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之优美。”
  《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英国)卡罗尔(1832~1898)
  卡罗尔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数学讲师。他因为口吃严重,对成年人不能畅谈,但是他经常为儿童讲故事。1862 年的一天,他给邻居的女儿讲述了一个故事:富于幻想的小女孩艾丽丝,跌进了兔子洞,到了一个“奇境”。她身体缩小又拼命长高;遇到了团团转的兔子,发脾气的红心王后,疯疯癫癫的帽子商,吸水烟的毛毛虫;还参加了一次七颠八倒的茶会,玩了一阵以火烈鸟为槌、刺猬作球的槌球戏。最后,她醒来发现是在草地上做了一个梦。
  后来,在朋友的怂恿下,卡罗尔将这个故事修改后交付出版,从此一举成名。不但“英美的小孩子没有一个人不曾读过本书的”,就是怀特海、罗素、爱丁顿这样的大哲学家、心理学家,也对此书赞不绝口。随后,哈佛大学出现了《艾丽丝漫游康桥记》、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现了《艾丽丝漫游伯克利记》,沈从文还写出了《阿丽思中国游记》,看来,《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确是一本让成年人也不能不爱的儿童读物。
  《回顾》
  (美国)贝拉米(1850~1898)
  商务印书馆1963 年汉译本,林天年、张自谋译。
  1887 年,韦斯特在一个地下室靠催眠术进入了梦乡。晚上掌握解除催眠术的男仆因住宅失火被烧死,韦斯特因此长眠地下113 年,直到2000 年的一天才被发现。在这期间,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已被消灭,一切按劳分配,所有男女都被免费教养到21 岁,然后每个人都有指定
   的职业,每个人在45 岁退休后都尽享余年。这是一个电子化和自动化的2000年的模范世界,这里充满安全和丰足,人人平等,犯罪闻所未闻,没有军队,社会舆论决定一切。
  《回顾》1888 年在美国出版后,书中所揭示的未来世界广受欢迎,销量高达100 多万册。1891 年被介绍到中国,对康有为、梁启超都有过影响和启发。陈平原把《百年一觉》(即《回顾》)与《茶花女》、《华生包探案》列在一起,认为是晚清最早对中国产生影响的三部西方小说译作。现在100多年过去了,显然,贝拉米所设想的理想社会还不能实现,然而《回顾》的主题——资源和生产力的全社会化,仍然是现代文明中人们努力探讨的问题,一代代人追求“大同”的理想并未泯灭。
  《安徒生童话》
  (丹麦)安徒生(1805~1875)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1959 年汉译本,叶君健译。
  卖火柴的小姑娘、丑小鸭、拇指姑娘、大克劳斯与小克劳斯、牧猪人、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这些熟悉的人物都是从梦幻般的安徒生童话里走出来的。安徒生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想象、情趣等。他用童话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歌颂人类真、善、美,鼓励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安徒生童话语言朴实优美,流畅自然,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它创造了一个诗一般的充满梦幻的童话世界,致力于保持童心世界的纯洁,对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具有永久的吸引力。
  《论文集》
  (美国)爱默生(1803~1882)
  爱默生是美国思想家、散文家。他的著作大多用散文写成,收在《论文集》(1841)和《论文集:第二辑》(1844)中。
  《论自然》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爱默生的哲学观点,主要是:精神法则存在于自然的中心。人的本质不在物质,而在精神,人本身就是有限的造物主;世界之所以缺乏统一,是因为人自身的不统一。梦比实验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的奥秘。美是上帝给德行打下的印记,美的创造是艺术,对美的爱慕便是趣味,美是诗人追求的主要目的。主张“跟宇宙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要求建立一种有创见的而不是依赖传统的诗和哲学。
  爱默生的主要作品还有《论美国学者》、《神学院致辞》、《论自助》、《论超灵》等。
  爱默生的诗文语言洗练,比喻生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被称为“爱默生式风格”。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对美国人信仰个人灵魂的创造力这点作了一种动人心弦的表达”。
  《伊索寓言》
  (古希腊)伊索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汉译本,周启明译。
  《伊索寓言》相传为伊索所编,是公元前6 世纪的产物。伊索是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获得了自由的奴隶。《伊索寓言》经常采用使动物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一系列虚构的故事,来说明一些道德问题,给人以教益。例如《农夫和蛇》总结了人民的生活教训,《驴子与狐狸》歌颂了人类美德、讽刺恶习。
