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朱允炆登极之谜-毛佩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7朱允炆登极之谜-毛佩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七)朱允炆登极之谜-毛佩琦  
 
 
   主讲人简介: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 
 
   内容简介: 
 
  当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公元1398年去世之后,第二位登上明朝皇帝宝座的是年仅21岁的建文帝朱允炆。 
 
  然而,奇怪的是:这位年轻的皇帝不是朱元璋的儿子,却是朱元璋的孙子;更为奇怪的是:这位新皇帝继位之后不久,就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神秘消失,关于他的下落成了一桩历史悬案。那么,朱元璋的太子哪儿去了,怎么会是孙子继承皇位?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踪后,他的下落究竟在哪里? 
 
  朱允炆上台以后,宣布“但布维新之政,永维宽猛之宜”,说我要更新政治,在宽猛要适中,不要以朱元璋那样的以猛治国,说宽猛适宜实际上是纠正了以猛治国。那么他做了什么事情呢?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揭示这个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 
   
   (全文)  
   
  (当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公元1398年去世之后,第二位登上明朝皇帝宝座的是年仅21岁的建文帝朱允炆。然而奇怪的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却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是朱元璋的孙子。更为奇怪的是这位新皇帝继位后不久,就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朱允炆在这场战争中神秘消失,连一张画像也难以找到,关于他的下落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那么,朱元璋的太子哪儿去了?怎么会是孙子继承皇位?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踪后,朱允炆的下落究竟在哪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揭开这个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百家讲坛正在播出)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恭闵惠皇帝朱允炆。朱允炆他的父亲是谁?是太子朱标。他是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他上面还有儿子叫朱雄英,在他六岁的时候死了。这个朱允炆,就是朱元璋的孙子。 
 
  既然朱元璋立了太子,为什么太子没接了班呢?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出去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向北巡抚陕西,调查北方的民情。为什么去?主要是为了建都的问题。明朝的都城不是建在南京吗?实际上朱元璋有迁都的想法,这样在洪武二十四年,派朱标北巡到了陕西,观察山川地理,了解风土民情,回来向朱元璋报告。但是这一回来,一病不起。第二年,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了。 
 
  这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老年丧子,极为悲痛。怎么办?如果朱元璋在自己的儿子当中找一个做皇帝的大概不难,为什么?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能不能让他们当皇帝呢?好,如果不确定这个皇帝的候选人的话,朱标死了,其他二十几个儿子都成为皇帝候选人,天下就大乱了。历朝历代在争夺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兄弟争杀那是屡见不鲜,选谁来做接班人成了问题。 
 
  中国传统的制度,按照宗法制度说,有一个叫做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在一切问题解决不了了,我们用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学士刘三吾说:皇上不要伤心,好太孙按照礼法他应该立。 
 
  刚才我们说过,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他上面还有一个朱雄英,但是雄英在很早小的时候已经死了。因为这个时候朱允炆是15岁,朱允炆已经长成人,所以尽管他是第二个孙子,仍然被立为皇太孙。这样,接班人的问题就解决了。 
 
  (接班人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小侄子当了叔叔们的皇帝,朱元璋的这二十几个儿子能服气吗?再加上还有那么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年纪轻轻的朱允炆,他的日子该怎么过?他能够接好这个班吗?) 
 
  建文帝个性之谜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离开人间,这时候皇太孙朱允炆21岁。按过去在帝王之家,很早地接触到政治和高端的斗争,二十几岁已经成熟了。能不能够担起这样的国家重任呢?我们要看看他成长的经历。 
 
  他的父亲叫做朱标,据说这个朱标叫仁柔孝友。仁叫仁义;柔,脾气好;孝,孝顺父母;友,友爱兄弟——仁柔孝友,品德很好。朱元璋设立了一个大本堂,作为这些皇子们读书的地方,他学的是什么?学的是儒家的礼法。所以朱标从小的时候,就接受了礼法的教育,传统礼法的教育。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朱元璋的一个妃子死了。朱元璋说:你要给这个妃子穿孝。穿什么孝呢?要穿齐衰之孝,就是最高等级的孝服。这个朱标不干了,他说不行。说按照礼法规定,说庶人都不能够——就是一般百姓——庶人都不能够为庶母穿这么重的孝,何况是天子呢?说我是天子继承人,我不能够这样。 
 
  这两个人争来争去就吵起来了,最后朱元璋拔起一个坐垫一下就打到朱标身体上面,朱标见着就跑。这时候刘基——刘伯温在旁边说:是礼法也要坚持,但是这个时候,是父命你也得听。最后还是听了朱元璋的话,为庶母服了齐衰之孝。 
 
  这个小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朱标这些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根深蒂固,他希望按照儒家的学说指导他们的治国。朱允炆呢?跟朱标更不一样了。朱标生在元朝末年,当时朱元璋刚刚投入到郭子兴队伍当中不久,他曾经见过元末天下大乱,见过他父亲怎么样南征北战夺取政权。但是朱允炆却生在洪武十年,这时候天下已经是朱家天下了,他完全是一个皇亲贵胄,他没有这些个经验,他比朱标更加仁柔,没有生活的磨砺。 
 
  朱允炆也是非常孝顺,他的父亲死了,痛哭。哀毁骨立,就是很消瘦下去了,非常痛苦。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尽孝的观念。他父亲在有病的时候,日夜伺候不离身边,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他是孝子,在床前一刻不离。作为太子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 
 
  还有一件事,朱元璋命儿孙们做对子,门前有仪仗,仪仗里有马匹,朱元璋给出一个上句让大家对吧,朱元璋上句说:风吹马尾千条线。一看,这个马尾飘来飘去,不错。怎么对?朱允炆也很聪明,马上对出来很工整,怎么说?雨打羊毛一片毡。你看风对雨,吹对打,马尾对羊毛,多好啊!千条线,一片毡,你看,非常工整。但是,软弱无力。 
 
  旁边他的叔叔,四叔朱棣在旁边,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个气魄,这个光彩,帝王气象。所以在这样的叔叔和这样的太子和太孙,就令朱元璋未免有点担心。立了这个太孙,将来这个太孙能不能撑得住?叔叔们能不能服他? 
 
