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地居民的同期水平,他们依然过着飘荡迁徙的游牧部落生活。不过,雅利 

  安人各部落却都拥有印度本土还没有的马,有辐条车轮的马车以及铁制武器 

  和工具。同土著居民的广泛接触,又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犁耕及水利灌溉技 

  术,从而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的农牧混合型经济基础,雅利安人也 

  因之逐步过上定居生活,并进入农村公社初级阶段。 

       由于整个社会尚处于农村公社初级阶段,亦即由氏族社会向等级社会过 

  渡的起始阶段,因此,印度早期吠陀时代的文化不同于哈拉巴城市文化,是 

  一种处于前城市阶段的农村文化。这种早期吠陀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远远落 

  后于以发达的城市经济为特色的哈拉巴文化,只是到后期吠陀时代以后,整 

  个印度河流域才重新经历了由以农牧业混合经济为特征的农村文化向以商 

  业,手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城市文化演变过程,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也才再次 

  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早期吠陀社会还是部落社会,部落组织占据统治地位。部落,名为“贾 

  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雅利安人或土著居民的联合体,部落首领叫作 

   “贾纳罗阇”。作为部落社会组成单位的是氏族。当时,尽管氏族内部还保 

  留着没有等级、各成员相互平等的原始社会传统,但是,就整个部落社会而 

  言,则已产生等级之分。这主要体现在氏族与氏族的不平等上。强大的氏族 

  成为统治氏族,而弱小的氏族只能是被统治氏族。作为部落社会,几个部落 

  也可联合成大部落而称作部落联盟,比如雅利安人就有叫作为“王贾纳”的 

  部落联盟组织。还有“贾纳帕达”,指部落地区,是古代印度国家形成前的 

  政治体制。部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是氏族之下的“哥罗摩”,指村庄村 

  落。哥罗摩最初由父权大家庭组成,这类家庭成为吠陀时代社会组织的基础。 

  它的首领叫“哥罗摩尼”。早期吠陀时代,村社内部组织还比较简单,氏族 

  所起的维系作用尤其强大。后来,哥罗摩逐渐发展成为以地域联系为特征的 

  共同体——农村公社。印度早期吠陀社会也进入了农村公社阶段。 

       ②军事民主制。氏族部落制的解体,军事民主制的产生、发展及衰落, 

  是整个吠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早在雅利安人初次进入次大陆 

  的时候,军事民主制已经成为其部落社会一种不成熟的政治组织形式了。 

       早期吠陀时代部落军事民主制是由“萨巴”、“萨米提”和“罗阇”三 

  种政权机构共同实现的政治制度。萨巴是部落的议事会,由部落成员中的少 

  数上层人物组成,掌管部落日常行政事务并行使司法职能。萨米提是部落的 

  人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即战士参加,讨论立法和各项重大决策,这种机 

  关也可能具有军事的性质。萨巴与萨米提一起成为部落的民主机构。反映梨 

  俱吠陀时代晚期政治特点的 《阿闼婆吠陀》一书记载,在部落生活中,军事 

  首领经常祈祷:“祝愿生主神的两个女儿,萨米提和萨巴一致地支持我!” 

                                                        ① 

  足见萨米提与萨巴是部落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印 

  度·雅利安人部落军事领袖的罗阇,正像罗马王政时代的“王”一样,仅仅 

  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部落首领,还不具有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国王的性 

  质。由于部落或部落联盟在危急或紧急关头,总要求加强军事首领王阇的权 

  力,因此,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王阇也就日益具有军事首长的性质。也正 

  是在这一王权加强的过程中,军事民主制逐渐取代了氏族公社制。这里需要 



①  R ·C马宗达:《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1 卷 《吠陀时代》。 


… Page 70…

  强调一点:尽管还在吠陀时代早期,但是刚刚产生的军事民主制已经开始丧 

  失由民众大会选出王阇的民主本质,王权由同一家族世袭实际上已渐渐渗入 

  了雅利安人的政治生活之中。与此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尽管王权在不断的加 

  强,但是萨巴与萨米提这两个民主机构却始终都拥有对王权的约束力。否则, 

  就不能称为军事民主制了。 

       雅利安人的军事民主制是建立在部落成员对部落共同体自愿贡奉制基础 

  之上的。其贡奉的大部分消耗于宗教典礼,用于表彰吠陀诸神和部落共同体, 

  小部分则分给婆罗门祭司和部落军事首领。这种贡奉后来就转变成了国家的 

  赋税。 

       随着后期吠陀时代的到来,阶级社会和国家的产生,这种军事民主制也 

  就逐渐解体了。萨米提在王权扩大与领土扩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作用,而萨 

  巴却逐渐蜕化为一种贵族团体——国王的咨询机构。 

       透过早期吠陀时代军事民主制的有关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印度·雅利安人的早期吠陀时代具备罗马王政时代的典型特征。 

       ③瓦尔那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瓦尔那制度,作为印度古代奴隶制社会 

  时期的种姓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这种制度非印度所独有,但在 

  印度存在的时间却非常久远,并最终发展到最完整最森严的程度。不过,作 

  为完善的瓦尔那制度只是在晚期吠陀时代、甚至是到了奴隶制发育完善的列 

  国时代才出现的,早期吠陀时代,只是瓦尔那制度开始出现的时期。 

       瓦尔那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它的形成同样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起初,它只是一种早期吠陀时代部落社会的组织方式。马克思在《资 

