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俄土战纪·叙》,汤觉顿译,1897 年上海大同译书局刊。 


… Page 6…

  公指挥,分为高加索独立军和科布列特支队,共约10万余人。土耳其的作战 

  计划也以巴尔干为主战场,布重兵(19万人)于保加利亚境内的多瑙河流域, 

  企图依托多瑙河和巴尔干山脉抗击俄军的攻势。在高加索战场,土耳其计约 

  部署了9万人。 

       宣战之后,俄军主力开始向多瑙河流域开进,由于铁路运输落后和河水 

  泛滥等方面的原因,开进速度缓慢,直至7月初才分别从下游和中游渡过多 

  瑙河。从中游渡河之俄军在渡河后分兵三路向土军发起攻击。西路军约3。5 

  万人进攻尼科波尔和普列夫纳,被土军阻挡在普列夫纳城下;东路军7。5万 

  人进攻鲁什丘克,一时亦无战果;南路军又称先遣军,约1。2万人,在保加 

  利亚军民的支持下,一举夺占土尔诺沃,并越过巴尔干山,占领了希普卡山 

  口,从而打开了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通路。但随后土军即开 

  始发动对俄军的反攻,迫使俄军收缩兵力,将重点争夺的目标定为普列夫纳。 

  俄军先后三次发动对普列夫纳的进攻,损失2万余人,仍不见功。后来通过 

  围困的方式才迫使土军于12月10日投降。俄军占领普列夫纳之后,在兵力 

  兵器等方面都取得了对土军2:1以上的优势。沙皇亲自决策,令俄军立即冒 

  严寒向巴尔干山以南发起攻击。1878年1月,俄军占领索非亚,并在舍诺沃 

  战役中生俘土军3万人,接着又攻占了阿德里安堡,君士坦丁堡已经开始暴 

  露在俄军的炮口之下。 

       俄军在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使英、奥等国家惊恐不已。英国令其地中海 

  舰队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开进到马尔马拉海,以便阻止俄国攻占君士坦丁 

  堡。奥匈帝国开始向俄国边境调动部队。俄军继续作战也存在着很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放弃了进占君士坦丁堡的原定目标。3月3日,俄土双 

  方代表在圣斯特法诺 (距君士坦丁堡12公里)签订和约。 

        《圣斯特法诺和约》是由俄国外长伊格纳切夫和沙皇等人事先炮制的, 

  对于土耳其来说完全是一个城下之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该条约规定: 

  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承认波斯尼亚 

  和黑塞哥维那获得自治,但仍留在土耳其版图内;成立大保加利亚国,并允 

  许俄国势力在保加利亚的存在;将萨拉比亚西南部归还给俄国,将卡尔斯、 

  巴统统阿尔达汉和巴亚齐特并入俄国版图;修改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规则, 

                                           ① 

  允许俄罗斯等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行 。 

        《圣斯特法诺和约》的签订引起了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联合对 

  俄施加压力,要求它吐出已经吞下肚的果实。德国这时也站在英、奥一边。 

  俄国被孤立起来,被迫与列强重定《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进 

  行重大的修正:大保加利亚变成了小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仍然不对俄 

  国军舰开放。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受到遏制,它向地中海方向发展海军力 

  量的企图再次落空。 

        《柏林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塞浦路斯划割给英国,而波斯尼亚和黑塞 

  哥维那则改归奥匈帝国统治。它实质上是部分地瓜分土耳其,但却远没有解 

  决许多极其重要的巴尔干冲突问题。正是它所做的许多决定,以后成为对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各种冲突的起点。 



                    4。三国同盟与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出现 



① 《近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第134~136 页。 


… Page 7…

       俄土战争之后,沙俄把它在《柏林条约》中的失败归咎于德国的背叛, 

  这两个昔日的盟友开始相互攻讦,三皇同盟归于破裂。沙俄为报复起见,竭 

  力扩张军备。在海军方面,由海军大臣拟定了一个20年海军发展计划,包括 

  建造19艘一级战列舰、4艘二级战列舰、25艘巡洋舰和其他舰只。陆军则抓 

  紧进行战后的整顿,并积极向西进军,进入波兰,迫近德国边境。俄陆军大 

  臣米柳京声称:“俄国必须准备战争”。他的话得到了大斯拉夫主义者的支 

  持。到了1879年夏天,甚至连沙皇亚力山大也沉不住气,写信给德皇威廉控 

                                                               ① 

  诉俾斯麦的政策,警告他“将来会造成如何恶劣的后果”。 

       作为对俄国这种态度的反应,德国政府通过俾斯麦的努力,于 1879年 

  10月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在缔约国一方 

  受到俄国进攻时,缔约国的另一方应“以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给予援助, 

  并不得单独媾和。显然,这是一个首先旨在反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尽管 

  它没有直接的扩张目的,是一个单纯的防御同盟,但它在导致以德国为首的 

  国家联盟的成立和使欧洲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方面影响深远,是后来一系列 

  类似的军事同盟条约的起点。 

       德奥在签订秘密军事协定的同时,表面上两国对俄的关系还都未断绝, 

  且在俄国的主动要求之下,三者的关系一度还有所缓解。1881年,三国签订 

  中立协定,被称为第二次“三皇同盟”。但是,德国的国际战略的真正立足 

  点仍在于扩大它与奥匈帝国的同盟体系。为此,它通过奥匈帝国拉拢一些巴 

  尔干国家,1881年6月,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签订同盟条约。随后,便 

  将地中海的意大利王国接纳进德奥同盟。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同 

  盟条约正式签字。 

       三国同盟的出现首先是意大利主动追求的产物。意大利的军事实力和潜 

  力都很虚弱,但是它争夺北非殖民地的野心却很大,特别是在突尼斯问题上 

  与法国矛盾尖锐,此外它与罗马教皇之间的矛盾也很棘手。在这种情况下, 

  它决计调整自己的国际战略,向德国和奥地利靠拢,以便获取强大的盟友, 

  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德国认为意大利的这种追求符合自己的利益,给予了 

  积极的鼓励,并说服与意大利曾经有过战争的奥地利也予以谅解。三国同盟 

  终于得以成立。 

       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不得参加旨在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 

