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拉丁美洲文学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拉丁美洲文学简史-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被改造了的现代化草原的代表。这样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是《堂娜巴巴拉》的又一艺术特点。一些人物的名字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如鲁萨多的含义是“光明的圣徒”,他的庄园阿尔塔米拉的意思是“高瞻远瞩。”巴巴拉名字的含义是“野蛮”,她的庄园米埃多的意义是“恐怖”。

  作者在小说中充分挥洒他那优美抒情的笔墨,他所描绘的委内瑞拉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令人神往。驯马、围场等场面的描写,衬托着辽阔的草原和湍急的河流,加上草原人的生活习惯和民间传说,构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风俗画。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了解,以及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强烈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既具现实主义的特点,又有现代主义后期的艺术风格。

  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堂娜巴巴拉》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它与《漩涡》和《堂塞贡多·松勃拉》,并称为高乔文学和拉美长篇小说三大经典。

  高乔人的颂歌

  ——吉拉尔德斯的 《堂塞贡多·松勃拉》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里卡多·吉拉尔德斯(1886—1927)生于一个农村贵族家庭。在阿根廷大草原上一个爱好和平的高乔牧人家庭里长大成人,这段时期的生活,为他以后创作地方主义作品,作了充分准备。当他成了作家时,才迁居拉·波尔坦亚。那时,吉拉尔德斯已是一个受过完备教育的人,他熟知欧洲文化,曾不止一次地访问过欧洲,并在巴黎住过很久。欧洲的文明和巴黎的艺术技巧,为他熟练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阿根廷民族文化的挚爱,是吉拉尔德斯创作的思想特色。作为一个作家他也受到后期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诗歌的影响。

  吉拉尔德斯的早期作品,如《玻璃铃铛》(1915)、《死亡和鲜血的故事》(1915年)、《拉乌乔》(1917年)等,以风格别致见称。对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及那引起作家的童年回忆的自然景色,表现得十分出色。高乔人的和平、健康的生活,同资本主义的大城市的气氛,在小说中作了对比。

  1926年,吉拉尔德斯的长篇小说《堂塞贡多·松勃拉》出版,它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它的发表,标志着作者艺术、思想上的成熟,它是拉丁美洲二十年代以来流传最广,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小说之一。创作用了六年时间。全书共二十七章,以主人公卡塞雷斯回忆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成。它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乡村,有一个十四岁的孤儿卡塞雷斯,住在姑母家里,他的两个姑母都是虔诚的教徒,很不喜欢这个顽皮的野孩子。对他不是打骂禁闭,就是教他祈祷、做礼拜,从来没有一个笑脸。在这种冷漠的环境里,他养成了乖僻不驯的性格,逃学,在街头流浪,怀念家乡牧场上度过的童年生活,讨厌姑母。

  有一天,他正在街上闲荡,碰到高乔牧人堂塞贡多·松勃拉,这个象影子一样的神奇人物,使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他决心逃跑,离开家庭。跟随他心目中的英雄,来到了潘帕斯草原。草原骑士对这个十四岁的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成了堂塞贡多·松勃拉的徒弟,跟着驯马、赶马。五年过去了,经过草原上的风吹日晒,霜打雨淋,他在艰苦的劳动中变成了地道的高乔人,并被堂塞贡多·松勃拉收为养子。养父的言传身教,乡村风土人情、草原的万千气象,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他流连忘返。

  后来,卡塞雷斯突然得到一个消息,他的生身之父法维奥逝世了,留给他一份巨额的遗产。一夜之间,他由贫穷的牧民变成了大庄园主。他和养父一起回到故乡,在牧场定居下来。新的条件、地位使卡塞雷斯对书本发生了兴趣,变成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时,堂塞贡多·松勃拉看到这一切并没有动摇他的牧民精神和风度,确信他已经长大成人,便离他而去,重新去过他那无拘无束、浪迹天涯的生活。

