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人孤独 作者:黄威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情到深处人孤独 作者:黄威南-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谡胬淼奶逦颍圆呕崴党觯骸澳亲钭羁炖值娜恕闭庋幕啊!似怕廾诺幕埃琴ぷ鹫呦虢徊降牧私舛苑绞欠褚丫娴亩床炝宋蕹5恼嫦啵阌治仕骸阄裁床幌氚旆ɡ词鼓闼影⒅付ǖ娜瞬换崴廊ツ兀俊怕廾呕卮鹚担骸乙彩怨眯矶嗖煌陌旆ǎ胍顾堑靡圆凰溃刮业牟莆锊换岜煌登砸攀А宜媸彼娴夭际髦种值墓Φ拢蛑谔焐窦漓搿⒌桓妫┭切┯械滦泻屯某だ虾托扌腥耍胰刃幕こ指髦稚竦o、进行各种宗教仪式,也曾诵读各种咒语和法术的口诀,也学会了从观察星座来预测吉凶祸福,也懂得配制各种药方,更以种种美味可口的食物来布施贫穷困苦的人们,像这样的事情也不知道作了多少;但是,始终还是无法永远留住他们的生命!’经典中记载:过后,这位婆罗门也就皈依了佛法,出家修行。这不正是一个‘苦难开启智慧’的好例子吗?
  然而,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苦难临头了才可以开启智慧呢?当然不是。有一句话说:防患于未然—既然已经知道了会下雨,为什么不带把伞才上街呢?这‘带把伞上街’的主意,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的无常现象中开启智慧
  杂阿含一三四三经(大正二~370)中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无常现象以开启智慧的建议:
  ‘。。。。。。正命弟子众,无常心乞食,无常受床卧;观世无常故,得究竟苦边。。。。。。’‘究竟苦边’就是‘完全除灭一切所有无边无际的痛苦、烦恼。’‘乞食’是出家人每日晨朝出外托钵乞讨食物的生活习惯。由于这段话,当时是对一群散乱嬉戏的比丘所说的,所以提到托钵乞食的事。
  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里都照见无常的现象。进食时,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这些食物会消化,然后排泄。。。。。。口中感觉到的种种美味,也只是感官的作用,生起后将会消失;不要去渴望它的延续,不要去‘执著’它。只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个‘好味道’的感受生起了,嗯。。。。。。又过去了。。。。。。睡卧在床上时也一样,时刻‘看清’无常的现象,不要被一时的‘快乐’所蒙蔽,以致掉进了欲望的深渊。
  不要去拒绝感觉的生起,因为抗拒也是一种苦;也不要去迎接感觉的生起、去抓住感觉,因为执著是一种苦;让感觉只是感觉,只是因缘和合的自然现象。所以,感觉它、知道它,但是不要企图去占有它。
  所谓‘心不顾念,无所缚著’(杂阿含经语)—‘顾’,是‘回顾’,也就是‘回过头去看’的意思;有时我们说‘照顾’、‘顾盼’,也就是‘一直把视线投注在某一件事物上’的意思。‘念’,是‘想念’、‘挂念’,也就是‘一直想著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意思;‘念’,就是‘把心思投注在某一件事物上’的意思。
  ‘缚’是绑、捆的意思;‘著’,是贴在一起的意思;缚著,就是‘被紧紧地绑在一起’。
  ‘心不顾念,无所缚著’说的就是:
  不要把视线(或听觉、触觉等感知作用)一直投注在某一件事物上,也不要把心思一直投注在某样东西上面,这样也就不会再被什么东西所紧紧绑著了。下面的这个譬喻也许能使大家比较容易明白:
  一个人坐在一辆车子里,这辆车子正在行驶中。正当车子在路上迅速地移动著时,车里的人如果伸出手来,想要去‘一直’抓住车外的树枝,后果会怎么样呢?也许他想要抓住的是后面那棵树的枝桠,也许是前面的,或者就在车外路旁的,后果会有所不同吗?
