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上风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食上风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主要特点吧?我不禁问。 不错。朋友点头。 1843年,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正式开埠通商。洋船洋货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并通过长江向中国内地传播。而上海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最大。上海的包容性很强,海纳百川嘛,这样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文化,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海派饮食文化也逐渐成熟,形成了适应性广、制作精细、中西兼备的海派特色。


上海食上风景海上阿叔酒家(2)

     边走边聊,不觉已到了浦东时代广场。直上八楼的海上阿叔酒家,顿觉满眼都是牡丹花。定下神来,才发觉厅内所有的座椅包布都在红色衬底上印染着雍容富贵的牡丹,所以举目即是国色天香,中国味道十足。而红色几乎成为酒家的主体色调——红色的宫灯、红色的墙壁、红色的帷幕 ……用色大胆考究,视觉效果既浓烈又纯正如一。红色的墙壁之上,法国现代绘画作品会紧紧抓住你的视线,浓郁的欧陆风情随即扑面而来。精致的水晶垂帘和翠绿的竹丛,让你的眼睛在江南小景中得到小憩。据朋友讲,店堂的装饰是由一位法国设计大师倾力设计,我想这个设计师一定是认真研究了海派文化,所以才会把西方装饰风格的大气与中国装饰风格的精致如此合璧为一,使海派文化的雍容大度和兼收并蓄得到很好地表现。 “一城烟火半东南,粉壁红楼树色参;美酒佳肴常夜半,华灯歌舞最三春。”朋友摇头晃脑吟起诗来。 很像此情此景嘛!我惊讶。你写的? 哪里哪里,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施润的诗。朋友解释。描写当时上海的市井生活。 妙!


上海食上风景白桦咖啡酒吧(1)

    》白桦咖啡酒吧 摄影 张明 上海处处都充满了细节。坐在白桦咖啡酒吧,朋友一边抚弄着精致的咖啡杯一边说。 的确如此。我很赞同。相对于海派文化中的雍容大度,精巧与细致应该是海派文化的另一面吧? 不错,雍容大度体现的是海派文化中的包容特征,而精巧与细致则体现的是海派文化中的阴柔特征。朋友仿佛觅得了知音,有些兴奋。有了包容和阴柔这两件利器,一切思想和观念都会被软化,使之因势随形,为我所用。 上海人是很讲究品位的。朋友轻呷了一口咖啡。品位可不是说说就有的,是靠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起来的,就像这个咖啡杯和桌上的台布,不论是图案还是色调都十分协调,浑然一体,优雅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我们就来看看更多的细节吧!朋友拉我起身。


上海食上风景白桦咖啡酒吧(2)

    店内的主体格调素雅有致,浓淡相间,含蓄内敛。而散居各处的一个个小景致则于细微处现精巧,于雅致中透浪漫。 几朵百合花插在水瓶中,似乎让边上的书刊架也染上了花香;两盆花自窗顶垂下,引导你去留意窗外的葱翠;纸巾盒上可爱的小动物,大概会勾起女孩子们心中的细腻柔情;欧式古典台灯的暖暖光影,勾勒出淡淡的浪漫情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也许白桦咖啡酒吧的主人深谙此中真味。点点细节绵绵入眼,果然韵味深长。 在上海,像这样的咖啡厅或酒吧随处可见。朋友很是自得。我喜欢这种气氛,自由、随意、无拘无束,散淡中充满精致的细节,很像上海的文化状态。你在陈逸飞的绘画和王安忆的小说中,随时会找到这种感觉。 品位源于细节,细节源于时尚啊。我不禁感叹。 时尚正是海派文化中与时俱进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上海人生活的组成部分。朋友很是自豪。所以有人说巴黎是法国的时尚之都,上海是中国大陆的时尚之都。 有道理。


南京食上风景永和园酒楼(1)