  小说一问世,便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高度赞扬。一方面是因为他用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民族主题,把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高乔民族的民间语言、地方语言结合起来,表现出很深的文学造诣,另一方面,因为他刻划的人物、使用的语言,同读者的民族主义心理,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高度吻合。小说所反映的现实,是通过已经过时的美学镜头观察到的,这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堂塞贡多·松勃拉》虽然情节简单,但它的结构非常紧凑、简炼。不仅匀称,而且前后呼应。小说按内容可分三部分。分别讲的是童年生活、草原生活和庄园主生活。草原生活的描写占有很大篇幅。在第一部分,故事是直线发展的,当讲到每次赶牲口的过程时,作者突然中断连续讲述,从第二部分草原生活开始,全部由零星的回忆以及草原生活中有意思的片断组成,没有了任何发展线索。到第三部分时故事又继续发展,直至最后结束。手法变换使故事有了新的内含。

  本来,作者完全可以按着一次又一次赶牲口的过程,叙述主人公五年的生活直到结尾,但这样难免变成流水帐,于是,作者采用一种新颖而紧凑的结构,采取围绕典型的办法,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将卡塞雷斯生活中最有意义、最吸引人的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同时又顾及并展示其他生活侧面。

  这种典型和个别侧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加上三次回顾,使本来可能很单调的叙述变得紧凑、生动,更具艺术魅力。从而使小说构成有机整体。

  作者在小说结构上还很注意前后呼应。堂塞贡多·松勃拉的出现和消失,都是在黄昏时分,而且几乎是用同样的语言来形容的,这种写法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正像任何一部经典小说一样,《堂赛贡多·松勃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永恒的典型,一个具有纯朴的男子汉气慨和自由理想的高乔人的象征。对于堂塞贡多,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法维奥·卡塞雷斯,从不同侧面描写堂塞贡多,从而塑造出这个典型的高乔牧民、草原上理想化的劳动者,一个现代文明的培育者和亲密朋友的象征。

  与《堂娜芭芭拉》不同,《堂赛贡多·松勃拉》的主要目的是塑造潘帕斯草原的英雄,高乔牧民的形象,因此,小说中摒弃了一切与社会斗争有关的描写,相对超越了时代,更多地在草原劳动中突出英雄人物。

  首先是在难度很大的需要技巧和勇气的驯马活动中,描写堂塞贡多。第四章一开始,这位驯马能手驯服了那匹别人不能驯服的马。这更突出了他的智勇双全、技艺高超,但这还只是一个感性形象。究竟堂塞贡多是如何练成这等身手的,经历过怎样的甘甜苦辣,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笔锋一转,开始描写堂塞雷斯学习驯马的情况,中间穿插德麦特里摔下马来却睡着的描写,表现了这种工作的辛苦、劳累和危险,更揭示了堂塞贡多这种超人的功夫、过硬的本领的来之不易,也体现了主人公的非凡人格。

  草原生活,如此辛苦、危险,高乔牧民却热爱这种生活,不肯离开草原。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生活意义,生活就是劳动。书中写道:“在高乔牧民看来,舒适、安逸只不过奴役、摧残了人类,使人堕落、沦丧。在雄武的劳动中,他们必须为争取生命的时刻而斗争。”正是这种高乔牧人的本性,促使堂塞贡多放弃安逸、舒适的庄园主养父生活,重新回到草原,过那种冒着生命危险,风吹雨打、劳累辛苦的牧民生活。也正是因为这种高乔牧人的本性,卡塞雷斯在得知他将要继承一批遗产而成为庄园主时,不但不高兴,反倒为即将失去的贫穷感到悲伤,因为“贫穷的后面有一连串我对流浪的草原生活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我在草原赶牲口的志愿,渴望在草原上行进,渴望在草原斗争,获得更广阔的天地。”这些描写说明高乔人懂得过去的艰辛,知道谁劳动,谁创造财富,谁就是财富的主人,世界的主人,历史的主人。

