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业、政治活动这些广阔且根本的领域,使方法真正成为对象的方法。这样就 

避免了由方法带来的一切主观要素。同时他一经掌握生产实践,便在社会存 

在中找到了社会物质的基础即生产关系,达到历史唯物论,以至最后达到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境界,树立起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户坂润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列宁阶 

段,探讨辩证唯物主义的各种根本概念,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在探讨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概念时,户坂润首先抓住了哲学的物质概念 

问题。户坂从本体论角度出发,把物质理解为是一个“存在的概念”。物质 

是运动的,运动是一种辩证法的自己展开,其结果是“无”与“存在”的统 

一。户坂把物质的自己运动和物质由内容产生形式这两个问题归结为物质的 

辩证性 (展开性、活动性)和现实性(内容性)这一问题。为了保证物质辩 

证性和现实性的客观性,户坂提出了物质是意识之根源的思想。他指出:“自 

然或物先于意识或观念”。因此,观念和意识只能作为物质的派生物来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存在者、存在物是客观、客观的”。他提出的物质“就是 

客观地即结局同主观独立地亦即同被意识与否没有关系,且决不是按照观念 

主体的自由意志那样地存在着的东西。”物质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法当然 

也是客观的了。户坂润还特别强调了哲学物质概念的重要性,指出:“这个 

哲学的范畴是存在于一切自然科学体系的根底上,而且也是存在于一切社会 

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其他科学的“物质”都要以这个范畴为基础才能被赋 

予物质之名。 


… Page 113…

     在阐述了哲学的物质问题后,户坂又提出了认识的根本特点就是对外物 

的“模写”。他认为,“认识即是模写”。他指出,认识是由感觉、知觉开 

始,“以感性的知觉和经验为媒介”的模写过程。他认为认识分为模写现象 

和人类活动这两个阶段。感觉、知觉是“人的活动、实践的最新形态”。但 

人的活动、实践不是停止在这种认识的阶段,而要把它作为社会上的社会人 

类活动,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模写的两个阶段中,认识不是 

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他说:“感觉乃至知觉本身尽管是由客观的物 

自体而来的印象,但实际上也得要靠那使其印象发生的反射能力的这种积极 

的能动性。……模写尽管是按照事物原形的一个反映,但它却具有意识主体 

的自发能动性。” 

     户坂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模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认为实践是 

具有历史和社会内容的概念。“实践总是深入到认识的里和表。在这个意义 

上任何认识也都不外是实践的理论产物。” 

     户坂还阐述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统一的思想。他从历史唯物论的理论 

和方法的统一方面形成了这样的思想:“历史唯物论,作为方法来看,既是 

辩证法的方法,又是唯物论的方法。”户坂由此进而分析了历史的因果关系, 

揭示了社会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背后的决定关系,即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决 

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最后,户坂从根本上指出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 

物主义是统一的。他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无疑是存在的自然史发展到 

了高度上的东西。”因此,“人类史就具有着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史的基础, 

而社会历史本身也就把自然史作为时间上的先行条件。”“历史唯物论本身 

问题是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始条件及其发展的研究才开始的。”所以,必须 

把历史唯物论的根本方法贯彻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总体的统一,便是户坂所认为的“科学的世界”。 

     ③革命的批判主义。户坂润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同 

时,还发表了许多关于时局的评论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充分发 

挥哲学的批判机能,与当时的日本法西斯主义及其支持者日本主义的意识形 

态展开了坚决斗争。他指出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基础是封建主义,军国主义 

归根到底是与封建残余结合在一起的。 

     户坂还批判了当时在思想界流行的文献主义和自由主义,揭示了它们的 

非理性主义本质。户坂指出,文献主义和自由主义通过“解释哲学的方法” 

堕落成为复古主义、绝对主义、日本主义。他认为,“解释哲学”是脱离了 

事实而把事实的意义变成为“单纯的意义”,然后随心所欲地构成一个“意 

义的世界”。此外,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保侍其纯洁性,户坂还严厉 

地批判了各种各样歪曲和篡改辩证唯物主义本身的人们,他警告三木清等人 

说:“不持有哲学的社会主义者及不真正感到哲学必要的社会主义者,是容 

易变节的。” 

     户坂润的哲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真正做到了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尽管他的哲学思想中尚有不成熟之处乃至缺点,但对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实践上,他不 

畏日本法西斯主义的高压统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头与之进行坚决斗 

争;同时,他还团结广大唯物论研究者,结成“唯物论研究会”,成为战前 

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统帅和旗手。可以说,户坂润是日本最有名的一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 Page 114…