    古韵悠悠 闲适依旧 永和园酒楼 摄影 徐澎 泛舟秦淮河上,两岸明清建筑错落有致,“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仿佛一轴长长的历史人文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秦淮河真正是秦淮文化的最好载体!我感叹道。该如何概括它的文化特征呢? 吟诵秦淮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你的脑海里最先涌现的是哪些呢?南京的朋友反问道。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窗犹唱后庭花。”我脱口而出。杜牧的千古绝唱自然最先涌现,接下来当然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啦。 英雄所见略同啊,我也这般考虑。朋友笑道。所以秦淮文化的特征就有了,我概括为八个字:古韵悠长,风情万种。 哈,我明白了。我恍然大悟。杜牧的诗篇现古韵悠长,朱、俞的散文说风情万种,妙哉妙哉!      船靠岸了,我们也该“夜泊秦淮近酒家”啦。朋友拉上我直入永和园酒楼。 作为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店,永和园处处弥漫着思古之幽情。过廊里古色古香的“永和”牌匾和倚墙而立的古瓶似乎成了怀古情绪的导引。六朝厅的“六朝纪年”石刻仿佛历数着王朝的兴衰。唐宋厅的四幅汉白玉石刻镌刻着唐宋文人怀念六朝金陵旧日繁华的伤逝之作;而苍凉的断石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后主李煜的凄婉思乡之情,更是让人慨叹不已。古韵厅中的“停艇听笛”仿青铜字,正合汉字古韵“平、上、去、入”四声,意境风雅,其字义又使人联想到秦淮河上的闲情逸致。灯影厅里,朱自清、俞平伯的旷世美文咏叹着南京的万种风情,那些老照片又令人怀念着过去的秦淮。          “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朱自清的感伤文字让我顿生今夕何年的感慨。 那你也该读读俞平伯的这段文字。朋友看出了我的忧郁。“凉风凉月之下,我们背着秦淮河走去,静默是当然的事了。如回头,河中繁灯想定是依然。” 是啊,逝者俱往矣,来者不可知。当下盛景依然,足矣!


南京食上风景江苏酒家

    江苏酒家 摄影 徐澎 与朋友逛罢夫子庙和乌衣巷,倒令我别有一番感受。 在这“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的古都,市井文化如此富于活力,的确让人惊讶。你看,就在夫子庙旁,江南特色的街巷中人流熙攘,传统小吃触目皆是,手工艺品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人们忙碌并快乐着,既无身处古都的自得,亦无怀古伤逝的幽思,人人一副宠辱不惊的平易神色。 听了我的感受,朋友笑了起来。 你是游客,你尽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朋友笑道。而我们南京人一代代世居于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的历史感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了,按照荣格的说法,叫“集体无意识”吧?所以南京人能够看淡古今繁华,保持一种闲适淡然的心态。对啦,闲适淡然正是秦淮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来到离夫子庙不远的江苏酒家。 闲适淡然的心态自然就会生出闲情逸致。朋友指着江苏酒家说。到了里面你会亲身体会的。 果然是一番闲风雅趣。根雕显然是江苏酒家最夺目的装饰。酒家牌匾上的四个字竟全由根雕拼成,颇具溥杰先生书法之风范,令人叹为观止;“和”字根雕则孔武有力,挥洒有度;“马踏飞燕”根雕亦幻亦真,让人想起齐白石老人的话:艺术的精妙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根雕制成的“丰收篮”、“双椅”、“举斧”等,又使人于拙朴的风情中体验市井生活的乐趣。如果说根雕似浓墨渲染,那么空灵写意的玻璃画、线条柔美的仕女图以及文人墨客吟诵古金陵的诗词书法则以淡彩点缀空间。淡妆浓抹,相得益彰。古今多少事,皆付闲适中。我似乎也有了淡泊的心绪。 朋友看着我,窃笑不止。


成都食上风景巴国布衣风味酒楼(1)

    世俗的荣光 巴国布衣风味酒楼 摄影 陈燮 “巴国出诗酒,布衣傲王侯。”只是这第一句,已足以令我震撼。 在巴国布衣风味酒楼,成都的朋友引我赏读四川作家魏明伦为该酒楼所赋之《饭店铭》,开篇一句,就让人荡气回肠。 不愧是大家!朋友叹道。一篇《饭店铭》,就把巴蜀文化汇萃其间。你看,“此间独树一帜,自命巴国布衣。顾名思义,反璞归真,淡泊平民意识,坦荡大众襟怀”。简直就是巴蜀文化的写照嘛。 何以见得?我似懂非懂。 市井氛围和平民精神塑造了巴蜀文化,所以巴蜀文化是以世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朋友解释道。可不要小看“世俗”二字,作家阿城说过:世俗里的“世”,实在是大;世俗里的“俗”,又实在是花样百出。 的确大有深意。我不住点头。 《