  本主义产生以前各形态》一书中,曾经阐述了这样一种见解——“部落之最 

  极端的,最严格的形式是种姓制度。”这一观点对我们准确把握瓦尔那制度 

  的雏形也许会有一定启发意义。“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义为“色”,由 

  此可知,瓦尔那制度与居民的肤色差别有关。而雅利安人最初侵入次大陆时, 

  也正是用瓦尔那将白肤色的雅利安人与黑肤色的土著居民区分开来的。通过 

  这种种姓划分,雅利安人实现了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纳入到雅利安人社会中 

  来的目标,同时又保持了雅利安人自己的血缘一致性,以及文化上的固有特 

  点。在谈到种姓制度时,印度政治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 

  一书中指出:“种姓制度是从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严格界限中开始的”, 

   “在起初,种姓是根据肤色的。”有些学者认为:在早期吠陀时代,唯一的 

                                                                 ① 

  种姓区别是肤色淡的雅利安人与肤色较黑的达萨之间的不同 。正是因为当时 

  在雅利安人部落与土著居民部落的各自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尚不明显,还没出 

  现彻底的分裂,社会劳动分工也没有发展,甚至在雅利安人部落内部还没有 

  种姓区分,因此,在整个前期吠陀社会尚末出现后来的四种瓦尔那的划分, 

  瓦尔那制度还很不完善,只是以模糊形态及萌芽状态存在着。甚至,瓦尔那 

  这一概念当时都末出现在 《梨俱吠陀》中。然而即使是这种不成熟的瓦尔那 

  制度,也体现出了雅利安人征服者与被征服的土著居民间统治与被统治的不 

  平等关系,而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也正是瓦尔那制形成的深厚社会基础。 

       到早期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人随着在西北印度河流域定居生活的稳固 

  并向恒河上游的扩张,以及与土著居民的频繁接触和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 

  其内部的阶级分化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四种瓦尔那,于是,整个社会也 



① 高善必:《古代印度文化与文明史纲》。 


… Page 71…

就相应出现了四种社会等级。起初,只有雅利瓦尔那与达萨瓦尔那。随着由 

雅利瓦尔那分化成的三种瓦尔那的出现,瓦尔那制开始趋于完善,而印度的 

社会等级也日益明朗化了。新的瓦尔那包括:由原有的达萨瓦尔那改名的首 

陀罗瓦尔那及雅利安瓦尔那分化出的三种瓦尔那,分别为,从事祭司职能作 

为社会僧侣阶级的婆罗门;以部落军事首领罗阇为首的社会军事行政贵族集 

团——刹帝利;以及作为雅利安人一般平民大众的吠舍。其中,婆罗门与刹 

帝利分别掌握着宗教与军政大权,逐渐成为早期吠陀时代末期统治吠舍瓦尔 

那与首陀罗瓦尔那的两个优越社会等级。 

     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最早固定下来的印度古典文献是 《梨俱咕陀》中较 

后的部分——《普鲁沙赞歌》。学者R·S沙尔马研究认为,《普鲁沙赞歌》 

是后来由婆罗门僧侣插入《梨俱吠陀》中的章节。婆罗门僧侣为了巩固自己 

与刹帝利军事贵族的特权地位,就逐步通过编造故事,并利用神的旨意把现 

实中四种瓦尔那的等级地位确定下来。这一努力正反映了雅利安人三种姓的 

界限在最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事实。例如:不属于刹帝利种姓的,如果当了 

王,便可以通过宗教仪式,而取得刹帝利身分;如果本是婆罗门种姓,还可 

以用婆罗门、刹帝利的双重身分取得合法地位。 

     ④早期吠陀时代后期的战争及十王之战。军事民主制时代最为明显的特 

征之一就是战争的经常性。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 

起源》一书中谈到军事民主制时,曾经这样讲:“其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 

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 

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得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 

的之吠陀时代,作为比较典型的军事民主制时代,高频率的战争自然也就是 

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了。 

     吠陀时代的战争,起初主要是在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之间展开,后来才 

在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不断发生了旨在掠夺牛群或争夺政治优势的战争。当 

时,每个部落都有作为自己预防据点的城堡,并且均有两种武装:国王和贵 

族组成的车兵及一般民众组成的步兵。 《梨俱吠陀》中,经常提到九个重要 

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它们之间就曾发生过不少战争。早期吠陀时代后期,以 

图腾命名的雅利安部落之间爆发的战争便是一例。 

      《梨俱吠陀》中提到的十王之战则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次战斗。这次战 

争由婆罗门奢密多罗组织的十个部落的联盟,共同进攻当时最为强大的婆罗 

多国王修达斯。十个部落中有著名的部落雅都、普鱼及安努等。最后,战争 

以联盟的失败而告终。十王之战表明:部落联盟的形式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 

     不断的战争必然给战胜一方的部落军事首领、婆罗门祭司及部落贵族等 

带来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在《梨俱吠陀》中有一段歌颂国王慷慨博施的诗 

句,提到一个僧侣从部落首领那里得到成百的金块,成百成千的牛马,而且 

还得到了“载有少女奴隶的十辆战车”。这不仅说明作为部落统治者的贵族 

拥有大量的财富,而且说明奴隶阶级己大量存在了。可见,整个早期吠陀时 

代,奴隶制国家一直处在孕育之中。 

     事实上,到早期吠陀时代的后期,已有大批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 

由于受到反复的征服和奴役而变成了真正的奴隶。这时,在类似“十王之战” 

一类的雅利安人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也出现了由雅利安人出身的奴隶。此外,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债务奴隶等多种受剥削、压迫的奴隶。 

     奴隶及其队伍的逐渐壮大,无疑正是奴隶制文明诞生前的必要阶级准 


… Page 72…

备。 

     (2)后期吠陀时代 

     ①印度·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的扩张与开发。印度·雅利安诸部落占据 

印度河流域之后,起初只是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后来逐渐发展起了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