  还传说,有一天夜里,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黄龙,一条白龙,这两条龙斗着斗着在宫里就斗起来了,在殿里头就打起来了。最后白色龙一道烟跑了,这预兆什么事呢?这个预兆是什么意思?第二天早晨他上朝一看,有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四叔,还有朱允炆。朱允炆站在燕王朱棣的右边,按照明朝的规矩,左为上,朱元璋规定的。(朱棣)敢让(朱允炆)站在右边,(朱棣)站在他的上风上口,显然是没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里。朱元璋因此对这个朱棣加了小心,让他搬出宫,甚至不给他供给。多亏了高皇后救了他的命,经常给他点吃的。 
 
  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实际上这也是民间的附会。为什么呢?因为朱允炆在被立为皇太孙的时候高皇后已经死了十几年了。尽管刚才我们说的诗、对子和这个梦都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反映出一种舆论和他们的表现,让别人得到一个认识,就是朱标、朱允炆他们的性格是柔弱的。而事实上,他们也没有政治经验。 
 
  我们前面曾经讲过,朱元璋为了延长自己的江山,他把那些曾经立过大功的功臣杀戮殆尽,为什么?防备他们造反。所以,朱元璋非常自豪地,有一次就跟朱允炆说到这件事,他说:我给你立了这么多保障,可以令边尘不动,说这些叔叔们一个一个能征善战,北边蒙古势力虽然经常骚扰我们,没办法威胁你。 
 
  是啊,这些叔叔很能干。朱允炆他不这么想,为什么不这么想呢?明摆着人家的优势就在压迫着他,按照宫中制定的礼仪,朱允炆在殿上、在朝中要和这些诸王见面的时候,这些王都是他的臣下,应该给他行跪拜礼。可是一下了朝,到了后宫,朱允炆要给这些叔叔们行跪拜礼,叔叔实际上高他一头,朱允炆实实在在地感到了诸王对他的威胁。 
 
  他就给朱元璋说了一句话,说如果边疆上有事,我这些叔叔们都可以顶住;说如果这些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谁来帮我?朱元璋一时说不出话来。朱元璋说你看怎么办呢?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把他废了。朱元璋说:无以易此矣。说这个办法不错,这样我就比较能放心。所以这样看来,朱允炆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闰五月乙酉这一天,朱元璋死了。朱允炆正式走到政治的前台,他第一步就是要削藩。 
 
  (朱元璋刚死,朱允炆怎么就敢对他的叔叔们动手了?天下岂不是又要大乱了?这样的局面怎么会形成?一贯强调皇帝权力集中的朱元璋怎么会没有在死之前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呢?是他另有安排还是相信朱允炆的力量呢?) 
 
   朱元璋封王之谜 
 
  本来好端端的江山,如果不分封行不行?不是没有这个大乱吗?为什么让这些叔叔这么强?让他们都带兵。朱元璋分封亲王的目的让他们维护皇室的地位,为了巩固皇室。明朝分封亲王,在朱元璋心里还是有一点考虑,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的经验。 
 
  亲王有封地,有自己的军队,有属官。军队多少?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朱元璋给他们也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说王府护卫军听王指挥,王府之外的军队王管不了,不让他指挥王以外的军队。不临民,不裂土。什么叫不临民?就是不管你当地的民政、税收、法律,什么都不管。“不裂土”说这片土地也不是你有了这个封国,这个封国别人不能进来,不裂土。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始料不及的,这就是在《祖训》当中同样规定:遇有大事,诸王可以节制诸军。平常的时候,你不能够指挥护卫军以外的军队,但是如果一旦打仗,谁当这个大统帅?亲王可以当。虽然其他的人是公侯、将相,能征善战,但是在亲王面前,你是低亲王一等。亲王是代表皇帝,在皇族,所以在作战的时候,亲王可以指挥军队,这些亲王依仗自己是皇亲,是至亲,所以在各个封国是为非作歹。 
 
  朱元璋为了教育这些皇子们,还编了一本叫《永鉴录》这本书,是把历朝历代这些亲王们所做的好的事情、坏的事情收罗起来,告诉这些亲王们要拿他们做借鉴。尽管如此,亲王不服管教,很多的亲王劣迹昭彰。朱元璋对于这些亲王的劣迹心里非常清楚,他对亲王的管束、要求、惩罚也都很严。特别是到了晚年,朱标死以后,朱允炆面临着继位。(朱元璋)临死之前,他说:燕王不可不虑啊! 
 
  为什么单独提到燕王?就因为在朱标死以后,在朱元璋去世之前,秦王、晋王也都先后去世,这时候在二十几个儿子当中,数老大就是第四子燕王朱棣。所以到临终的时候,朱元璋到临终的时候,就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你要考虑这个事。 
 
  (虽然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努力地亡羊补牢,但已经来不及了。亲王们的翅膀早就很硬了,年轻的朱允炆几乎是掉进了狼群之中,现在他已经没有后退的可能了。他会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手段吗?结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