成都食上风景巴国布衣风味酒楼(2)

    “巴国布衣” 的整体外观颇具川东民居风格,楼内又如农家大院。顾目四盼,布衣生活场景已尽在眼底。那些取自乡土民间的物件更透着浓郁的世俗风情。粗拙的农具风谷机和石磨,把乡间百姓的生活摆在面前。古色古香的井口四边,镂刻着简约的纹饰,使人仿佛感受到市井生活平淡的愉悦。大红的灯笼灯饰和民间剪纸,在热烈的色彩中烘托出洋洋喜气。沉静的老照片,无言地诉说着川东百姓自己的故事。而那件四川出土的东汉说唱俑复制品,似乎正讲述着几千年来王侯过目成粪土、布衣精神永相传的巴蜀历史。 四川人气定神闲的世俗文化深处,洋溢着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朋友在平淡的语气中透着自豪。酒楼茶馆往往就是这种世俗文化表现的舞台。魏明伦在《饭店铭》中说得好:“多少忧国忧民之心,至善至美之情,大彻大悟之思,往往流露于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间。堪称志士仁人凝聚处,传世文章催生床!” 于平淡中显深邃,厚味无穷!


成都食上风景陈麻婆川菜馆

    陈麻婆川菜馆 摄影 陈燮 “蜀犬吠日”,这个成语晓得吧?在去陈麻婆川菜馆的路上,朋友突然发问。 当然,少见多怪嘛。我微微笑道。 不过“蜀犬吠日”的来历你未必晓得。见我摇头,朋友徐徐道来。唐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有言:“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呵呵,原来如此。我恍然。       四川缺少明媚的阳光,我们就要在平淡的天空下造出绚丽多姿、有滋有味的生活色彩。朋友认真地说。所以闻名天下的蜀锦、蜀绣永远是艳丽明快图案精绝,美味远扬的川菜更是麻辣交融开胃开心。就说这“麻婆豆腐”吧,好吃又好看,白玉托红,娇嫩中带泼辣,真是养眼哪! 也许这正是巴蜀世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朋友补充道。     朋友说的是。徜徉在陈麻婆川菜馆,满眼都是多姿多彩滋味丛生的生活风景。文化墙上的铭文和“赋”盘之赋,让人品味陈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木刻书法和屏风上的书法鎏金饰表,高雅中流露出世俗的光辉;三星堆面具造型神柱与古窗棂古朴典雅,昭示了巴蜀历史的悠远荣光;色彩鲜艳的川西民俗风情画妙趣横生,向你传递着市井生活的快乐;那些瓷器和民间用具摆件或精美或朴质,使你在平静的把玩中生出淡泊的愉悦 ……  巴蜀文化的味道很像这“麻婆豆腐”,在清淡的原料中烹炒出深厚的美妙滋味。朋友很富于想象。清代的一首竹枝词很是传神:“麻婆豆腐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不用沽酒,巴蜀文化的世俗风情即如陈年美酒,已然令我沉醉。


武汉食上风景湖滨花园饭店(1)

    融通之美 湖滨花园饭店 摄影 郝同前    伫立在武汉东湖之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你关注饮食文化,湖北是很好的选择。武汉的朋友自信从容。就说鄂菜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百多件饮食器具可以为证。其中的煎盘是一种最有特色的烹饪器具,专家考证后认为,这是一种可烧、可煎、可炒、可涮的多用器具。两千四百多年前就能运用煎、炒、涮的烹调方法,这在中国各大菜系中可是领先的。 了不起!我赞道。 而你这次“食上风景”之旅,在我们武汉也会收获圆满的。朋友肯定地说。你回过头来,养眼的旅程就开始啦。      回头望去,一幢红色的建筑“撞”入眼帘。强烈夺目的色彩感受,也许只有用“撞”字才能真切地表现。 这是“湖滨花园酒店”。朋友介绍。在武汉,一提“红房子”,无人不晓。 用色大胆奇特。我评价道。 谈不上大胆奇特。朋友一边引我进入酒店一边说。这实际上反映了古往今来楚人的一种风尚。自古楚人尚赤,建筑服饰器物均以赤为贵,各地楚墓出土的黑底朱彩漆器就是很好的例证。至今江汉平原一带的百姓仍保持着这种酷爱红色的风尚,小伙子扎红腰带,姑娘逢年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