  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这个有趣的问题吧!
  第九章  无常这个事实
  ⊙无常现见,死亡啼哭,是则众生无常;
  草木凋落,华果磨灭,是则外物无常;
  大劫尽时,一切都灭,是则为大无常。
  —大智度论
  谈到这里,我们必须再次强调:无常,是一件事实,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不是以想像来进行的逻辑推论,不是哲学,也不是释迦牟尼这个人的‘看法’。无常的意思就是变化不定;而这个世间的确是每分每秒都在变易中,也许我们可以把无常看做是佛陀,或者其他许多发现这种变易现象的人对这世间所作的形容,这是惟一而共同的形容,因为事实确然如此。就如天空是蔚蓝色的一般,不论你是谁,表达的方式和所用的语言有多少差异,所作的形容仍将是惟一而共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无常’当做是某个人的‘看法’,或‘想法’。
  再说一次:无常,是一件事实。只要你用心地观察这个世间,不论你是佛陀或是任何一国的公民,你所发现的事实也将是一样的,那就是:世间无常。
  大智度论说:当无常的现象被清楚地察见时,以有情生物而言,就是在他们命终死亡时,亲友悲伤啼哭之际;以无情生物而言,就是在草木凋落、花果飘零枯萎之时;而这世间最大的无常(‘全面性’的无常现象)恐怕就是整个地球和星系都面对败坏时,一切的生物、沙石。。。。。。都将面临死亡、毁灭。(原文见本章章题下所引用的文字。)这段文字可说是对无常现象做了一番具体的描绘。
  认清这一点后,本章将继绩摘选数段阿含经经文中关于‘如何观察无常’的说明。
  ◆现观无常
  杂阿含三十经(大正二~6):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语舍利弗言:‘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尊者舍利弗言:)‘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输屡那!于汝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白话译述:
  当时,有一个长者的孩子名叫输屡那的(即‘SONA’的音译)对舍利弗尊者说:‘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无常(不能保持不变)的色(身体)、变易、不安稳的色(身体)而说:我胜、我等、我劣(以身体为‘我’,并以一种惯性的‘认定’来比较、判断:‘我’比较殊胜、‘我’和你一样、‘我’比你差劣—事实上,我和你都在无常变易的过程中,‘我’和‘你’又怎么可能会‘一样’呢?)为什么那些沙门、婆罗门会有这种想法,而不能发现、察觉真实的情况呢?’舍利弗尊者不直接回答输屡那,只是以反问的形式来引导他:‘输屡那!对于下列的事情你有著什么样的看法?色(物质、身体)是常(永久保持原样不变)的,还是无常(不能永久保持不变)的呢?’输屡那回答说:‘我们的身体和形形色色的物质是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那么,’舍利弗尊者再问:‘我们的感受、思想、意志和认知等精神作用是一直都不会起变化‘常’的,还是时时都在变易(无常)的呢?’‘是无常的,’输屡那回答说。
  这段对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论是我们的身体或是外界的种种物质,以及我们的感受、思想、意志和认知等心理作用都是一直随著因缘而转变的;因此无常这个事实,是现在马上就可以从我们的身体上或是心理上观察到的。要真正‘看到’无常的话,就必须对我们的身、心作一番好好的观察。
  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段经文(杂阿含二六五经;大正二~68):
  ‘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瘫、如刺、如刹,无常、苦、空、非我。。。。。。。’白话译述:
