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少的措施,而且是全部教育总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必 

须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学校,不能不把劳动和劳动教育放在应 

有的地位。他认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 

的基础。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不仅是未来好的公民或不好的 

公民的教育,而且是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因为劳动不仅能够发 

展人的体力,同时培养人的工作能力,使人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发展。因 

此,学校中应该重视劳动及劳动教育。应将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 

     马卡连柯论述了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一般原则。他确认,学 

生既要参加生产劳动,也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创造价值的生产 

劳动,训练学生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本领,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组织教学活 

动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20年代影响苏联的几种教育思潮 

     ①“自由教育论”。“自由教育”原是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 

一种以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理论,后来传到沙俄。 

十月革命胜利后,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仍然企图用这种理 

论来论述教育问题,其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文特策利和高尔布诺夫— 

—波沙多夫。 

     他们都认为学校教育要脱离阶级意识,否则便不是真正的“自由教育”。 

他们反对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这对苏联初期教育改革起了消极作用。 

     ②“儿童学”。这种理论由资产阶级的生物化教育理论和实验教育学演 

变而来,20年代、30年代初在苏联受到一些教育家的极力推崇。 

     所谓“儿童学”标榜有一种以研究儿童为中心的科学理论, 

     它宣称,教育应以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为核心,而影响儿童发展的最根本 

的东西是生物学的规律和不变的环境影响。 

     在苏联,20年代“儿童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隆斯基(1884—1941年)。 

他认为以对儿童的身体、智力测验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学”才是真正的教育 

科学,而教育学只不过是“儿童学”的附属部分。这样,就把“儿童学”代 


… Page 60…

替了教育学,以至形成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把“儿童学”理论凌驾于一 

切教育之上的情形。 

     根据不变的环境影响论,他们认为人受环境所主宰,什么样的环境就会 

造成什么样的儿童,而在恶劣、贫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必然智力落后而不能 

受教育,这些儿童只能送往特殊学校。这就戕害了大批儿童,并降低了教师 

应起到的作用。1936年7月,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作出《关于教育 

人民委员部系统中  儿童学的曲解》的决定,批判和纠正了儿童学的错误。 

     ③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杜 威的实用 

主义教育传入苏联,并被全盘接收。根据这一理论而派生的许多教学制度和 

教学方法被搬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如“单元教学”、“道尔顿实验室制”、 

 “设计教学法”、“综合设计教学大纲”等等。 

     ④“学校消亡论”。“学校消亡论”是苏联20年代的“学校工作方法研 

究所”所长、当时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舒里金提出的。他的这种 

观点一提出,即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与争论。 

      “学校消亡论”涉及到教育的本质、作用、内容和方法、组织形式以及 

劳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理论认为,整个国家在向共产主义发展过渡的 

时期中,由一个政权管理机构逐渐转变为对她的人民群众具有重大教育作用 

的机构,国家的专政性质逐渐朝着教育性质转变,实质上即是国家在逐步“消 

亡”。而随着国家的“消亡”,专门行使教育职能的学校也一定会“消亡”, 

它的职能将由人们所生活、工作、劳动的一切场合和机构所代替。根据这种 

观点,他们认为教育是人在一生中的社会形成的过程,人在整个周围生活中 

所接受的“自发教育”要比“有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重要得多,广泛得 

多。他们主张加强劳动教育,为学校“消亡”创造条件。 



                          3。苏联的新闻传播事业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立即着手发展苏维埃的新闻事 

业。除《真理报》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恢复原名出版外,《消息报》 

改为苏维埃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关报。1917年 

10月14日,列宁签署特别法令,规定彼得格勒通讯社为人民委员会的中央 

通讯社。1918年6月26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彼得格勒通讯社与新 

闻局合并。同年9月7日,全俄中央执委会主席团做出决定,将合并后的通 

讯社定名为俄罗斯通讯社。简称罗斯塔通讯社 (塔斯社前身),并为该通讯 

社规定了任务和方针。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苏维埃新闻事业的同时,还对 

资产阶级报刊进行了整顿和处理。1917年11月10日,苏维埃政权公布了新 

闻出版法令。该法令明确规定了应该封闭的报刊的范围。1918年2月12日, 

人民委员会决定在革命法庭下设立革命报刊法庭,负责审查和处理有关资产 

阶级报刊的案件。该法庭具有执行罚款,封闭和没收资产阶级报刊等八项职 

权。根据这些法令,苏维埃政权先后封闭了一批反对苏维埃政权的资产阶级 

报刊,没收了它们的财产,捍卫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促进了苏维埃新闻 

事业的发展。 

     在列宁和苏维埃工农政府领导下,苏联建立了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新型报 

刊体系。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苏联新闻事业在十月革命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 Page 61…

