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兵马俑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工作始于1962年,在对陵园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后,考古人员绘制出了秦始皇陵园的第一张平面布局图。这次考察结果引起了考古界不小的轰动。
  当我们走进秦始皇陵园,所能看见的地面建筑只有这座巨大的封土岭。陵园的封土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的,两千多年前的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当时工程的劳作之艰辛。


兵马俑出土
  历代的学者都对秦始皇陵进行过研究,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是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 
  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得封土高度应当为76米。11年后的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同时他第一次提出封土的巨大外形并非完整的四棱锥体,而是有三层明显的台阶。 
  袁仲一先生是早期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对于封土高度的各方学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象一条鱼的脊背,从不同的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我们从史料上知道秦始皇生前的穷奢豪华,建造了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等大型宫殿,死后他的陵墓一定会建成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建造如此巨大的封土是为了显示他始皇帝的尊威。除了显示帝王的威严气派外,古代陵墓中修建封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了保护封土之下的地宫。


地宫 
  就在我们前去拍摄的几天前,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的探测中,发现封土之下约十六七米处有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的。
  封土岭下地层十分复杂,封土之下的结构情况还需要做大量的勘探工作才能确定,所幸的是,考古队在陵园其他地方的考古工作进展不小,我们有幸记录了考古人员发掘内城北墙的现场。
  发掘进行的第三天,我们在发掘现场已经可以看见城墙的表面,而且还可以清楚看见许多瓦砾散乱地躺在夯筑城墙的内外两侧。 
  内城墙上华丽的建筑可以作为推测地宫建筑的依据。经过秦陵考古队多年的探测,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的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宫墙四面均有斜坡墓道,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上口起掘的范围,即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凤翔秦景公大墓发掘现状 
  地宫是秦始皇陵墓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由于一直深藏地下,后人对这个神秘的地宫一直缺乏直观的认识了解,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最早的历史文献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录:“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富丽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盗墓人的机关弩矢,玄宫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息……。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用兵马俑做封面
  地宫的核心部分叫玄宫,是盛放秦始皇尸体的棺椁所在处,地宫的深度就是从地表至玄宫的距离,关于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
  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了地宫的深度:“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在史料《汉旧仪》一书中也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一段介绍,公元210年,即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我带了72万人修筑丽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最大胆的推断还是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


排水管道
  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有一种说法推断地宫的深度至少在五十米以上。袁仲一先生根据发现的一口秦代水井,发现当时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为16米,而水井处地平面较地宫中心部位低约7米,因此他认为地宫部位的地下水位距离地表应当在23米左右。
  1976年至1986年之间,经过整整十年时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陕西咸阳凤翔县附近的秦景公陵墓。这个陵墓的发掘资料对研究秦始皇陵起到重要的作用。经勘测,秦公大墓深度为24米。
  秦始皇陵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经过探测,他们在陵墓地宫的东、南、西方向都发现了厚厚的夯土建筑,夯土建筑最深处位于陵墓的南端,达39。4米,最窄处深度在陵西为23米。考古队认为这是地宫的防水大坝。秦陵地宫南、西、东三面较高,从而推断地宫的深度将低于三十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平面图
   王学理先生在研究始皇陵时探测得出地宫深度是33。18米,内容居高10米,他认为这是高精度的探测结果,应该是可信的。钻探人员曾经在地宫之上进行钻探,深至27米仍然属于当初回填的熟土。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惟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这证明了司马迁所记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内容属实。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汞本身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存在于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胆敢闯入的盗墓者。


秦景公大墓 
  秦始皇陵直接影响了后来封建帝王陵园规划和建筑的模式,这种厚葬的习俗,历代封建帝王无不尊崇,那么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工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需要多少的人力呢?
  根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可以推断始皇陵修建的时间为38年。一位日本的研究者曾说:“修秦始皇陵用的劳力和财力都是天文数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汉旧仪》说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
  1979年,在秦陵封土西部1600米的赵背户村,探测出当年服役人合墓葬104座,这里的村民都知道当年发掘的情况。他们说挖出的都是堆堆白骨。
  从赵背户村出土的瓦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来自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的修陵人就是当年七十二万人中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以其宏伟的规模、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而文明遐迩,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地宫有没有被破坏呢?
  通过对地宫周围水银含量的勘测,考古人员断定地宫依然完好,地宫表面检测出的大片强汞区,成为秦陵地宫尚未被盗的有力证据,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宫的盗洞,水银早已顺盗洞挥发掉。
  《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地宫中有防盗的“机弩矢”,并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如果秦陵被盗,必然有盗墓者被机弩所伤,但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对此都没有任何记载。
  近十年来,陕西省秦俑考古队在秦陵封土周围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四周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迹象。


