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识的观点,这是一种自然实在论的态度;所谓历史的观点是指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对世界历史的各式各样的看法,它常使我们持先入之见。悬置前者,可 

使我们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即共相;悬置后者,可把一切已知的意识外的 

东西(主体、客体、物质、精神)统统还原为现象,还原为依赖于意识,在 

意识中并通过意识把握的主观现象。只有在对存在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加以 

悬置的基础上,才能在对个别的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 

们的意识面前。他称此为本质还原的正面步骤。 

     他指出,本质即共相。本质还原以殊相为出发点,其步骤是:我们把现 

实的或想象的个别对象当作本质还原的例子,并通过自由想象的变更产生为 

把握共相所必须的多种多样的例子,再把这些例子作一个整体来“洞察”, 

直接进入事物的本质或超验的领域,便可把握多样性中保持不变的东西及意 

识活动的普遍的或不变的结构。胡塞尔说这样不变的结构和规定性之总和就 

是这些例子的本质。本质还原也即完成了。 

     先验还原法  通过本质还原发现了事物的本质,但本质的存在方式, 

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的关系等问题,本质还原法未作说明。对于何为本 

质,胡塞尔在《观念》中一反《逻辑研究》中的看法——本质是一种独立于 

认识的主体而存在的完善的观念——而主张本质是先验的主体的一种意向活 

动的相关物。这样为了回答本质还原法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必须用先验还原 

法。 

     胡塞尔指出,先验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 

点,还原为世界是关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因为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 

构成的。胡塞尔认为,人们通常持一种自然的心态,即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 

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客观地、自在地存在的,认识是物质的一种特殊机 

能,可以经验到。这种自然心态把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看成一种既定的认识, 

而忽视了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胡塞尔坚持,我们应该先解决认识的可能性问 

题,在此基础上才能谈认识,这是一种哲学的心态。 

     胡塞尔指出,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包括三点: 

     ①意识之外是否存在独立于意识的、自在的对象? 

     ②意识如何能越出自己达到对象或认识与认识的对象如何能取得一致? 

     ③认识的主体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起何作用?为了避免在认识可能性问 

题上出现自然的心态,胡塞尔说必须进行彻底的中止判断,即不仅要把关于 

一切事物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而且要把关于认识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 


… Page 37…

悬置起来,把自然的心态还原为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进行反省的、不作任何 

预先假定的、审慎的哲学的态度。 

     在经历彻底的中止判断之后,胡塞尔说最终剩下的是三项“现象学剩 

余”:“自我”、“我思”,“我思对象”,此三项构成他所谓必然的或纯 

粹的意识领域。这里的“自我”是指“现象学的自我”,即先验的自我,纯 

粹自我,我自身,而不是指作为有生命有机体的人;“我思”是指胡塞尔的 

意向活动和意向活动的组成部份,相当于现象的直观或现象学的描述。“我 

思对象”是指先验的自我通过我思的活动构成的对象。综合三项“现象学剩 

余”,无非是说先验的自我,纯粹自我通过意向活动,或相当于笛卡尔的《沉 

思集》中提到的怀疑、否定、理解、意愿、感觉等而达至先验自我。先验自 

我是还原的最终目标和结果。这样,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还原的最终领域, 

即在还原程序的终端出现的意识的“现象学剩余”,是一个绝对的、必然的、 

纯粹的自我意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排除了事实性和偶然性因素,达到了把 

现象还原为在意识中通过意识把握的现象。 

     综观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还原法得知:现象学的还原离不开现象的中止判 

断,即括弧法和悬置法。中止判断是现象学的还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 

现象学还原的手段和必要步骤。本质还原借助于部分的中止判断,先验还原 

借助于彻底的中止判断。 

     胡塞尔的整个还原过程可概括为:在一切自然主义者看来,世界上存在 

着现实事物,而胡塞尔却对此进行中止判断或现象的还原,得到现象之后, 

对现象进行本质还原,得到本质。与此同时,对现象进行先验还原,得到先 

验自我,本质和先验自我就是现象还原的目标,也是世界的本质。见下图: 