在数量和门类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扩大。到1922年,苏联有了无线电广播, 

电子媒介开始在苏联出现和使用。30年代开始电视的试验工作。1938年,正 

式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立电视台,1939年开始定期播放节目。卫国战争期 

间停播。1945年12月又重新恢复播放。 



                         4。苏联体育事业的发展 



      (1)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起点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体育从此成为 

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革命前的俄国,体育运动不过是少数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高额费用 

使一般劳动人民无从问津任何体育运动组织。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取消了 

剥削阶级的体育特权,建立了新型的,面向广大劳动群众的各级体育协会和 

体育俱乐部。 

    在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年代,体育与军事相结合,体育运动 

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是苏联体育工作的特点。这一时期,苏联按地区成立军 

事体育俱乐部。除此之外,在机关、学校和红军部队中还成立了体育小组、 

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形式。经过各级军事训练和军事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 

的努力,苏维埃政权初期的体育运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后来苏联更 

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体操、田径、滑雪、球类、举重等运动首先得到了发展。 

      (2)20年代和30年代苏联的体育事业 

    从20年代初,直至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的体育事业在大约20年左 

右的和平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1922年6月,俄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俄罗斯苏 

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体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共和国的体育工作。1924 

年初,在共和国各省市及大部分县区内,先后建立最高体育委员会的下属机 

构——体育委员会。不久,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也都成立了最高 

体育委员会及其地方体育委员会。 

     1929年3月,俄罗斯共和国最高体育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上作出决 

定:必须同体育工作中单纯纪录主义和不问政治的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必须 

采取紧急措施,在群众中普及体育运动。 

     1928年,第一届全苏运动大会在莫斯科隆重召开,这是苏联有史以来最 

大规模的全运会。参加大会的运动员共7225名。其中600名运动员是来自捷 

克斯洛伐克、德国、英国、法国、挪威等国的代表,反映了苏联20年代对外 

体育联系的扩大。 

    进入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其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先决条件。1930年4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通过一项决议,决定 

成立全苏体育委员会,作为领导和监督全苏体育工作的统一国家机关,后来, 

又于1936年6月改在苏联人民委员会下设立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各边 

区、州、市和区的劳动人民代表执行委员会下设立该区、州、市和区的劳动 

人民代表执行委员会,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体育运动的领导。 

     苏联国家体委建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全国实行新的体育制度—— 

劳卫制。 


… Page 62…

     1931年3月,全苏体育委员会根据共青团的建议,制定并批准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考核制度(简称劳卫制)。劳卫制条 

例规定,凡考核达到劳卫制条例标准的适龄男女,均可获得全苏体育委员会 

授予的劳卫证章 (纪念章)和证书。劳卫制的实行,调动了全社会,特别是 

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劳卫制成了苏联体育教育制度的基础。 

     30年代苏联体育的另一件大事是各行业全苏性志愿体育协会的建立。 

1936年,各生产部门在各产业工会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全苏性志愿体育协 

会。其目的是加强对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体育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这 

一环节体育组织的作用。各志愿体育协会都制定自己的会章、向会员颁发会 

员证,规定会旗和会徽,统一制作运动服。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强体育活动参 

加者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志愿体育协会的建立促进了苏联群众性体育活动的 

开展。 

     这一时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体育活动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优 

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和运动会上创造了优异成绩。发展最快的体育项目是体 

操、田径、足球、滑雪、举重。此外,在射击、举重、滑冰、游泳、摔跤等 

项运动方面,也有较大发展。 

     1939年,苏联政府规定,每年的7月18日为全苏体育节(后又改为每 

年的8月第一个星期六)。每年这一天,将总结和检阅全苏体育运动的成绩, 

以吸收更多的国民参加体育运动。1934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决 

议,将向最优秀的苏联运动员授以“功勋运动员”的称号,这有利于激励运 

动员为国争光。 

     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的体育,为培养和造就整整一代具有强健的身 

体素质和崇高的思想品质的苏维埃人作出了巨大贡献。 

      (3)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体育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闪击战”。苏联人民开始 

了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 

     战争年代,苏联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粉碎法西斯敌人这个中心。因此,卫 

国战争一开始,苏联的体育工作就转移到军事轨道上去了。 

     1941年秋,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对各地居民施行普遍军事训练,各体育 

组织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国防服务的战时总任务,也影响到了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在战争期间, 

除暂时被法西斯占领的省市之外,所有苏联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都一律转变 

为军事体育教育。 

     体育为国防服务,使体育充分起到了发动人民参加卫国战争并训练部队 

战士和后备军的作用。为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战争的突然爆发,严重影响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