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用“睢鸠”引出“离岸船”,又由“离岸船”引出“心上人”,虽说是更曲折的起兴,但同样是借用了《诗经》的艺术手法。

  日本《万叶集》与中国《诗经》的相似之处,远远不止以上七个方面。

  《万叶集》成书之时,正是我国的唐代,正是我国的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读《万叶集》,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人,是怀着怎样的文化兴趣和艺术欲求,如饥似渴地学习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文艺作品。他们写的诗,象《诗经》一样清新明快,一唱三叹,像唐诗一样意象丰富,节奏流畅;他们作的文,骈四俪六,辞采华艳,颇具齐梁遗风……日本的文学艺术家为了吸收汉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汉文学的影响,又大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学的发展。

  日本刮起“白旋风”

  公元九世纪至十二世纪,日本文坛上刮起了一股“白旋风”。

  何为“白旋风”?就是日本人崇拜白居易、学习白居易、摹仿白居易的文化风气。

  大家知道,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大约在公元九世纪中期传入日本,其时为日本平安时代中期,中国唐代文宗、武宗、宣宗年间。白居易在世时,亲自参加编定他的作品集《白氏文集》。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白居易在《文集自记》中说:

  《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会昌五年,白居易七十四岁。当时诗人自己得知,他的集子已经广泛地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其中首先提到的就是日本。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是怎样传入日本的呢?据专家们考证,八世纪与九世纪之交,日本的学问僧来中国学习佛教,回国时,便将白居易的作品带回日本。比如我们后面将要介绍的著名的弘法大师,于九世纪初在中国留学,钻研佛经,其间曾仔细研究过中国的唐诗,著有 《文镜秘府论》。可以推测,弘法大师回日本时,一定带走了白居易的作品。后来,白居易的诗文作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入日本。直至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的两百余年间,在中日书籍的贸易方面,《白氏文集》仍然是从中国进口的大宗物品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仅日本的长崎一地,从1719至1760年的四十年间,从中国输入了《白乐天集》五种十套、《白乐天诗集》一种两套、《白香山诗集》一部七本等,总计有七种不同的版本经过长崎港进入日本。

  下面给大家讲两个“白居易在日本”的小故事。

  九世纪初,日本的嵯峨天皇不知从哪里得到一部《白氏文集》,他视如珍宝,藏在他的书房里,不让任何知道,只有在没有外人的时候,才将《白氏文集》拿出来拜读赏玩,咏之诵之,他以为日本再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白氏文集》和白居易的诗歌了。有一次,嵯峨天皇与文臣小野篁交谈,谈话间,天皇随口吟咏了两句诗:

  闭阁唯闻朝暮鼓,上楼遥望往来船。

  然后很得意地要小野篁加以评论。这位天皇满以为他的文臣会对这两句诗大加赞赏的,没有想到小野篁却说:“如果将第二句中的‘遥’字换成‘空’,就最美了。”天皇听了这句话,大惊失色。原来,嵯峨天皇朗诵的是白居易

  《春江》一诗中的两句,白居易的原诗用的就是“空”字,天皇将“空”改成“遥”。他以为袭用白居易诗句是无人知晓的,谁知被小野篁点穿了他的“奥秘”。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诗,不仅深藏于皇宫内府,而且流传于贵族朝臣之中。这位小野篁肯定是熟读了白居易的作品。还有一次,嵯峨天皇在西山离宫召见群臣,命小野篁作诗。小野篁当场赋成两句,十分精采,天皇赞赏不巳,将小野篁升为宰相。其实,小野篁朗诵的并不是他自己的诗作,而是从白居易的诗句中推化而来。天皇没能“哄”过大臣,大臣却“哄”过了天皇。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另一位天皇。那是十二世纪的下半叶,“白旋风”在日本列岛已经刮了四百多年,《白氏文集》早已不是宫中“枕秘”,而是

