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菜根谭的智慧-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享受这一种快乐,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快乐,他也享受不了。”——有德者方能有乐。人生的快乐有多种,但归根到底,真正的能使人感到充实的快乐,应该是那种无所挂碍的精神的舒展,是那种了无愧怍的心灵的放松,是那种胸怀坦荡的乐天知命。
  《列子?天端第一》援引《黄帝书》中一段话来阐明了“心境恬淡,绝虑忘忧”的本源。
  《黄帝书》说:“形体动不产生形状,却产生影子;声音动不产生声音,却产生回响;‘无’动不产生‘无’却产生‘有’。”有形之物,一定会终结。天地会终结吗?和我一样一同终结。终结有一个完尽吗?不知道。‘道’终结于本来没有开始,完尽于本来不长久。有生之物就回到本来没有生。有形之物就回到本来没有形。没有生,不是本来不生;没有形,不是本来没有形。生物,从理论上说是一定要完结的。要完结的不能不完结,正如生物不能不产生一样。却想使它永远生存,停止它完结,这是对规律的不理解。精神属于天,形骸属于地。属于天的清而散开,属于地的浊而凝聚。精神离开形骸,各自回到本处,所以叫它为鬼。鬼的意思是回归,归回到它的老家。黄帝说过:“精神回进门里,形骸复归旧居,我还有什么存留?”

//

***************
*第五编成就
***************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俗观纷纷 道观是常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道眼:超乎寻常的眼光。
  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界上不断发生的种种事情,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观察,就会感到变幻不定令人头昏目眩;如果用超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可见不论对人对物或对事,只要能以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又何必要有分别?何必要有取舍呢?
  《庄子?徐天鬼》中说:“才智聪颖的人没有思虑上的变易与转换便不会感到快乐,善于辩论的人没有谈说的话题与机会就不会感到快乐,喜于明察的人没有对别人的冒犯与责问就不会感到快乐,这都是因为受到了外物的局限与束缚。”
  招引贤才的人从朝堂上开始建功立业,善于治理百姓的人以做官为荣,身强体壮的人不把危难放在眼里,英勇无畏的人遇上祸患总是奋不顾身,手持武器身披甲胄的人乐于征战,隐居山林的人追求的是清白的名声,研修法制律令的人一心推行法治,崇尚礼教的人注重仪容,不求仁义的人看重人际交往。耕夫没有除草耕耘的事便觉内心不安无所事事,商人没有贸易买卖也会心神不安无所事事。百姓只要有短暂的工作就会勤勉,工匠只要有器械的技巧就会功效快、成效高。钱财积攒得不多但很贪婪的人总是忧愁不乐,权势不高不大但私欲很盛的人便会悲伤哀叹。依仗权势掠取财物的人,一遇时机就会有所动作,不能做到清静无为。这样的人就像顺应时令次第一样地取舍俯仰,不能够摆脱外物的拘累,使其身形与精神过分奔波驰鹜,沉溺于外物的包围之中,一辈子也不会醒悟,实在是可悲啊!

//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缠脱:解脱与困扰
  糟廛:糟是酒渣,廛,市场
  魔障:佛家语,魔是梵语,指障害。恶魔所做的障碍,妨害修道。
  一个人是否能够摆脱烦恼的困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只要你内心清静无杂念介入,即使生活在屠宰场或饮食店中也觉得是一片净土。反之即使你身旁有一琴一鹤,屋里屋外摆满了名花奇卉,内心不能平静,烦恼仍然会困扰你。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境界,否则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里却和俗人没什么区别。”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盘山和尚在街上看到有人正在买野猪肉。客人对肉店老板说:“请切最上等的肉一斤。”只见老板放下割肉刀,双手抱在胸前,大大咧咧地回问:“那你老兄说说哪个地方的肉不是上等的?”盘山听到屠夫这句问话,顿然有所解悟。当时盘山正为善与恶的道德问题而苦恼,而屠夫的话使盘山完全从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哪有什么恶人,难道有谁本来没有佛性吗?这是盘山对超越善恶对立的平等如一的宗教世界的最清醒的认识的开始。肉店里可以悟道,看人买肉时可以悟道,只要细细体会,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一切时间都是最好的时间。

