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德战争-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苏德战争 1941…1945》 作者:'英'艾伯特·西顿 
  1940年,当阿道夫·希特勒决心要把苏联作为政治和军事因素从欧洲清除掉的时候,他曾设想在一次为期十周的夏季决战中将它一举灭亡。这场决战,从欧洲迅即蔓延为世界大战,成为近代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一次。很难设想在文明民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竟然达到了这样凶猛残酷、惨无人道的地步。 
  本书想要描述的不仅仅是几次战役,而是战争的全局,但写得最多的还是人。 
  苏德战争持续四年之久,战场北起北冰洋、南至高加索、东自里海、西达易北河,纵横数千英里,几千万人丧生。 
  苏德战争这个课题,涉及面非常之广,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一本书里把战争的各个侧面都包罗在内,那怕只是提纲掣领也不可能办到。因此,有必要把本书略而未谈或一笔带过的问题作一番交待。德国在苏联的占领政策对这场搏斗的结局有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本书并未详加论述。心理战和游击战是现代战争极其重要的内容,但是每一项都是一个专题,这里只能作为全剧的一幕提上一笔。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海战,只写了短短的一章,因为苏联算不上海军大国,它并非不能而是没有那种意志,在这些水域与德国的优势较量。 
  战争是一种政治性行动,本书占用一些篇幅,介绍和评论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过程中各主要大国的意图和对外政策,也是必要的。经济潜力和工业生产是战争的后盾。这类问题只作为对主题的烘托,并未多着笔墨。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东线那么多战场的作战行动一一提到。芬兰战场只写了短短两章;列宁格勒战场的战斗虽然时常打得很艰苦,也只能间或触及。这样取合,是想把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如白俄罗斯、俄罗斯西部、乌克兰、顿河以及罗马尼亚和波兰的战役,写得充实些,因为正是这些战役决定了战争的胜负。00对资料和文风的说明对资料和文风的说明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本书所引用的德国资料,有未发表的文献、访问记,也有公开的出版物。 
  未发表的官方资料中,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是德国陆军总部编制的战时编制序列表。此表每隔一段时间编制一次,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从未间断。此表还佐有东线态势图,图上标有德国情报部门判断的苏联军事部署。从各集团军群作战日记中找了一些旁证材料,集团军的作战日记引用较少,军和师的作战日记,除有时为证实某些细节之外,一般很少引用。本书大量引用了陆军总部保存下来的档案,特别是东线外军处的档案。未发表的其他重要资科有约德尔的日记(其中有些地方只不过是在办公室的简要记事)、冯·包克和冯·魏克斯完整的私人日记和施佩尔的审讯报告、弗伦斯堡的施佩尔文件汇编和海军首脑会议记录。 
  已出版的德国文献中,最重要的资料有:雅格布森、希尔格鲁伯、胡巴奇和施拉姆等四人编辑的《最高统帅部作战日记》、胡巴奇的《希特勒对作战问题的指示》雅格布森编辑的哈尔德《作战日记》、和他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和文件》、《德苏关系》和《德国的阴谋和侵略》等书。此外,还引用了海贝尔的《希特勒的形势讲话》、皮克的《希特勒席间谈话录》和《戈培尔日记》等已发表的文献和日记。 
  向德国将军们求教或索取资料的情况几乎没有,因为记忆总不如保存下来的文件更能准确地说明事实。不过也有例外,在作战和情报问题的某些方面就征询过原陆军总部成员的意见。 