  ‘好像恒河突然氾滥,因为水流的冲激而在水面上形成了许多泡沫,眼力很好的人仔细地观察、分别,发现这些泡沫都是:不足以被依赖的、不安稳、不充实、不坚固的。。。。。。像疾病、烂疮、鱼骨、利器一样(依赖任何一种精神或物质,以为它们是永恒不变的;这种依赖就如依赖疾病、烂疮、鱼骨、利器一样,是危险而不安定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苦、空、非我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依赖我们的感觉或个人的见解来判断、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忽略了自己和对方都正在无常变易之中,很多感觉和见解都是源自于已经成为‘过去’的记忆或印象,因此而做出不正确的、不符合当前情况的错误决定。以人际关系为例:我们往往在处理和某个人的关系时,根据‘过去’对他的认识来做决定。比方说,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脾气坏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便会根据这个印象而给予他比较不好的评价。可是,我们却忽视了他会—并且是‘已经改变’的事实。也许他‘变’得比以前更不负责任,也可能是‘变’得脾气温和、办事尽力了呢?如果是后者的话,这种忽视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委屈,种种的问题由此而生,也因此而增加了我们的苦恼。
  所以,时时‘看清楚’无常这个事实,将可令我们灭除许多生活上的苦恼。
  再看一段经文—‘中阿含’的片段摘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诸行不当乐著,当患厌之,当求舍离,当求解脱。所以者何?有时不雨,当不雨时,一切诸树、百谷、叶木皆悉枯槁,摧碎灭尽,不得常住。。。。。。’白话译述:
  ‘当时,世尊告诉在场的每一位比丘:一切行无常(一切的精神、物质都是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是不会长久被保持原状的、是很快就会改变的、是不可以被依赖、倚靠的;所以,对于诸行,不应该只因一时之乐而沉迷以致不能自拔;应当对这种依赖感到厌倦,舍离这种(对种种精神作用和物质的)执著,寻求解脱。为什么呢?有时候天干气燥而不下雨,一切的树木、禾谷、枝叶都枯萎、凋谢,甚至枯死或腐朽,无法常常保持翠绿、青葱。。。。。。’对任何一种精神作用或物质的依赖、倚靠都是不确实、不稳固的。一旦这个被依赖的对象败坏、磨灭了,这种惯性的倚靠被中止了,我们顿失所依,苦恼于是由此生起。如果我们所依赖的是譬喻中的树木的话,一旦树木枯死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世观无常
  ‘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式。就像英文文法中的PAST TENSE,PRESENT TENSE 和FUTURE TENSE。
  下面摘录的这段经文,以‘时间’来证明无常的现象: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根、想、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这段经文取自杂阿含第八经,我们先看它的白话直译:
  当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过去、未来的色(物质)是无常的,何况是现在的色呢?圣洁的弟子们!像这样子进行观察的人,不回顾、眷恋过去的色(物质),也不欣求、渴望未来的色(物质),也就对现在的色生厌、离欲、朝著正确的方向一直到完全除灭一切烦恼。
  同样的,过去、未来的受、想、行、识(各种精神作用)都是无常的,何况是现在的识(正在生起的各种心理作用)呢?圣洁的弟子们!像这样子来进行观察的人,不回顾过去的识,也不欣求未来的识,从而也就对现在的识生厌、离欲、朝著正确的方向一直到灭尽所有烦恼。’如果我们有去细心观察一样物质的话,便可以清楚洞悉无常的实相了。我们说过: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体;这也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现在我们就以物质的身体来作为例子,以便对上述经文作更进一步的阐释:
  过去的色—孩子的体型和外貌;
  未来的色—一具将会腐烂的尸体;
  现在的色—少年(或成年人)的体型和外貌;在这三个不同时式中,我们的身体有著种种不同的样貌,清楚显示了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变易—无常的现象。
  认识了无常的真相之后,我们也就不会再去眷恋或回顾已经过去的一切,也不再欣求或渴望未来的一切;因为,一切必定会成为过去,而且还是‘正在成为过去’;未来的一切也必会‘来临’,并且是‘正在成为现在’,然后迅即成为‘过去’。
  经文中所提到的‘厌’和‘离欲’不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对色的抗拒’或‘憎厌的情绪’—‘厌’是相对于‘贪喜’的一个词儿。可以理解为:对一切的物质和精神作用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