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把人对外在必然的关系转换为主观意识(心)向内体验仁义道德本性(性、天)
的关系,天人合一演变为人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体验。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孟子所说的心是指他的本心或良心,
因内含仁、义、礼、智的道德本性,又称“仁义之心”;如此在心、性又被称之
为“天爵”或“天之所与我”的“大体”,故心、性、天实质上是同一的概念。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命题。因为万物的本性
同样由天所赋,而天性即在我心,只要向内体验到本性,也就与天、与万物之性
相通,实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对人而言,再没
有比这更为快乐之事了,所以说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同上)。孟子的心、
性、天合一观影响深远,后来儒家的心性哲学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一思路。

    孟子认为,人能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了解天。修养自己的心性,
就是侍奉天。这是儒学天人合一说的基础。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同类,所以可以互相感应。比如,天有四季,
人有四肢;天每年有360 天,人的骨骼有360 节;天是圆的,人的头也是圆的;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等等。因此,天是人的曾祖父。并且说道:按照类别来考察,
天与人是一类。这是天人合一说的正式提出。这样的天人合一说,又叫“天人相
副”,即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范型。

    宋代,张载提出,天就是那广大的虚空,而虚空就是气,人是由气聚合而成
的,人的精神和本性是气中固有的存在,所以“天人一物”,即天和人是一样的
存在物,并且完整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二程则认为,人是由气聚合而
成,气中有理,理是气的主宰,这个理,就是天理,人的本性和心灵就是天理,
所以天和人本来就是一体,并没有分而为二,所以不必说什么“合”。这是更加
彻底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主要从形体的外部结构上论述天和人的一致,宋代儒
者则主要从人的精神内容上论述天人合一或天人为一,天人一体。他们的共同点
是,人是天降生的,人的本性是天赋予的。所以,王夫之说周敦颐《太极图说》
所说的太极分化成阴阳,阴阳分化成五行,阴阳五行的精华聚合成为人,五行的
性质构成人的本性,是彻底弄清了天人合一的本源。

    /* 67 */第二部分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这个是儒学关于正义和利益关系的理论。

    孟子首先集中论述了这个问题,他劝告梁惠王不要追求怎样对自己有利,而
要追求仁义。因为作为君主而去追求利益,臣子和百姓就会照此办理,全国上下
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必然发生争夺,那样君主的地位就难以保住了。如果追求仁
义,大家就会按照仁义的原则,安于自己的地位,臣子们不会想做君主,百姓们
也不会发动叛乱,君主的地位就稳固了。因此,追求仁义,才有君主真正的利益。
所以此后的儒者都主张应该把追求仁义作为目标,而不应该追求利益。遵循天理
去做,不追求利益,利益自然就会到来;听从人欲的指导,追求的利益未必得到,
危害就已经到来。

    因此,这里说的义,就是仁义,而仁义则是当时国家和君主的长远利益;利,
指暂时的、局部的利益。

    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时,反对者批评他,说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是追
求利益,因而违背了圣人的教导。他们主张应该致力于道德修养,去保存心中固
有的天理,去掉人欲,即抛弃对利益的追求。也就是主张按仁义的要求去做,使
人人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以保持国家秩序的稳定。

    /* 68 */第二部分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真正的大丈夫是做大官、发大财也不会使自己行为放纵,贫困和地位低下也
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在暴力威胁之下也不屈服。

    战国时代,有两个著名的人物,都是魏国人,一个叫公孙衍,一个叫张仪,
他们到处挑动战争,诸侯都非常害怕他们。魏国人却以他们为骄傲,问孟子说:
像这两个人,可算是真正的男子汉吧?孟子说,他们算什么男子汉!你们难道没
有学过礼仪吧?男子在成年礼上,要接受父亲的教导;女子到了出嫁的时候,要
接受母亲的教导。母亲把她送出门,还一再叮嘱说,到了婆家,一定要处处谨慎,
要听丈夫的话。顺从是女子和仆人的行为原则。真正的男子汉不是这样,他们把
仁德作为最舒服的住所,把礼制作为最正确的位置,把正义作为天下最宽敞的道
路。自己的志向如果得到实现,就把这些原则推广到民众之中;志向得不到实现,
就独自坚持这正确的原则。做大官、发大财也不会使自己行为放纵,贫困和地位
低下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在暴力威胁之下也不屈服。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男
子汉。

    孟子对如何做一个真正男子汉的回答,激励了世世代代的有志者,坚持自己
的志向,不向恶势力低头,也不被权势腐蚀,成为中国人民高尚的处世格言。

    /* 69 */第二部分人民是最宝贵的

    原话出于《孟子。尽心》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
人类社会诸多因素之中,最宝贵的是人民。

    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表明了这个观点。他说,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做天
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可以做个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仅仅可以做个大夫。所
以人民是最可宝贵的。而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必须关心人民的生活问题,给人民
以应有的生存条件。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所谓贵,是对天子或将要成为天
子的人来说,人民是他最可宝贵的财富。

    依传统制度,每个诸侯国建立的时候,天子要派遣使者,为诸侯建立社稷神
坛。社稷神的责任,是保证风调雨顺,使农业丰收,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全。因而,
社稷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诸侯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的安宁。假如诸侯不好好
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危及社稷神的安全,那么,就要撤换君
主。孟子在这里是多么清明啊!相对于社稷神,君主只是个别存在。这就是君为
轻。君,这里主要是指诸侯。

    假如人民按时祭祀社稷神,并且祭品也很丰盛,但是洪水、旱灾仍然不断发
生,这就是社稷神没有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时,就要毁掉原来的社稷神坛,
重新设置。因为人民是最宝贵的。

    /* 70 */第二部分如何称王?