  德国出版的大量著作都参考过,所不同的是,对当事者和目击者的著述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古德里安的《装甲先驱》是不容忽视的。冯·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瓦尔利蒙特的《希特勒总部的内幕》和凯特尔的《回忆录》是英国读者所熟知的。从这些书籍中都取了一些材料,虽然相对来说,取的并不多。已经出版的许多德国将军们的著述也都参阅并引用过,其中有冯·阿尔芬、查理斯·戴博留、冯·肖尔蒂茨、戴希曼、德尔、埃尔富特、弗里斯纳、弗雷特尔·皮科、赫特、海德肯佩尔、海姆、胡梅尔兴、朗格、拉施、莫尔齐克、冯·马肯森、尼霍夫、菲利皮、皮克特、普洛赫尔、伦杜利克、施瓦贝迪森和冯·福尔曼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著作在英国均可获得,凡英译本均引用了,不过大多数都是德文本。只有一种书(即冯·肖尔蒂茨的著作),因为找不到德文原版本,引用了法文的译本。经常参考的还有大量的德军师的历史书籍。这些书是战后陆续出版的,很有价值。书的作者大都参加了东线的战事,他们祈望死难者能流芳于世并在这种愿望激励下,凭官方和个人的记录,对这次战争作了朴实而公正的叙述,就如同德国军人所见到的一样。 
  在常见的参考书当中,经常使用的有布克哈特·米勒·希勒布兰德的《陆军》、沃尔夫·凯利希的《德国防军》、G·特辛博士的《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的部队和兵团》和K·G·克莱特曼博士的《武装党卫军》。 
  德国未发表的和已发表的原始历史资料,是绰绰有余的,而搜集苏方,也就是俄国的资料却是个莫大的难题。档案材料是活生生的历史,可是苏联的什么档案也弄不到,1958年,莫斯科国防部出版局出版了普拉托诺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一本好作品,就是在今天,它在某些方面仍比后来出版的更详尽的文书优越。从1961年起,苏联相继出版了六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竭力作出研究历史的严肃而客观的姿态,书中加了大量说明资料来源的脚注,但其中大部分只注明了苏联国防部的档案号,这对苏联读者或国外读者来说毫无意义。1965年,苏联出版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这本书不过是六卷本的删节本。虽然其中增添了某些新的细节。日林和捷尔普霍夫斯基最早写的两本著作并没有多大意义。 
  六卷本的《战史》和一卷本的《简史》,再加上普拉托诺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俄国仅有的三部囊括战争全过程的著作。这些书是当做最权威的著作引用的,并且还是介绍苏方行动的主要资料依据。苏联这些史书的内容有很多可能是真实的,但也有很多证明是虚构的。 
  近十年来,俄国御用历史学家详述这次大战某些方面或某些战役的著作也问世了。除此之外,一大批苏联将领,如铁木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索科罗夫斯基、叶廖缅科、格列奇科、列柳申科、戈利科夫和什捷缅科等人都亲自或以他们的名义著书或写文章。罗科索夫斯基、格列奇科和索科罗夫斯基的书都是好书,是周密的学术研究成品。这些作品本来可以象苏联军事历史学家写得一样好。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叶廖缅科和列柳申科的著述较为简略,但有许多个人经历的有趣细节。出版的这些书籍,不管是苏联将领写的还是苏联历史学家写的,都未写出全部真实情况,甚至作者认为是事实的也是如此,因为一切著作都要经过官方校订和审查,以确保它们不与先前的说法矛盾,不违背苏联政府和党的现行观点。苏联的现役将领或退休将领,都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公仆,是否能容许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或透露尚未正式公布的资料,还是个问号。不幸的是,以经过沙场的军人的眼光来看,苏联关于这次战争的著作几乎没有几本堪与德国师的历史书相比的。现已出版的大部分书籍都写成了虚构的英雄业迹的宣传体裁。 
  尽管存在着梗阻,近十年来从苏联出版的著作中还是获得不少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当然对其真实性仍有疑问,而且只要苏联不将档案公诸于世,这种状况永远也得不到扭转。 
  苏联的书只有三部(崔可夫和戈尔巴托夫所著)译成了英文,并且作为资科引用了。从苏联其他所有出版物引用的资料,都是摘自俄文版,但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例外,如得不到俄文原版,只好使用德译本。读者见到注释和参考资料目录中资料名称的文字,便可知道资料的版本了。 
  凯利希、米勒·希勒布兰德和特辛写的有关德国陆军的书,几乎完全是根据德国国家档案馆的文件编辑而成的,因此,作为资料引用非常方便。苏联武装部队或红军就没有类似的资料。其他国家出版的有关苏联武装部队的著作也是根据苏联出版物的资料写成的,在编写本书时没有引用那些资料,因为还不如直接引用俄文原始资料为好。 
