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的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诡辩的艺术-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人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君子们用自己的心推测别人的心,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君。小人们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恩德没有比放还我君更厚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威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二心的人畏惧刑罚,以此举动,秦国可以称霸天下了。假如扣押不放,就会以德报怨,秦君是不会那么做的。”尽管吕甥的这番答话软得可以,但软中有硬,柔中有刚,其语是逼秦穆公在当小人还是当君子之间作出选择,将他置于两难的境地。秦穆公句句听得真切,权衡一下利弊后说道:“这正是我的本意啊。”于是立即释放晋惠王。
  吕甥尽管处在一个艰难的处境,但他不卑不亢,采用软硬兼施诡辩术,终于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谈判的胜利。
  软硬兼施诡辩术用于对敌斗争,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其用武之地,如在审讯中或外交谈判、商业谈判中,都用得上。此论辩术中硬是关键,软是铺垫,既“打”又“抚”,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生威,逼人就范。但应根据不同的场合,有选择地使用软的一手和硬的一手,或先软后硬,或先硬后软,或软中夹硬,或硬中带软。146。以攻为守主动出击
  ——反守为攻术
  当我方遭到对方的攻击时,制服论敌最好的办法是反过来指责对方,这样我方就能由原来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使对方由原来的主动地位变为被动地位,从而争取论战的制高点,一举置论敌于死地,这就是反守为攻诡辩术。
  反守为攻诡辩术常用的方法是:当对方反驳自己时,自己主动出击,反攻对方的要害,迫使对方转攻为守,无力实施攻击。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智斗”中,刁德一在试探阿庆嫂对抗日、对新四军的态度一无所获后,又企图向阿庆嫂打听新四军伤病员的去向。阿庆嫂说,伤病员都走了,日本鬼子搜索了三天三夜,也没找到。刁德一阴阳怪气地说:“日本鬼子人地生疏,两眼一抹黑,这么大个沙家浜,要藏起个把人来,还不容易吗?”他还用当年阿庆嫂救过胡传魁的事来作证明。
  阿庆嫂对刁德一的旁敲侧击,就采取反守为攻诡辩术,抓住刁德一并无证据的弱点,主动出击。
  她说:“听参谋长这意思,新四军的伤病员是我给藏起来了?”马上又转向胡传魁,气愤地对他说:“照这么看,我当初真不该救您,倒落下话把儿了。”
  这下把胡传魁弄得很尴尬。阿庆嫂又抓住战机,乘胜追击,要胡传魁马上派人来茶馆搜查。说:“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啦。”说完,她把抹布一摔,双手一搭,面带怒容,昂首端坐使胡传魁下不了台,只得怪罪于刁德一。
  刁德一对阿庆嫂的这一反攻,也大感出乎意料,仓促间,只好以“说句笑话嘛,何必当真”搪塞一番,败下阵来。阿庆嫂终于制服了老奸巨滑的刁德一。
  运用反守为攻诡辩术时,攻要快,要准。快,才能使对方猝不及防,首尾难顾;准,才能击中要害,使对方进攻无力,防守无术。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在法庭上受审时,法官杀气腾腾地说:
  “李大钊你听着:你自小缺少教育,青少年时期就不老实,天生一副反骨,处处与政府作对。踏上社会之后,你一天也没有消停过……”李大钊极为镇静地反问:“法官大人,你说的都是些虚夸不实的词儿。什么反骨啦,消停啦,这是什么犯罪事实?”
  他继而笑着反击道:“我要审问你们可有根据。你,主审法官何丰林,曾伙同张作霖,一次就谋杀了376人,犯了十恶不赦的杀人罪……”何丰林气得脸色铁青、嘴唇发抖,暴跳道:“不准你胡说八道!”左右法官狐假虎威地乱叫:“你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在军法会审的法庭,哪有犯人反过来审问法官的道理……”
  反守为攻的转折点在于战机。战机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李大钊一经察觉反动法官的讯词空洞无物,便及时运用主审法官何丰林铁证如山的罪状,作为反攻的炮弹,改变被动地位,进行反审讯。使用反守为攻诡辩术必须善于抓住论敌的矛盾,捕捉对方的弱点。这样攻才有力度。
  147。将欲夺之必将与之
  ——欲擒故纵术
  《老子》中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将欲夺之,必将与之”。欲擒故纵诡辩术,是在论辩中先放后收,一“纵”一“擒”,使论敌在放松戒备当中上当,最终无可奈何地服输的诡辩技巧。有一个人在一家英国饭馆里吃早餐,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对侍者说:“侍者,这是茶还是咖啡?”
  侍者回答说:“先生,你不能凭味道分辨出来吗?”那人说:“不能。”
  侍者说:“就是嘛,要是你分辨不出来,那么,它是茶还是咖啡又什么关系?”
  那个人本想诘难,可在侍者的反问中却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运用欲擒故纵诡辩术,要注意“擒”与“纵”的关系,一般说来,要先“纵”后“擒”,以“纵”引“擒”,形“纵”实“擒”,“纵”中有“擒”。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珍爱的茶杯。一天,一休无意中将茶杯打破了,他感到非常懊悔。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老师此时才知上当,但回想自己的话,他并没有责怪一休。一休巧妙地布下圈套,使老师说出“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从而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足见其机智了。
  运用欲擒放纵诡辩术时,“纵”要放得开,要达到麻痹论敌的目的。“纵”要为“擒”创造条件,这是争取优势深谋远虑的方略。当然,“纵”只是手段,“擒”才是目的,所以,“纵”不是放虎归山,而是布下天罗地网,令其不得不俯首就擒。
  1972年5月30日,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访苏结束后,前往德黑兰作短暂停留。
  当晚,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帕莎的高超舞艺使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末了,他还和帕莎交谈了一阵子。第二天,在总统的座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打趣地说:“你喜欢她吗?”对如此唐突和不怀好意的戏言,一般人准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却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她是个迷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位记者会意错了,追问道:“这是真的吗?”