修陵组画
  考古专家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或许秦始皇仍安然无恙地躺在巨大的棺椁中。
  如果有朝一日秦陵被发掘,那么,人们就会发现一座灿烂文化艺术的文物宝库,到那时,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一切谜底都将会大白于天下。
 



 
第二部 王者归来
远去的西夏王国 

 
  


当地人传说这些土堆都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坟墓 
  在中国西北城市银川的郊区,贺兰山脚下,一片荒芜的沙野上,奇迹般地伫立着上百个或圆或方的黄土堆,其中有些土堆的样子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有几分相似,人们把它们叫做“东方金字塔”。
  银川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在汉语里,银川的意思是银色的平原。
  史书记载,在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期间,西北一带有一个叫西夏的王国,首都就在银川。那时,这里耸立着金碧辉煌的宫殿,集市上热闹非凡。


考古工作者辨认出这些是西夏古文字
  当地人传说,这些土堆都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坟墓。不管传说是否真实,神秘的土堆在很长时间里被外界遗忘,就这样袒露在大地上,直到1971年,考古人员来到这里进行考察。
  在现场,人们发现了许多刻着文字的碎片,有些是汉字,有些虽然像汉字,却没有人能读懂。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者辨认出,它们是西夏国的古文字。
  仅仅凭着残存的文字,就可以肯定,这里确实是西夏国的遗址。后来,人们又在明代的史书上发现,贺兰山下埋葬着西夏国的几代国王。由此,考古学家初步断定,这里分布着的遗址就是西夏王陵。


内蒙古深处的古代废墟——黑水城
  当西夏王陵被发现,人们充满希望,也许王陵能告诉我们许多关于这个王国的往事。
  1972年夏天,勘察工作开始了。
  在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10多公里、总面积近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排列着九座大型的帝王级陵墓和两百多座大大小小的陪葬墓。


1908年,俄国退役军官柯兹洛夫带领的一支驼队来到内蒙古深处的黑水城。
他挖到了十多箱古代文物,全部运往俄罗斯
  勘察结果表明,每座陵墓的形制大同小异,四周都筑有夯土城墙,城内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了一座座封闭式的庭院。
  人们考虑再三,决定试掘地表没有明显盗洞的编号为6号的陵墓。从1972年开始,挖掘工作持续了三年时间,一个深24.6米、长49米的墓道终于被清理出来。


九座陵墓
  通向地下宫殿的道路越来越近,人们的心情开始激动了,西夏的国王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呢?
  然而,进一步的深入却带来了深深的失望。
  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竟然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物品,它们都被埋在淤土或堆土中,大概是盗墓贼不小心遗落的。


经过盗墓的地下宫殿只剩下了很少的物品
  幸好地面的文物清理得到了一些收获。
  专家据此判断,这些雕像可能也是石像生。但是由于出土的数量太少,所在的位置也不能完全确定,所以它们究竟是怎样排列的,至今仍旧是个谜。
  在地面出土的大型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尊形状特异的石刻雕塑。它们既像人,又像兽,面目狰狞,它们又是作什么用的呢?


在地面出土的大型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尊形状特异的石刻雕塑
  关于石座的用途仍然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它们是用来驮石碑的。石碑上记载着国王的一生事迹,也许还有功过的评价。
  但是,所有的墓碑都已不知去向,只有大量的残片散落在墓地里。当清理7号陵时,一共出土了1775块残碑。西夏文学者李范文被指定对残片进行拼对,他认清了其中的16个字。这16个字翻译出来以后,就可以确定这个皇帝是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
  这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在少量的16个字中,竟然明确地找到了陵墓主人的线索。直到今天,寿陵仍然是九座西夏王陵中惟一一座可以确定墓主身份的陵墓。


关于石座的用途仍然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它们是用来驮石碑的 
  发掘成果虽然不尽如人意,但王陵庞大的规模足以说明,西夏国曾经拥有强大的国力和辉煌的过去
  2000年,人们开始对编号为3号的陵园进行保护性发掘。这项浩大的工程直到2003年才基本结束,清理的发掘面积超过三万平方米,出土了14万件建筑装饰构件。由于出土时大多呈碎裂状,几乎所有的构件都需要修复,经过清理、拼对、整形、填补等几道程序,人们得以看到几个世纪前党项人的作品
  龙是华夏民族古老的图腾,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