     总之,胡塞尔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认在意识之外存在独立 

于意识的,作为自在之物的对象,主张一切对象归根到底都是由意识活动构 

成的。这便是其先验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 

      “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认为,把存在圈在括弧里存而不论之后,所有 

反省的描述和阐明的活动都是意向活动。意向活动与先验的还原具有同等意 

义。 

     何为“意向性”?胡塞尔在现象学中将其规定为意识的根本特征。认为 

意识总是对某种东西的意识,在意指的行为和意指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普 

遍的相关、联系,但是“意向性”概念不是胡塞尔首创,而是他从德国心理 

学家布伦诺坦那里承接来的。布伦但诺在心理学中引入了“意向的”、“意 

向的内部存在”概念,主张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的意识内容,也不 

是直接经验,而是感觉,判断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 

能动性,或叫意动。意动不能离开客体,它一定要指向一个客体,涉及一个 

客观内容。 

     胡塞尔接受了上述观点并加以发挥,提出了自己的意向性学说,它包括 

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意向活动的主体。胡塞尔认为纯粹的自我是纯粹的 


… Page 38…

思想活动,即意向的活动的执行者。纯粹的自我发射出去多种多样的意识的 

活动,同时又将它们汇集起来。 

     第二,意向的活动。胡塞尔指出,意向活动的主体正在做什么,便构成 

意向的活动自身。意向的活动是纯粹的意识生活中的实的环节,它包括非意 

向的素材(如颜色的、味道的、兴趣的,以及运动的感受)和使这些被动素 

材“激起”并赋于它们以意义的那种活动本身。纯粹的意识生活具有一种意 

向的活动与意向的活动的对象相对应的结构。 

     第三,意向活动的对象。胡塞尔说意向活动的对象来自于意向活动的综 

合,这种综合既包括构成意向活动的对象的内容 (对象是什么),又包括构 

成这种对象的性质,这种性质可以决定对象的内容是作为被直观的内容,被 

想象的内容,还是被怀疑或肯定的内容。 

     第四;意向活动的目标。胡塞尔指出寻求自明性就是意向活动的目标。 

具体地讲,意向活动就是使意识的对象成为自我给予的对象,即使意识的对 

象成为自明的对象。 

     从时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先验还原法是通过意向活动 

完成的。意向性是胡塞尔的“现象”的一个显著特征,意向活动是现象学方 

法中重要的一环。 

     现象学的方法是一种认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认识论和世界观,它体现 

了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 

     ③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胡塞尔晚年以目的论的历史解释 

方法,研究生活世界,以期开辟通向生活世界之前的、更深一层的、纯粹意 

识的道路。胡塞尔之所以这样,是出于下述原因。胡塞尔早期以现象的中止 

判断为前提和手段,中经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得到了作为世界本源的先验 

自我,先验的意识活动及先验的意识活动的对象。他后来发现这种过渡太快, 

似乎是跳跃式的,人们虽可达到先验自我,却不容易真正理解,物理主义的 

客观主义为何必然要被先验的主观主义所代替,而对生活世界进行目的论的 

历史解释能使人们做到这一点。其二,胡塞尔晚年划分了四种本质:与描述 

自然科学的领域有关的相形本质;与精确科学领域有关的本相的精确本质; 

与意识领域有关的本相的描述本质;包括人的本质,生活世界的本质,哲学 

的本质等等在内的历史的本质。这种本质通过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它必须通 

过目的论的历史解释。一言以蔽之,胡塞尔晚年研究生活世界的目的,在于 

以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补充早年的现象学的方法,即本质还原法和先验还 

原法。 

     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        胡塞尔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一种释义 

学,这种解释方法之所以冠之以“目的论”的,是因为胡塞尔认为历史有一 

个总的目的,该目的融于生活世界之中,但它不会主动呈现出来,必须通过 

解释而使它明确起来。而历史的核心是哲学史。胡塞尔把这种解释分为三个 

组成部分:解释者,被解释的作者,被解释的作品。 

     在胡塞尔看来,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是为了使历史的目的凸现出来。因而, 

作为解释者的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只能是能够负担起全人类责任,受过 

伟大的哲学传统熏陶、坚信普遍知识的可能性、愿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又因 

为,历史的精髓是哲学史,所以,解释者必须批判地回顾整个哲学史,这就 

要涉及到一些作者和作品。对这些将涉及到的被解释者和被解释作者,胡塞 

尔提出了如下问题:被解释的作者所面临的形势及如何面临,他的原初的动 


… Page 39…

机,作品在他本人那里的原意及历史意义,作者以后是否发生意义的转移和 

掩盖。胡塞尔认为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中,既可以使历史的目的明确起来, 

又可以弥补现象学的方法在解释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方面的欠缺。 

     胡塞尔还强调指出,目的论的解释的对象,虽然不局限于个别的哲学和 

哲学作品,而是整个哲学史,但又必须精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精选的标准 

是被选例子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体现哲学的根本理论。 

     生活世界      胡塞尔在对生活世界进行解释之前,将世界划分为三十世 

界,即科学和哲学的理念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 

的世界。三者之中,将前者进行还原可成为后者,即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世界 

可还原为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可还原为纯粹自我和纯 

粹意识的世界。这样,经历了双重还原之后,在胡塞尔眼里只剩下一个世界: 

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如前所述,胡塞尔主张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是 

超越生活世界而存在的一个“极”,它本身不是世界,而世界是由先验自我 

通过意向的活动构成的,因此,从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角度来看,剩下的唯 

一世界就是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按照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应对被解释的作者和作品提出问题的 

要求,着重分析了近代科学和近代哲学是如何从生活世界产生出来的。 

     胡塞尔指出,文艺复兴时代,自然科学和某些实践的技艺有了长足的进 

步,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且具有大胆设想和归纳的精神,这些主客观条件 

便是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面临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他们的原初动机是对 

空间中的一切形状进行理念化,建立一个彻底的普遍的形式化的数学,然后 

对物理世界进行数学化,以便对整个世界进行理念化。然而,在胡塞尔看来, 

他们的这种原初动机在科学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意义转移和掩盖,自伽俐略 

始,自然科学家以数学化了的物理的世界偷偷摸摸地取代我们的日常的生活 

世界,自然科学创造出来的本来是用来“改进原初在生活世界的实际地被经 

验到的和可被经验到的领域中唯一可能的粗略的预言的目的而被设计出来 

的”理念化的衣服却掩盖了自然科学的本来的意义。胡塞尔接着指出,客观 

的、自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