  “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我费了好些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7导弹改装成在V级的潜艇上发射……”那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基辛格所说的“向她解释”的那个问题,正是这些记者们一直是追踪不放而基辛格却一直是守口如瓶的那个国家机密问题。
  记者以戏弄基辛格开始,却没想到反被基辛格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揶揄了他们的无能——连一个伊朗的舞女都不如。
  由此可见,诡辩如同拳击一样,只有先把拳头收回来,出拳才会更凶狠、更有力。
  148。攻其要害驳其论点
  ——擒贼擒王术
  在论辩中,要驳倒对方,必须首先抓住对方的基本论点,证明其错误。论点是对方的“眼”,击中其眼,自然对方就站不住脚了。俗话所说的:“擒贼擒王”,“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擒贼擒王诡辩术就是通过对论敌的观点直接进行反驳,借以驳倒论敌的诡辩技巧。
  抗战期间,厦门大学曾发生过一起维护民族尊严的舌战。厦大从英国请来一位教授讲学。校长萨本栋对他以礼相待。谁知这位教授在酒会上大放厥词,诬蔑厦大不如“英伦三岛之中小学校”。
  萨校长克制怒意,礼貌地解释:“抗战期间,因陋就简,但教学质量,厦大一向从严。”
  英教授得寸进尺:“欧美开风气之先导,执科学之牛耳。敝国有诗圣拜伦、雪莱,剧圣莎士比亚,现代生物学之父达尔文,力学之父牛顿。可叹泱泱中华,国运蹇促,岂可侈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邦乎?”萨校长驳斥道:“教授先生,你别忘了,中国的李白、杜甫如彗星经天之日,英伦还是中世纪蒙昧蛮荒之时;中国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之际、达尔文之父乃其祖不知竟在何处!”
  英教授咆哮起来:“校长阁下,请记住,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伍斯特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造就了您的学识和才能!”
  萨校长微微一笑:“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华文明曾经震惊世界,没有中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也决不会有不列颠帝国的近代产业革命。”英教授哑口无言了。
  这场唇枪舌剑的论辩以萨校长的胜利而告终。在这里,他紧紧抓住对方论点的失误给以有力的驳斥,维护了民族尊严,批驳了英教授的诬蔑之辞。实施擒贼擒王诡辩术,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论敌的论点。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它也是检验某个论题是否真伪的标准,只要将对方的论题用实践一检验,其虚假性就会立即暴露无遗。149。稳住论敌脱离困境
  ——金蝉脱壳术
  金蝉脱壳,原意是指蝉在蜕变时,身体会脱离皮壳而去,只留下一个空壳挂在枝头。金蝉脱壳诡辩术,则指在论辩中,巧妙地转移论题,使自己得以脱身,以免陷入被动局面的诡辩技巧。
  运用金蝉脱壳诡辩术时,有时可以紧紧抓住对方提供的条件,达到摆脱困境的目的。
  林肯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
  “林肯,这里有一道难题和两道容易的题目,由你任选其一。”“我就考一道难题吧。”林肯答道。
  “好吧,那么你回答,鸡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
  “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又问。
  鸡蛋是鸡生的,鸡又是鸡孵化的……林肯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循环往复,没有穷尽的。如果继续答下去,自己将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于是他赶紧借助对方要求回答一个问题的条件,声明道:
  “老师,这是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了。”
  林肯紧紧抓住对方提供的条件,巧妙地摆脱了困境。论辩中,当对方的辩词“火力”较猛时,我们可以摆出继续论辩的架式,但实际是要退出论辩,以免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趁对方还没有察觉及时“脱壳”。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常坐小汽车到各大学去讲授相对论。有一次在去讲课途中,司机对他说:“先生,我听过你的课大概有三十次了,我已经记得很清楚了。我敢说,这课我也能上哩!”“那么,好吧,我给你个机会。”爱因斯坦说,“现在我们要去的学校,那里的人都不认识我,到了学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当司机,你就可以自称爱因斯坦去讲课了。”
  司机准确无误地讲完了课,正当他准备离去时,一位听众请他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司机灵机一动,说:
  “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好吧,为了让您明白有多么容易,让我去叫我的司机来为您解释吧!”司机在关键时刻找了个台阶摆脱了困境。在运用金蝉脱壳诡辩术时,要有效地转移对方注意力,同时还要巧妙地将“难”转嫁于别人,以便使自己逐惭恢复主动的地位。
  “脱壳”要“脱”得干净利索,最好是把对方的一些问题再反还给对方,这样,你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准备下一步的论辩了。在70年代,埃及和美国就中东战争举行和平谈判后,萨达特和基辛格两人会见了记者。一名记者问道:
  “总统先生,美国是不是从现在起不再给以色列空运军用物资了?”“你这个问题应当向基辛格博士提出。”萨达特回答道。虽然此时他已十分清楚地知道空运即将结束,但他还是回避了问题。基辛格立即说:“幸亏我没有听见这个记者问的是什么。”在这里,萨达特和基辛格都从保密的需要出发,萨达特把问题引到基辛格身上,自己却“溜之大吉”;而基辛格则更干脆,用了开玩笑的方法,声明“幸亏没听见这记者问的是什么”而回避了正面回答问题。两人都是巧妙地运用了金蝉脱壳诡辩术。
  金蝉脱壳诡辩术是一种摆脱敌人,转移或撤退的分身之术。这里的“脱”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存其形、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