  日本天皇必备的修身养性之教科书,宫廷内专门设置了《白氏文集》的侍读官,负责向天皇进讲白居易的诗文作品。当时执政的是高仓天皇。有人向高仓天皇献枫树,天皇非常喜爱枫树,专门派藤原信成守护。有一天,一个仆人剪下了一些枫树枝叶,拿去作柴薪烧了暖酒。藤原信成看见后大惊,马上将这个仆人抓起来,并准备定他的罪。高仓天皇知道了此事,命令将仆人无罪释放。天皇说:“唐诗里面有一句‘林间暖酒烧红叶’,没有想到这个仆人如此风流。”高仓天皇提到的这句唐诗,就是白居易诗《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中的一句。天皇认为仆人烧枫叶暖酒,传白诗之意,是风流之举。如此说来,是大诗人白居易救了这位日本仆人一命。这个故事,在日本文坛上传为佳话,它形象地说明白居易文学熏陶了日本一代君王的宽厚仁德和倜傥胸怀。

  日本列岛为何会刮起这股“白旋风”?换言之,当时的日本人民为何如此偏爱白乐天?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谈谈古代日本人 (主要是日本知识分子)对诗歌的审美趣味。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是通过自己的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对美的追求,表现出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日本民族由于山川地理的原因,自古就培养了他们对于“自然美”的特别强烈的意识。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透露出一种纤巧玲珑的气质,而且弥漫着一股伤感的情调。

  日本民族的这种心理状态,造成了他们的文学家在作品中追求“幽玄”之境。我们来看下面的几句诗:

  习习春风明月夜,通宵共舞惜残年。(良宽)

  冬月拨云相伴随,更怜风雪漫月身。 (明)

  诗人们用“春风”、“明月”、“冬云”、“风雪”等自然界的景物,来寄托表达自己缠绵的情思。在这些诗句中,自然界之景,与诗人之情,相互感应,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地构成“幽玄”的美学意境。“情景交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常用的艺术手法。只是日本的文学艺术家在以情会景时,更习惯于将身外的自然景物与心中的感伤联系在一起——月光使人感到寂寞,降雪使人感到淡然,盛开的鲜花使人感到人生的短昏……日本文学中这种“幽玄”的美感,随着佛教的传入,又逐渐地融进了“空无”的观念。日本的文化人,不仅创作“幽玄”、“空无”的诗,而且很欣赏这种风格和旨趣的作品。因此,“幽玄”与“空无”,便成了古代日本民族,在创作与鉴赏两个方面的审美追求或审美理想。

  站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我们来考察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白居易的三千多首诗作中,大约有十分之九是闲适诗和感伤诗,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作者的避世与空无的观念,表现出作者在人世纷繁的现实中努力寻求内心深处的淡泊与宁和。以“感伤”、“闲适”之情来观物写物,使得白居易的诗作常常带有空寂幽玄的色彩:

  露罩色似玉,风晃影如波。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 《前庭凉夜》诗人为了表现宁和超脱的心境,便竭力捕捉自然界中那些幽寂、宁静的景象,来构筑自己诗的意境。白居易诗歌中表现的这些感情色彩,与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幽玄”意境是十分接近的,所以很容易在日本古代知识界的鉴赏心理上,引起一种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如此,他的诗作比同时期的其他中国作家,更能为日本知识界所接受。十世纪有一位日本人编了一部《千载佳句》,其中收集白居易诗五百零七首,全部是他后期的“闲适”、“感伤”之作。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日本知识界对白居易诗歌艺术的审美判断,说明日本艺术家对白居易诗作宁和幽远之意境的偏爱。

  文学鉴赏的心理感受,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产物。这种鉴赏的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文学作品的流传范围与生存寿命,这在古代,尤其是如此。白居易的作品能在中古时代的日本深得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正在于白诗的意境与趣味契合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白诗的审美理想满足了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理需求。“物语”与“传奇”