  或协定;当法国进犯意大利时,其他两个缔约国应给予意大利以军事援助; 

  当法国进犯德国时,意大利也负有同样的义务。从实际效果看,它给三个缔 

  约国都带来了巨大的防务利益。意大利提高了自己的威信和力量,并可列为 

  欧洲强国之一。奥地利则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全部军力对付东 

  方的俄国。德国再一次孤立了法国,使它不得与意大利结盟,有利于它继续 

  占领亚尔萨斯和洛林。 

       按照三国同盟条约导言的规定,三国缔约的主要目的是“为着扩大一般 

  和平的保障”,“其唯一目的是保卫各该国的安全和欧洲的和平免受威胁的 

  危险”,因而是一项“保守性和自卫性”的条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缔约国开始利用这个同盟来达成其侵略性的目的,逐渐改变了条约的纯防御 

  性。意大利利用这项同盟条约来谋求它对北非的侵略野心,并于1885年攫取 



① 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册,第53 页。 


… Page 8…

  了红海上的马苏河海峡。特别是后来由于领导三国同盟的德国的帝国主义侵 

  略性的日益增长,以及三个缔约国向巴尔干和土耳其等近东、中东地区的积 

  极渗透,同盟的攻击性和侵略性愈来愈强,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 

  此,三国同盟的形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成为日后爆发欧洲 

  大战的基础。 



                     5。俄法同盟与两大军事集团对立之雏形 



       19世纪80年代初期德意奥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对法、俄两国构 

  成了严重的威胁。它们是三国同盟的主要针对目标,而同盟三国在军备上的 

  积极扩充政策又使它们在总体军事实力上远远超出法、俄两国中任何一国的 

  军事力量。 

                         ① 

       据有关资料记载 ,1890年欧洲列强的军费开支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 

  有如下表: 

                                                                           国内人口 

                 陆军常备军 陆军拔款  军舰吨位  海军拔款  军费总额 

                                                                           平均军费 

                   (万人)    (万美元)  (万吨)  (万美元) (万美元) 

                                                                            (美元) 

          德        52。6       12100       19         2300       14400       2。95 

         奥匈       33。7       5800        6。6        600        6400        1。56 

          意        26。2       5600       24。2        2300       7900        2。63 

        三国同     112。5       23500      49。8        5200       28700 

        盟合计 

          法        50。2       14200      31。9        4400       18600       4。87 

          俄        64。7       12300       18         2200       14500       1。32 

          英        35。5       8800       67。9        6900       15700       4。03 



       从表中所列数字可以看出,同盟三国的陆军常备军总额达112。5万人, 

  海军舰船达49。8万吨,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都难以单独抗衡。而如果法俄两 

  国实行结盟,则陆军常备军总额为114。9万人,海军舰船总吨位为49。9万吨, 

  与同盟三国的陆海军实力基本相当。军力对比在客观上要求法、俄两国结成 

  同盟,以维持欧洲大陆军事力量的均衡。 

       在主观上,法、俄两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了缔结同盟之必要。当然,由 

  于各国因素的制约,两国军事同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885年爆 

  发了震惊欧洲的保加利亚危机,原来分裂的保加利亚要求实现统一,建立大 

  保加利亚。俄与英、奥等国为争夺自己对巴尔干的控制权,针锋相对地提出 

  了两种不同的解决危机方案。危机愈演愈烈,到1886年时双方都以使用武力 

  相威胁,保加利亚孕育着爆发欧洲性战争的危险。而且,它还引起了连锁反 

  应。俾斯麦利用这场危机纵横捭阖,使局势更加混乱。他一方面鼓励英国在 

  巴尔干与俄国对抗,另一方面又极力拉拢俄国,并怂恿它与英国争斗。而在 

  列强把注意力纷纷投向巴尔干时,德国却在策划发动一场对法国的战争,以 



① 各种记载互有出入,这里以'英'布莱克等 《二十世纪欧洲史》上册第37~38 页的统计为主,参考1891 



年《普鲁士海军年鉴》、《德国陆军考》第4 卷第14 页 (1901 年铅印本)等资料综合而成。 


… Page 9…

便实现其蓄谋已久的彻底打败法国的企图。在这关键时刻,俄国看清了俾斯 

麦的险恶用心,及时地避免了巴尔干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并再一次向德国政 

府表示俄国将不能容忍德国发动对法国的战争。俄国坚持它的既定国际战 

略,使法国继续赢得了和平,从而也使法、俄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为后来 

两国军事同盟的缔结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俄国的举动使德国政府非常气恼,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国完全倒向法 

国,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俾斯麦亲自与俄国代表谈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