯台村的布和朝鲁在出去放牛的时候,不经意间,在一个坡地上捡着了一个玉器。
  为这个发现所激动的他,连忙赶回家去拿了一把二齿钩,再跑回发现玉器的坡地上挖了起来。不大的工夫,他就挖出了不少玉器。
  布和朝鲁的父亲丹巴,是那斯台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把布和朝鲁挖到的玉器装在一个特制的布袋里,锁进了家里的大木箱子。
  一天,一个文物贩子趁着丹巴书记到北京看病的时候,来到那斯台,找到了布和朝鲁,想出大价钱购买他挖到的那些玉器。但是,文物贩子没有如愿。
  1979年的一天,巴林右旗文化馆文物组的工作人员,走进了丹巴书记的家。
  和青格勒一起到丹巴书记家里的,还有巴林右旗文化馆的领导韩仁信。当年,丹巴书记就是坐在这张紧靠着大木箱子的木质沙发上,同韩仁信拉起了家常。 
  青格勒:“完了,老头呢给拿出几件,我们看完了以后,就做了老爷子的工作,就是丹巴书记呀,做他的工作,做他的工作呢,就是这个书记呢,当时呢,嗯,觉悟也挺高,说对国家还是有用,你们就拿去吧。” 
  从丹巴书记家征集到的玉器有玉蚕、玉鸮和几十个玉珠。它们现在被精心收藏在巴林右旗博物馆,成为研究红山文化的珍贵文物。
  红山人生活的区域在万里长城以北的塞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留给一些人的印象是天高地广,风吹草低的蛮夷之地。当红山玉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确定下来的时候,面对那里发达的玉文化,有的学者不禁惊呼,这里应该就是五千年以前中国历史上传说的“玉器时代”。
  原始人类在迎来文明的曙光之前,曾经走过了几百万年漫长的发展道路。从人类诞生到新石器时代之前,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打制的石器,考古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作旧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处在对自然物简易加工的初级阶段。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离今天4万年至1万年之间,随着制作石器工艺的提高,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在一些原始人类中,逐渐萌发出审美意识。
  到了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们就从众多的石头里面,挑选出美丽而温润的玉石,加工成可以佩带的装饰品。于是,就出现了玉器。
  刘国祥:“玉器的起源阶段,往往都是突出他的装饰功能,人们在最早识别加工雕琢玉器的时候,重点突出的是玉器的美,玉器的装饰美,把玉器雕琢成器用来装饰和美化人的生活。” 
  而辽宁师范大学的田广林认为,玉器从出现那一天开始,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