  总的来说,这里几乎没有引用过其他苏德战争史书的资料。菲利皮·翁德和海姆所著的《对苏俄作战的战局》和蒂佩尔斯基希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都拜读过,除作者本人担当过主要角色的那些事件曾做为主要资料引用之外,没有摘用别的材料。也参考过美国陆军出版的《1939年德国在波兰的战投》、《1940…1942年德国在俄国的战役:计划与实施》和《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等书,但几乎从未摘用过这些书的材料,唯一的理由是,这些书不是未加注释,就是只加了部分注释。但贝洛夫、巴特勒、达林、多伊彻、菲斯、格威尔、希尔格鲁伯、扬森、克林克、梅德利科特、米尔沃德、罗斯基尔、伍德沃德和其他人的著作引用了。 
  在全书中,凡姓氏均未加起首字母(但为区别同姓者例外),也未加头衔和军阶,但这些在索引中都可以查到。德军军以上、苏军集团军以上的指挥官都写出了姓名,直到战争末期都是如此。苏军集团军的政治委员和参谋长,论地位并不亚于司令员,他们都是军事委员会的成员,都有分工,但是没有列出他们的姓名。 
  任何一点戏剧性的效果都在竭力避免之列,因为事实本身就很有戏剧性了。苏军第25步兵军副军长追赶第162步兵师的一个第一梯队团(这个团遭遇敌人而四散奔逃)的场面,是用副军长本人的话描述的。“第98佛朗克·苏德顿人步兵师从乌克兰向莫斯科进军时,这股长长的人流在暴雨中向前蠕动着,日复一日,天天如是。人们顺从地、默默地走着,除了军马的喷鼻声、大车的嘎嘎声,什么也听不见。风吹过道路两侧的枞树,不断发出呼啸声。”这些字句都出自这个师的日记的作者和行军队伍中的历史学家的手笔。01第一章 欺骗和诡诈第一章 欺骗和诡诈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苏联,尽管它的领导人想方设法使它与外部世界隔绝,但它绝不是个高深莫测的国家。 
  苏联1939年的政治特征和政治野心就是俄国历史的产物。罗斯人,其祖先本来是被瑞典海盗征服,并由他们取名为罗斯的那部分斯拉夫人,后来他们就从斯拉夫人中彻底分化了出来。不过命运并没有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长期存在下去,东部的鞑靼人和西部的波兰人、立陶宛人把他们瓜分了,使他们彼此之间在好几个世纪之内断绝了往来。大俄罗斯和小俄罗斯(现称乌克兰)就在这个四分五裂的时期诞生了。大俄罗斯最初受鞑靼人统治,后来又臣服于日益强盛的莫斯科公国。小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别洛露西亚)曾是庞大的波兰…立陶宛公国的组成部分。大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分成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民族,他们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俄罗斯帝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大俄罗斯人为了寻找出海口,为了掠夺土地和人民,不仅向亚洲,而且向波罗的海和东南欧扩张的历史。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大俄罗斯人兼并和同化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波兰和许多亚洲民族所造成的民族问题,乃是俄罗斯帝国内部大部分苦难与流血的根源。 
  1911年旧的沙皇制度被推翻了,1923年苏联成为一个实体。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共产主义理论,以及斯大林、托洛茨基、卡冈诺维奇等许多革命运动领袖都不是俄罗斯人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使新的联盟内的民族仇恨得以缓和。然而沙皇帝国传统的扩张政策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尽管为了适应新灌输的共产主义思想,在手法上有所选择。从1921年到1941年期间,苏联的方针和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合乎历史逻辑的。 
  苏联对外政策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制度、两类国家是势不两立的,它们不会永远共存,两者的冲突是不可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