  小说充满诗意地把高乔牧民描写成自由人,一种勇敢、高尚、孤独的人。堂塞贡多就是这样一个爱孤独、爱自由的人。他沉默寡言、憨厚、宽容,对他来说“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他爱自由。他最喜爱的活动是永远不断地在草原行进,他最喜爱的谈话是自言自语。”他的这种性格,是单调、惊险的草原生活养成的。对于堂塞贡多的性格描写,作者先作点染,然后通过描写卡塞雷斯,再深入刻划堂赛贡多的性格。卡塞雷斯是堂塞贡多的徒弟,不仅在技艺上,思想上他也向堂塞贡多学习。堂塞贡多的生活经验、人生哲学在他身上都完整地体现出来。“斗争中的坚毅,战胜困难的决心,信心。”“对外地人相处谨慎”、“对朋友真诚、信任”,按照有其师必有其徒的简单道理,堂塞贡多的品德性格就更全面的表现出来了。

  小说还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其中有象征派和印象派的手法。堂塞贡多是一个神秘的、英武的骑士,但作者没有正面讲述,而是通过卡塞雷斯,这个十四岁孩子的眼光,来使他理想化。在卡塞雷斯的眼里,堂塞贡多不是人而是神,“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一种思想”,“是某一种神秘的东西”。然后作者运用印象派绘画的手法,用简炼含蓄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堂塞贡多骑着骏马,消失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地平线上的画面,更加突出了堂塞贡多的神秘性。

  小说中象征派手法的运用也很多,书名既是高乔牧人的名字,又有“影子、理想、幽灵、形象”的含义,暗示着高乔牧民理想化形象的内含。

  小说的另一特点是极少刻划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这是由主人公的身世和性格所决定的。同时要求语言运用上的恰如其分。正好作者自己所说,“受人物的局限,我必须十分谨慎,不能以他之口畅所欲言,我不得不克制自己使表述尽善尽美的愿望。”

  今天,高乔人早已消失。但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高乔人的形象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它为美洲精神和文化独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墨西哥革命小说的先河

  ——阿苏埃拉的 《在低层的人们》

  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37—1952)是本世纪上半叶墨西哥最杰出的小说家。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医学院学医。取得医学硕士后,边行医边创作。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阿苏埃拉参加了马德罗的部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1916年,他完成中篇小说《在低层的人们》,引起文学界的广泛注意,认为它是墨西哥大革命时期的经典之作。从 1923至 1952年,他共创作了十四部小说,为墨西哥文坛留下了宝贵财富。1949年,他获得全国文学奖。

  阿苏埃拉一生创作了二十五部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他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读者提供了墨西哥革命斗争的第一手资料。他并未停留在纪事阶段,而是对选择的角色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塑造出形象鲜明的英雄群体,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处于激烈变革的历史时期。

  他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参加墨西哥革命前。写下三部小说:《玛丽亚·路易莎》、《挫败者》和《莠草》,它们忠实地记录了1910年前后的墨西哥社会生活。第二时期是作者最成熟、多产的时期,从他参加墨西哥革命开始,代表作是《在低层的人们》、描写了伟大的墨西哥革命。小说中,他吸收了欧洲先锋派的某些技巧,开辟了拉丁美洲现实主义革命文学的新纪元。其他作品有:《酋长们》、《苍蝇》、《多朱迪里约想当议员》、《一个正派家庭的苦恼》、《萤火虫》等。

  第三时期,作者停止了医务活动,专门从事写作。这个时期的作品又回到他早先的现实主义纪事风格上,讲述了墨西哥革命中的许多动人故事。如

  《潘多哈同志》、《前哨》、《新资产阶级》、《起义者》、《先驱》等。

  《在低层的人们》最初在《北方通道日报》上连载,1916年由该报社出版全书。它描写一次农民起义爆发、胜利的情景,揭示了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和最终的失败,表现了作者对起义和革命的思考和总结。

  小说情节简单。德梅特利奥不堪忍受官府的欺压,率领二十五个农民起义反抗。官府知道后,派人烧了他的家,于是,他将妻儿送到父亲家,自己率领弟兄们打游击。战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