  日语中的“物语”一词,若翻译成中文就是“故事”,日本的古典小说,其标题之中常常带有“物语”二字,如《竹取物语》、《源氏物语》等等。中国的小说,在古代也不叫“小说”,唐以前叫“志怪”,到了唐代称作“传奇”,如《古镜记》、《枕中记》和《游仙窟》等等,都是唐代传奇的代表之作。我们这里所说的“物语”与“传奇”,则分别指日本与中国的古典小说。上两节,我们比较了中日两国的古代诗歌,现在我们来谈谈小说。

  据研究日本古代文学的专家考证,在日本文学史上,最早可以称得上“小说”的作品,是《浦岛子传》。这部小说出现在奈良朝(公元710—794年)中期,比《万叶集》的出现还要早。《浦岛子传》叙述一个名叫浦岛子(意为岛边人)的渔夫,乘船钓龟,有灵龟化为少女,“眉如初月出娥媚山,靥似落星流天汉。”这位龟女自称是“蓬莱山金阙女”,来到尘世“为结夫妇之仪”。于是,龟女带着浦岛子到了蓬莱仙宫,共入玉房。在仙宫之内,龟女教给浦岛子许多延龄益寿之法,还让他服用长寿的玉酒金丹。然而,龟女的长生之法,仙境中的荣华富贵,都不能消除浦岛子的思乡之情。龟女百般挽留,终无效果,只好送浦岛子回故乡,临走时,龟女赠给他一个玉匣子。浦岛子打开玉匣,乘着紫云飞去,遂不知所终。

  这篇小说只有两个人物:龟女和渔夫。龟女钟情于渔夫,矢志不逾;渔夫先是与龟女欢乐,后来又摆脱龟女,返回故里,终于他去。显然,龟女是一位寻求爱情的女性,渔夫则是一位享受了爱情却又抛弃了爱情的薄情郎。象这类痴情女与薄情郎的故事,在《浦岛子传》之后的日本小说中,也能常常见到。

  日本的《浦岛子传》与中国唐代的传奇小说,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来将 《浦岛子传》同唐传奇《游仙窟》作一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作品在构思上的雷同之处。《游仙窟》是唐代初期文人创作的小说,它在八世纪初传入日本,当时日本的文人不惜以千金争购。我们前面讲到的《万叶集》,其中第四卷《大伴家持赠坂上大娘歌》的十五首诗,有多首内容采撷自小说《游仙窟》。《游仙窟》的作者是唐人张文成,写一神仙居处,在青壁万寻之下,碧潭千仞之上,一位男子在此与仙女相逢,互相爱慕,宴饮欢笑,极尽快乐。而当这个男子离开之后,仙窟也随之无影无踪、无声无息、不知所在了。

  从篇幅上看, 《浦岛子传》比《游仙窟》短;但二者在意境的营造和情节的发展顺序上颇为相似。《浦岛子传》的作者仿照唐人的传奇小说,构筑了一个同样销魂钩魄的神仙世界,只是换了一个名称,叫做“蓬莱仙宫”,那位渔夫厌倦思归,一旦离开仙境,也就不知道仙境之所在了。这种小说,在日本文学中,也叫“翻案小说”。

  何为“翻案小说”?它是日本古代小说中的一个类型。它以中国文学作品为原型,取其主题、情节、人物和故事,换上日本的名称,重新编织成篇。这种“翻案小说”,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已相当发达,并一直沿袭到江户中期。

  《浦岛子传》的作者在“翻案”之时,采用中国式的龟女和蓬莱仙宫作为他笔下的人物与环境,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这部日本小说同中国传奇小说的密切关系。

  在日本的小说发展史上,最早的作品是《浦岛子传》,而最辉煌最伟大的作品则是《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成书于十一世纪初,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长篇散文体小说。全书共五十四卷(“帖”),长达八十万字。这五十四卷中,前四十四卷写大贵族光源氏 (或简称源氏)一生的故事,后十卷写源氏之子薰君的故事。整部小说的故事历时四个朝代计七十余年。作者紫式部 (约978-约1015)是日本古代杰出的女作家。《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将这两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巨著拿来进行比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两部巨著的作者有着大致相似的出身、经历、情趣、思想。紫式部和曹雪芹都出身于中等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