                3。战后至50年代初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 



     战后初期,刚刚取得合法地位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展开了积极的理 

论活动。他们组织了全国性哲学团体“民主主义科学家协会”(简称“民科”), 

继承和发扬战前“唯物论研究会”的光荣传统和战斗精神,倾力于批判大战 

前后在日本哲学界占支配地位的西田、田边哲学;同时还开展了一场波及整 

个学术界的“主体唯物论”论战。直到50年代,由于受到国际共运内部矛盾 

和斗争的影响,致使日本唯物论研究渐入低潮。 

      (1)“民科”对西田、田边哲学的批判 

     战争一结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意识形态,在日本取得了合法 

地位。由于战前马克思主义与天皇制法西斯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取得了实际业 

绩,马克思主义深入日本人民的心中,提高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 

关心和期望。与战前相比较,战后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获得了彻底的 

翻身,他们于1946年初,结成了全国性学术团体“民主主义科学家协会”(简 

称“民科”)。协会是以当代精神为背景,代表了人民大众追求科学的欲望, 

并且以“建设民主主义的科学”为目的而创设的。为此,民科“高举同封建 

的、军国主义的、法西斯主义及其其它一切的反动思潮进行科学的斗争”的 

旗帜,建立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律、自然科学、历史、艺术、教育和农 

业等分会。其中哲学分会以永田广志、松村一人、古在由重、森宏一、武谷 

三男等人为核心力量。他们创办了《理论》季刊。1947年又建立了“唯物论 

研究所”,创办不定期刊物《唯物论研究》。“民科”展开的一个重要理论 

活动首先是清算西田、田边哲学。 

     西田哲学在战时已经发展成为以西田哲学为母胎、以西田弟子为主要成 

员的京都学派。其右翼是世界史学派与皇道学派的哲学,战时成为日本法西 

斯主义体制及其侵略战争的辨护者。战后,这批哲学家大多被冠以战犯之罪 

而在思想界消声匿迹。但西田哲学以某种新的形式在悄悄复活,尤其是田边 

元在战后为了从正面对抗马克思主义复兴,而提倡社会民主主义和国民总忏 

悔,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哲学方面的著作。对此,唯物主义哲学家展开了批判。 

     ①“民科”对田边政治哲学的批判。森宏一指出田边政治哲学中的“社 

会民主主义”“是以自由为其理想的民主主义与以平等为其理想的社会主义 

的统一。”它的逻辑实质是以民主主义为正题,社会主义为反题,而以社会 

民主主义为合题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战后翻版,是“种的逻辑”的新形式, 

没有任何新内容。森宏进一步指出,田边政治哲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间接 

地排斥共产主义,另一方面是拥护天皇制。“社会民主主义”对天皇制的批 

判、天皇的战争责任等当时社会舆论的中心问题避而不谈,反而认为“作为 

体现超越政党对立的国家统一的理念,君主是取得国家统一的最有效象征。” 

正是“天皇的绝对不可侵犯性”,才是绝对否定由民主主义所引起的对立之 

 “统一原理”。森宏把田边思想的阶级性规定为“小资产阶级意识”。 

     ②“民科”对西田哲学的批判。唯物主义哲学家由批判战后的西边哲学, 

进而批判广义的西田哲学。他们继承了战前“唯物论研究会”的革命批判传 

统,揭露复活了的西田哲学的“民主主义”伪装,在政治上批判其美化侵略 

战争;哲学上批判其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基本性质。山田坂仁指出,西 

田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我的问题、自觉的问题”,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 


… Page 115…

级性质。同时,西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思想起到使中间阶级把 

目光转向封建时代的作用。永田广志认为,西田哲学是生命哲学的变种,其 

辩证法是折衷主义的,它是帝国主义化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哲学。永田还揭 

示出西田哲学与马赫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 

这对西田哲学的批判更为深入了一步。此外,山崎谦、竹内良知也从哲学上 

批判了西田思想。 

     由于西田、田边哲学从复活一开始就遭到了强有力的反击,因此广义的 

西田哲学渐趋衰退而为存在主义所取代。 

     ③建立“民主主义哲学”的尝试。在批判西田、田边哲学的同时,“民 

科”的哲学家通过其 《理论》杂志,试图建立起“民主主义哲学”。他们提 

出:“要以建立民主主义哲学和在哲学方面援助日本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为此,首先要批判和摒弃以往哲学中非人的、非理性的本质,使曾是近代哲 

学精神的人性与科学性更好彻底化;其次,近代人道主义的目光倾向于劳动 

大众,而资本主义制度是人道主义的敌人,社会主义才是现代人道主义,“因 

此,把社会主义结合于我们的哲学之中,使之在我们哲学之中产生”,这是 

民主主义哲学的第二个任务。为实现这一哲学目标,他们提出:要批判研究 

明治以来的哲学史;研究近代哲学经典,介绍现代各民主主义国家的哲学; 

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关注哲学和日本民主主义的斗争和建设事 

业。这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哲学活动方向指明了哲学工作应当建立在与工人 

阶级和一般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要求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但是,这一理论建设的方向忽视了哲学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理论高度为革命运动提供基础这一更为重要的方面。因此,这一时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把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 

介绍到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松村一人、寺泽恒信和山崎谦等都对毛泽 

东思想在战后初期日本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提高了日本唯物论哲学的理论水 

平,也提高和锻炼了日本民族辩证思维的能力。 

      (2)关于主体唯物论的争论 

     主体唯物论是在“民科”哲学家积极展开唯物主义哲学活动的过程中产 

生的一般对抗倾向。这是战后初期唯物主义哲学界最重要的一场理论论战。 

     主体性问题在战前就已经提出了,但在战后再度流行。其原因在于:战 

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精神冲击,战败也就意味着传统占主导地位价值体系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