//


以我转物 天地逍遥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以我转物:以我为中心去推动和运用一切事物,即我为万物的主宰。转,支配。
  以物役我:以物为中心,而我受物质的控制。
  缠缚:束缚、困扰。
  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支配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天地到处都可逍遥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爱恋不舍之心,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会使身心受到束缚困扰。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可以从政就做官从政,不可以从政就马上退下来;在一个地方能久待就久待,不能久待就马上换个地方再待。
  孔子最赞赏管仲。齐襄公无道,公子小白、公子纠逃亡在外。后小白抢在前头回去做了国君,便兴兵逼死公子纠,夺了齐国君位,即历史上的齐恒公。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和臣子,在公子纠死后没有自杀殉主,相反投靠了公子纠的对手小白,做了桓公的宰相,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富国利民,就是行大道,是最大的仁,不丢下这一条并以身守节,才真正了不起。孔子也是这样。连准备在费地谋反的公山拂扰招他去帮忙,他也准备去,因为他觉得可能在那里推行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就是说他一切根据客观实际而定,为坚持和贯彻自己的理想,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一天,庄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我将处于才与不才之间。才与不才之间,似乎是最好的位置,其实也不尽然,因此还是免不了会有祸患。如果能顺应自然浮游于世就不会有祸患。没有美誉,没有毁辱,时现时隐如同龙见蛇蛰,顺着时令的变化而不止一端,时进时退,顺任自然。神游于无为之境,主宰万物而不为外物役使。这样怎么会有祸患?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处世之道呀!如果按事物的情理和人类的习惯就不是这样。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必有毁败,刚正会遇挫折,尊显会被倾覆,有为会受到损害,贤能会被谋算,而无能也会被欺侮。怎可偏执一端呢?可悲呵!弟子们记住,处世要顺应自然。”
  这里所揭示的,不正是“以我转物”、顺应自然的老庄思想吗?

//


生死变化 如同昼夜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有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处而游象先。
  一性寂然:指本性单纯宁静。
  象先:指超越于各种形象。象:形象。先,超越。
  想想看,人在没出生之前又有什么形体相貌呢?再想想,人死了以后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人既然无法测知生前的往事,预卜死后的未来,生命又那么短促,一想到这些不免万念俱灰。不过精神是永恒的,只要能保持纯真的本性,自然能超越于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间。
  《庄子?至乐》中讲了一则有趣的故事,说明人之生死如万物变化,像昼夜更替。故事说:
  支离叔和滑介叔一同到寂寞幽暗的山上去游览,这里是昆仑山上的一块地方,圣明的黄帝不管不问的处所。不多一会儿,滑介叔左臂上长了一颗柳(瘤),他惊慌失措,显得非常难看。
  支离叔说:“您厌恶它吗?”
  滑介叔说:“没有。我为什么厌恶?生命,是一种假借,假借来的那个东西不断生长,实则是些尘土和污垢。死和生就像夜和昼。况且我和您来观看变化而变化轮到了我,我为什么厌恶呢?”
  有一次盘圭和尚说“我本来不生”,大石居士不解。几年后的一个春天,大石忽然识得其中的妙趣,于是把自己的心得禀告于师。盘圭和尚当时指着一端砚石说:“这是西行法师自己做的砚石。”大石回答:“不然,西行未生之前,良雄早就磨好了。”盘圭微笑道:“你出于何时,必归于何时。”并把那端笔砚赠给了大石良雄。良雄在体悟到本来不生的佛心、自心的同时,透彻地直见了西行未生以前的自我的面目。所谓西行法师未生之前的大石良雄,同于《圣经》中“在亚伯拉罕出生前,我就活着”的耶酥。端砚也是本来的面目的创造物。正如《日本禅师录》中说的:“出来是何时,回去亦同时。”世间万物皆是如此。

//


局尽子收 胜负安在



  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手。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优人:伶人,俗称戏子。
  雌雄:此当胜败解。《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妍:美好,美丽。
  伶人在脸上搽胭脂涂口红,把一切美丑都决定在化妆笔的笔尖上,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方才的美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下棋的人在棋盘上激烈竞争,把一切胜负都决定在棋子上,可是转眼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刚才的胜败又到哪里去了呢?
  《庄子?庚桑楚》中说:“大道通达于万物。一种事物分离了,新的事物就形成了,新的事物形成了,原有的事物便毁灭了。对于分离厌恶的原因,就在于对分离求取完备;对完备厌恶的原因,又在于对完备进一步求取完备。所以心神离散外逐欲情而不能返归,就会徒具形骸而显于鬼形;心神离散外逐欲情而能有所得,这就叫做接近于死亡。迷灭本性而徒有外形,也就跟鬼一个样。把有形的东西看作是无形,那么内心就会得到安宁。”
  由此而知,人生短暂,事物更替,又何苦去费尽心机,为谋取富贵而留下恶名呢?

//


悟吾静体 养吾圆机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把握未定:意志不坚,没有自控能力。
  澄悟:是静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静。
  静体:指寂静之心的本性。
  风尘:风起尘扬,喻人世扰攘。
  圆机:佛教语,谓圆机为圆顿的机根,一念开悟即得佛果的根性。
  当意志还没有坚定没把握控制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物欲诱惑就不会心神迷乱,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清明纯静的本色;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自我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心神迷乱,借以培养磨练自己成熟质朴的灵性。
  荀子说,一个凡人,积累善行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就叫圣人。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行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地提高。所谓圣人,就是凡人的意志日复一日积累高贵的品行而成的。意志对人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为意志最稳定、最恒久。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原来是这么一个人,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居住在楚国的人,遵从的是楚国的意志,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楚国人。居住在越国的人,遵从的是越国的意志,于是他就成了越国人。意志是最自然、最隐秘、最深刻的积累。那么你就应该注重塑造自己,培养自我成熟质朴的灵性。

//


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我相:佛家语,是佛教四相之一
  动根:动乱之源。
  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一个喜欢清静讨厌喧闹的人,往往离群索居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