    对于孟子来说,非常关心王道,也就是如何才能称王。孟子认为,称王之道
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是孟子重要的社会思想。原话是说,上古残暴的君主之所以丢掉了他们的
天下,是由于他们首先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失去人民,也就是失去了人民的心,
即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因此,要想取得天下,即得到政权,就必须得到人民;得
到人民,就是得到人民的心,即得到人民的拥护。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必须
把人民所需要的给予人民,把人民所讨厌的不要强加给人民。这样的思想,被后
人概括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相信,人民喜欢仁德,就像野兽喜欢旷野。因此,那些实行仁德的君主,
也一定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而那些不实行仁德的君主,人民也必然会脱离他们。
因此孟子说,这些不实行仁德的君主,就像水獭把鱼儿赶进深渊、老鹰把鸟儿赶
进树林一样,把人民都赶到实行仁德的君主那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实行仁德
的君主,即使不想做天下的王,也办不到。

    从这些历史经验中,孟子得出结论说,在当今的世界上,诸侯们都把战争和
侵略当做自己的爱好,假如有喜好仁德的君主,那么,这些喜好战争的君主也将
像过去那些残暴的君主一样,把人民赶到实行仁德的君主那里。因此,实行仁德,
就一定可以做天下的王。

    /* 71 */第二部分取得上帝的信任

    如何取得上帝的信任?孟子认为,只有尽心,才能知性,进而才能知天,取
得上帝的信任。也就是“尽心知性知天”。

    这是孟子主张的天人观。彻底弄清了人的心,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
的本性,也就懂得了天。孟子认为,儒学提倡的仁、义、礼、智品德,是人心中
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来外部强加的。而这仁义礼智,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本性是固有的,也就是天赋的。所以懂得了人的本性,
也就懂得了天。懂得了天,也就是懂得了天赋予人的是什么,天对于人的要求是
什么。懂得了天对人的要求是什么,就能正确地按照天的要求去做。接着这句话,
孟子又说:保存心中固有的善性,并且滋养这个善良的本性,目的是侍奉天,即
侍奉上帝。

    在周朝初年,新的周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取得上帝信任的手段已经不是丰
盛的祭品和频繁的祭祀,而是自己的德行。春秋时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又进
一步发展了这样的思想,孔子则把这一思想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地步。孟子的知天、
事天思想是儒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学说。

    孟子要求,侍奉上天,要始终如一。不论是短命还是长寿,都要努力修养自
身的品德,直到死亡。这样做,就是为了实现天所赋予的使命。

    /* 72 */第二部分培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概念,指充实于人体之内的浩大正直之气。至于
如何培养这个浩然之气,孟子也做了具体的论述。

    孟子时代,中国哲学已经认为,气是构成物质的质料,物质之内充满了气。
人也是一个物,人体之内也充满了气。这个气,可以是勇敢的,也可以是怯懦的
;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一个人的气如何,在和人交往时,就会表现
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孟子认为,气的状况,可以影响人的志向。比如一个
怯懦的人,往往就会因为自己的怯懦而丧失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同样,一个人的
志向,也可以影响他的气。比如,一个心地高尚、志向专一的人,会为了自己的
理想和事业而勇气百倍。因此,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修养自己的心和气。

    弟子问孟子:“您擅长做什么样的修养?”孟子回答说:“我擅长的是修养
自己的浩然之气。”弟子问:“浩然之气是什么样子?”孟子解释说,难以描述。
然后又说道,这个气,最浩大,也最刚强,你不间断地养护它而不损害,它就会
充满于天地之间。这个气,和仁义是互相伴随的。没有仁义,这个气就会衰竭。
因为,它是仁义的积累,不是做了一件仁义的事就可以得到的。

    所以孟子要求,修养浩然之气,要逐渐积累,不要拔苗助长。如果不能逐渐
积累。企图一下子就得到它,就会像那个拔苗的人一样,以为是帮助了禾苗的生
长,结果反而害了禾苗。

    /* 73 */第二部分为什么会有好人坏人之分?

    孟子说,齐国东南有一座山名叫牛山,牛山上的树木本来长得非常茂盛,可
是匠人拿着斧头日复一日地伐之,牛羊日复一日地食之,翠绿的山林最终变得满
目疮痍。同样,人虽有善良的本心,可是,如果他不懂得时时刻刻珍惜爱护,而
是被外在的物欲所引诱,陷溺于物欲,本心不断地受到伤害,那最终将会使自己
失去那颗与生俱来的善良本心。

    对于孟子的说法,弟子公都子就存在疑问:同样是人,为什么会有好人与坏
人之分?孟子回答说,人有“大体”,有“小体”。人心为大体,耳、目、四肢
为小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为何
有人从其大体,有人从其小体?孟子解释说,耳、目、四肢是人的感觉器官,与
外物接触,容易被外物引去。“心之官则思”,它的功能在于思考。人用心思考,
发挥心的主宰作用,就不会被外物所蔽。人心是上天给予我们的良知、良能、良
贵,并非是由外在的事物强加于我们的,如果我们能够树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
我们的善良本心就不会被物欲所蒙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否每个人都能够找回放失的本心呢?换句话说,是
否每个人都存在着成贤成圣,在道德上自我修养、自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