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教育科学,还介绍了一些西方教育情 

  况,如蒙台梭利的儿童室、托尔斯泰的自由学校等。 

       蔡元培的这种思想对反对传统的封建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大众诗 

  人。他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师承著名教 

  育家杜威和孟禄。回国后,反对传统教育,积极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 

  动。1927年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32年在上海市郊创办“山海工 

  学团”。1934年他办《生活教育》半月刊。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 

  社长,起草《国难教育方案》,大力开展国难教育运动。1938年,他在桂林 

  主持“生活教育社”成立大会,被推选为理事长,出版《战时教育》杂志。 

  1939年7月,他到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作培养人才幼苗及分组实习实验。 

       1944年以后,他积极投身民主运动。当时成立民盟,陶行知被推选为常 

  务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5年他协助民盟主编《民主》星期刊, 

  将 《战时教育》杂志改为《民主教育》,提出民主教育和普及民主教育的口 

  号,大力开展民主教育运动。1946年,他与李公朴、史良等在重庆创办社会 

  大学,以提高在职青年文化水平。  1946年4月,他由重庆回到南京、上海, 

  继续进行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由于特务的迫害,他于7月25日因劳累过 

  度逝世。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 

  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和老解放 



① 《教育独立议》,《蔡元培教育文选》,第145 页。 

①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文选》,第48、49 页。 

②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文选》,第48、49 页。 


… Page 82…

  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①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在二三十年代从事乡村教育的过程中,陶 

  行知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 

                                                     ① 

  是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在教学方面,他说:“教学 

                                                                 ②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可见,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 

  学做合一。这种理论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是他反对传 

  统教育脱离生活,并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而寻找出的普及教育的理 

  论和方法。 

       ②关于普及教育的思想。陶行知毕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在从事普及教育事 

  业,他曾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 

  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思想,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 

  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 

                                               ① 

  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他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学龄儿 

  童的教育要100年,失学成人的教育要400年才能普及,因此,他提出必须 

  用新的方法,实行“小先生制”,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 

  童、成年人甚至老人。在普及识字的教育中,要打破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的 

  界限,他亲自编写的教材就是“老少通识字本”。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不 

  能妨碍生产,在时间上、组织上要灵活多样,适应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普 

  及教育中各民族应用自己的民族语文。他还提出实施普及教育要节制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是丰富而且具有创新特点的,对今天仍有现实意 

  义。 

       ③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陶行知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的教育。他认为儿 

  童是现在的小主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人权。教育不能创造儿 

  童,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成长。要实现这一任务,首先要真正地了解儿童; 

  其次要尊重儿童的人权,重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要解放儿童。他提出了有 

  名的儿童五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在培养儿 

  童的过程中,要给小孩的体力和心理以充分的营养,建立儿童良好的生活习 

  惯,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对待儿童既不应忽视,让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 

  灭;但也不能期望太切,拔苗助长。他还要求让儿童学习科学实验,认为科 

  学实验要从小做起,并能独出心裁。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 

  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要求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唤醒人们 

  重视儿童教育等主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④关于民主教育的思想。陶行知是一位人民的教育家,他真诚地希望帮 

  助人民,但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得以实现。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积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运动,大力提倡民主教育。 

       1945年,陶行知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他认为民主教育应该是 



①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 年,第2 — 3 页。 

② 《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185 页。 

① 《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422 页。 


… Page 83…

  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民主的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 

  所知。在他看来,民主教育还是一种平等的教育,应该是“文化为公”,“教 

  育为公”,不分男女、老少、贫富、阶级、信仰、城乡,也不分民族都应该 

  教育机会均等。 

       对于实施民主教育,他提出要使学生自动,启发学生自觉,要客观、多 

  样地因材施教,要使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同时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学习 

  民主作风,肃清2000年来专制制度和10多年法西斯训政所遗留在教师身上 

  的余毒。在学制方面,要单轨出发,多轨同归,换轨便利。 

       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在民主主义革命时代里是一种顺乎历史发展潮 

  流,并促其发展的进步的思想,它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教育发 

  展的趋势。 

        (3)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 (1895—1931年),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教育史 

  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主 

  要反映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 

①论教育的本质。杨贤江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是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产生的, 

                                           ① 

 “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在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的需要,教育 

与劳动是密切联系的,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但是当社会产生了阶 

级和阶级对立后,这种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教育出现了五大特征。第一,社会出 

现了治人的“劳心者”和被治的“劳力者”,教育属于统治阶级的,劳动属于被 

统治阶级的,教育与劳动分了家。第二,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教育成为少数有 

钱人的专利品。第三,教育成为统治阶级支配被统治阶级的工具。第四,出现了 

统治阶级有组织有制度的教育与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进行“行动教育”两种教 

育形式的对立。第五,出现了男女教育的不平等。由于这些变化,教育逐渐失去 

了其自身的意义,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由此,他对一些超阶级、超政治的教 

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他指出“教育神圣说”、“教育中心说”、“教育清高说”、 

 “教育独立说”等观点都是错误的。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属于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它是以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同时教育也受政 

  治的制约,它不仅由生产过程所决定,也由政治过程所决定。他批判了“教 

  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说”和“先教育后革命说”等思想。但他指出教育 

  也不是无能的,教育只能是革命力量的一个方面军。 

       ②关于教师的历史使命。关于教师的阶级属性问题,杨贤江认为教师属 

  于被支配阶级而不属于支配阶级。教师不占有生产手段,靠出卖劳动为生, 

   “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 

                                             ① 

  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 。他认为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属于被支配阶级,因此他们是革命的依靠力量,而不是革命的对象。他特别 

  指出小学教师出身于社会贫困阶层的较多,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必 

  须参加革命工作。 

       杨贤江指出,在社会变革的现阶段中,教育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非常重 

  大。为了很好地担负起这一使命,教师对革命要有所认识,了解教育与革命 



① 《新教育大纲》,上海南强书局1980 年再版,第24 页。 

① 《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年版,第135、132、133、143 页。 


… Page 84…

  事业的关系。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不仅 

  要研究革命理论,还要把革命的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 

  参加革命工作,培养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他还认为,教师对民众也有应尽的 

  责任,教师“应从讲坛上解放,向着社会民众走去,参加甚或领导社会民众 

             ② 

  运动。”他认为学校不仅是民众的学校,还应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 

        杨贤江认为,教师要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应“把自己这一集团的力 

                                               ③ 

  量完全积聚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势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结社。他认为, 

  教师的结社运动,其性质与工会组织运动的性质相类似,是民主革命的一部 

  分。教师结社运动的目标是“争取彻底的民主主义,获得批判的自由与生活 

  的安定。”④ 

        杨贤江除了上述有关教育理论的论述,还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 

  育问题的思想,并写了大量的文章分析当时的教育问题,指导青年和学运, 

  为革命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无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 

  响。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中,杨贤江的著作是主要参考书。当然,他 

  的教育理论也有不完善、不精确的地方,这我们要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不 

  能苛求于前人。 



② 《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年版,第135、132、133、143 页。 

③ 《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年版,第135、132、133、143 页。 

④ 《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年版,第135、132、133、143 页。 


… Page 85…

                 八、中国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兴起和发展 



                         1。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五四”时期报刊业的兴起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这个时期最重 

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打破了军阀统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