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半年一年之后,就会跳槽离开。名校学生往往是一边工作,一边想着找下一份更好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对企业不可能做出多少实质性的贡献。反过来,普通学校的学生,稳定性相对更强,他可以与用人单位一起奋斗,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产品与服务长久地贡献给这个组织。
  从协作的愿望和能力讲,名牌学校的学生,有可能自身的能力很强,却难以与其他同事进行协作,进行沟通。名牌学校的尖子生,也许不适合到企业里面工作,却适合搞科研,因为科研有时一个人单兵作战就可以了,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搞物理。但是,如果去做工程方面的研究也不行,因为工程类研究也需要大家形成一个团队,协同工作。相对而言,一般学校的学生,会有更好的协作性,他们的棱角要少一些。
  从对未来的期望讲,虽然总体而言,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都在下降,但实际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有一项对一所名牌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以上的学生,期望在三十五岁以前达到自己的职业高峰,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据。三十五岁之前就达到事业最高峰、人生最高峰,那么,以后的人生岁月怎么办?这实际上是过于急功近利的表现。对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讲究投入产出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急功近利,过于浮躁将影响到长远的事业产出,将影响“个人企业”的永续经营。
  再看可塑性,其实一个人的可塑性与他的个性有密切关系,个人如果愿意融入环境,愿意认同并接受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念,就是具有可塑性的。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开放的个性,是否认同并接受用人单位的价值观念。这个时候,一般学校的学生,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他们没有名牌学校学生那般“顽固”。
  以上的比较,无论对一般学校学生,还是对名牌学校学生,都是十分有用的。事实上,无论你是名校学生,还是一般学校学生,都要注重从硬软两方面来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名校学生要争取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而一般学校学生,则应该加倍努力,尽可能使自己在硬能力方面能够与名牌学校学生相比肩。同时,要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的稳定性、可塑性,展示合理的期望,展示合作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愿。
  蚂蚁的启示三:蚂蚁团队
  某一天,蚁巢被水淹了。蚂蚁们开始讨论,要是一个一个游出去的话,肯定全部淹死,唯一的办法是大家抱成一团,借水的力量冲出去。这是所有蚂蚁在遇到水灾时的一个共同反应,聚成一个蚁球,求生。
  在湍急的水流中,蚂蚁们抱在一起,形成一个蚁球,借助水的力量在水中滚动,在滚动过程中,外层有些蚂蚁掉进水中。虽然部分蚂蚁被淹死,但更多的蚂蚁得救了,它们安全到达岸边。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蚂蚁怎样面对来到身边的灾难与危机。水灾对蚂蚁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危机。它们怎样化解这一危机呢?就是靠每个团队成员的集体精神、牺牲精神。我们看到,在蚁球最外层的蚂蚁,它们面临最直接的死亡危机,但它们可以牺牲自己来维护整个集体的利益。
  团队品牌的构建,依靠的是每个成员的努力,我们不可能依靠已经毕业的校友为我们创造品牌,躺在他们的树阴下乘凉。我们要尽可能为团队的品牌增色,并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
  “热”专业VS“冷”专业
  专业冷热的三个维度——不同视角看专业
  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十分关心大学所学专业的“冷热”——还没进大学,就十分关心所读的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
  什么是专业的冷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三个维度。
  一是自我维度。所谓自我维度的专业冷热,就是自我意识中的专业冷热。专业的冷热是以个性为导向,依据个人兴趣、爱好或特长而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同学,他对某一专业有非常强烈的兴趣,那么,不管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如何,其未来的工作环境怎样,他都认定了这个热门,不会有改变与动摇。目前,我国大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用自我维度来选择专业的,因为相当多学生,要么经过应试教育的扭曲,已经没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要么由于报考大学的现实利益,已经顾不上自己的专业兴趣。相对而言,在国外的大学中,持自我维度的学生相当普遍。
  二是需求维度。需求维度的专业冷热,就是由社会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这一专业的人才供大于求,就是冷门。如果这一专业的人才是供小于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很旺盛,那么这一专业就是热门。根据这样的定义,社会供求关系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变化,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一个热门的专业,当前的人才供给少,社会需求很旺,但是,有的学校看到这一专业热门,于是就大规模扩招,几年之后,这一供求关系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可能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从热门转为冷门。这也就是为何一些前几年大家认为的热门,比如财经类专业、管理类专业,近年来学生却很难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因为高校对这些专业的大幅度扩招,已使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三是职业维度。职业维度的专业冷热,与个人的兴趣无关,与社会需求情况无关,只与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有关。专业的冷热、好坏,是以职业的薪资待遇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哪一种专业对应的职业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它就成热门,反之,则是冷门。比如,有的专业,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加工、前几年的物业管理等,社会需求很旺盛,人才供小于求,就业前景非常好,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些专业不是热门,是冷门,因为从职业角度看,其工作环境不优越,工作条件太艰苦,社会地位也不高。还比如说,有很多家长和学生,一直认为金融专业是热门,虽然金融专业毕业生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他们认为从事金融工作的,都是白领,都在高楼办公,工作环境很好,即便社会需求不旺盛,它依旧是一个热门专业。
  这三个维度的专业冷热判断,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你要知道自己在哪一个维度之中。如果你是“自我维度”,那么,你不会受周围环境影响,会坚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你是“需求维度”,那么,你必须经常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知道有多少同层次的人才在与你竞争,知道社会需求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你要对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好准备,对于目前感觉自己处在热门中的学生,更应如此。如果你是“职业维度”,那么,你应明白,只有具备过硬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通向理想的职业,因为你选择的专业,对应的社会需求从一开始就有可能非常旺盛,而且在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面临激烈的竞争。
  就业的专业类型——专业为未来就业的关系
  针对以上三个不同的专业冷热维度,有三种不同的就业类型。这就是在就业过程中,根据专业与职业的匹配情况,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密切型,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对口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大学的学习、学业是完全相通的。二是专业相关型,是指大学生选择从事的职业,与自己学习的专业不是特别的对口,但是与专业知识有一定关联。比如说学习的是工科专业,选择从事与工科相对应的一些行业;学习的是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到高校的机关部门工作,也有一定的相关度。三是专业无关型,所选择从事的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完全无关,完全不对口,这就是专业无关型的。比如你学的是文科专业,毕业后却去从事工科方面的工作,有人说这不可能,但是也有,比如在IBM公司里,就有在大学里学戏剧编剧的,成为了计算机架构工程师。更多的情况则是,大学学的是工科,大学毕业之后却选择从事文科工作,不少在新闻单位里做编辑、记者的,大学专业背景可能就是工科,这样的就业,就是专业无关型。
  具体是专业密切型、专业相关型,还是专业无关型,这要由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本人的能力决定。如果你本人的能力很强,而且你自己确实也十分渴望到某一个专业领域里就业,那么,你完全有可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已经不再强调自己招聘的人才是从哪个专业毕业的,而是要求这个人才,必须具有怎样的专业素养。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背景反映你曾经在某所大学的某一个专业学习;而专业素养,则反映一个人拥有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有可能你并没有读过这样的专业,但是你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比如说,前面列举的学工科的学生,大学学习的是材料系,由于他在大学里很喜欢写作,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学校报纸的编辑,并在假期中,去一些新闻机构担任实习记者,几年下来,他学到了新闻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时,他没有去应聘材料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去应聘做一名记者。这种情况就是没有专业背景,却拥有专业素养。如果以专业背景来评价他的就业,那么他是专业不对口的就业;如果以专业素养来评价他的就业,那么他显然属于专业对口的就业;更进一步,如果他应聘成为新闻记者后,从事科技新闻的采访,那么,他的工科背景可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也就可以称为专业相关的就业。
  事实上,没有必要拘泥于专业密切、专业相关或专业无关,关键在于你有何兴趣,有何突出的能力。
  专业规划路径——以专业为线索的规划
  大学生专业规划的路径一般来说,有三类。一是专业强化型;二是专业拓展型;三是专业改换型。
  第一类,专业强化型。这些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并由此确定本专业的学习计划,他们希望把本专业知识学好,并希望选择与专业密切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
  第二类,专业拓展型。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很优秀的同学,认为学好本专业,尚有余力,因此在学习本专业之外,再进行第二专业的学位学习,有的还跨校辅修其他专业,以使自己有更宽的知识结构;二是有的同学,对本专业不是特别认同,但也不是特别厌恶,或者他们想离开本专业到其他专业,但现实不允许,因此他们希望自己在本专业之外,能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
  第三类,专业改换型。这些大学生不认同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大学生当初考大学时,就制订“目标”,进大学之后一定要换专业。在一次高考咨询中,有一个家长问我,这所学校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可以换专业,我孩子报这所学校选这个专业,今后有多大的可能性换专业。我对他说,如果你早就确定了一定要换专业的目标,我劝你最好不要去报这个学校,也不要报这个专业,否则你会很失望的。你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专业,不认同这个专业,然后希望今后以换专业的方式来完成大学的学业计划,这可能导致整个学习的错位。这就是专业改换型,专业改换型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定位,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定位,更会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当然大学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同学们进行专业重选,这是希望同学们在大学里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然后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这是另外一回事。对学生来讲,不要把自己的未来发展寄托在有可能实现不了、变数甚多的一个选择上。万一改不了专业,那你是不是就一直不喜欢这个专业,一直带着一种消极情绪去开展自己的学业呢?因此,大学生对专业学习,要有客观的认识,专业学习其实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塑造的过程,远胜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如果你能有这样的观点,去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那么,你就可以在大学学习中,摆脱专业“冷热”的困扰,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要知道,你在某一专业领域发展,靠的不是专业的好坏,而是个人出众的能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出在什么地方,就出在自己的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