  《伊索寓言》短小精悍,结构简单,语言精炼,它通过虚构的拟人小故
   事,总结了许多人类普遍的生活经验。这些故事浅显易懂,却晓喻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其中有许多典故被人们时常引用。《伊索寓言》倍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早在1625 年,《伊索寓言》就被介绍到我国,取名《况义》。
   二次推荐9 本
  《见闻札记》
  (美国)欧文(1783~1859)
  欧文是美国建国后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称号,他以美国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题材,以浪漫的笔调,勾画了童年美国的形象。他的优美的“欧文式”散文在整个19 世纪都保持着英语散文典范的地位。
  《见闻札记》是欧文的代表作,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瑞普是个老实而乐天的农民,为了逃避凶悍的妻子的责骂,到传说中闹鬼的地方去打猎,他喝了仙酒后睡了20 年,回到家乡发现一切都变得陌生了。《睡谷的传说》写教师克莱恩爱上了当地的美人,他的情敌冒充鬼怪故事里的“无头骑士”追赶克莱恩,最后提着“头”(一个南瓜)向克莱恩砸去,永远打消了这个穷教师的痴心妄想。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德国)斯威布(1792~1850)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汉译本,上下两册,楚图南译。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创造出来的瑰丽的民间口头文学宝藏。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类童年时代的自尊、公正、刚强、勇敢的精神。了解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和故事,对于了解与此有关的欧洲文学和艺术都是大有裨益的。荷马史诗、雅典悲剧的源头都来自于此。
  斯威布的这本书取材广泛,从多种不同的希腊文献中将零乱复杂、矛盾歧出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加以整理编排,分若干独立的小故事叙述,前后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早在1949 年前,楚图南就根据英译本译出汉译本,1949 年后多次重印。
  《歌德谈话录》
  (德国)爱克曼(1792~1854)辑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汉译本,朱光潜译。
  青年爱克曼将他的一本书稿寄给歌德,想要这位已享有盛誉的诗人替他介绍出版商。他接着于1823 年夏到魏玛去拜访歌德。到了魏玛,歌德留他住下。从1823 年6 月~1832 年3 月这9 年里,爱克曼经常到歌德家去请教。
  每逢听到值得注意的歌德谈话,他就记录下来。《歌德谈话录》就主要是根据这些笔记编辑而成的,第三部即补编部分参考了歌德好友梭勒的笔记。
  爱克曼因《歌德谈话录》这本书在德国和世界闻名。他在书中对歌德作了细致亲切而大体忠实的描绘,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不论是文艺批评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化史家,或是关心一般文化的普通读者,都能从此书中获得收益。
  《黑人的灵魂》
  (美国)杜波伊斯(1868~1963)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4 月出版,维群译。
  此书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和平战士、黑人解放运动领袖及知名学者杜波伊斯发表于本世纪初的一本散文集,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本书一共包括
   14 篇论文、杂感、随笔和小说。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在这部作品里叙述了美国黑人在南北战争结束后到19 世纪末这一阶段的苦难经历,道出了黑人的悲哀和要求解放的心愿。描写生动而真实,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书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喜爱,而且成为当时刚兴起的黑人解放运动潮流的宣言。
  威廉·艾·柏·杜波伊斯1868 年2 月23 日生于美国波士顿,曾先后就读于费斯克大学和哈佛大学。从1894 年起他一直积极从事教育、研究和写作工作,致力于反对种族压迫、争取黑人的自由平等权利。除《黑人的灵魂》之外,他还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小说,50 年笔耕不辍。《寻找银羊毛》、《黑公宅》、《黑色的火焰》三部曲等作品都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重大收获。
  《科德角》
  (美国)梭罗(1817~1862)
  梭罗一生中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日记等,多数在他去世后经人整理发表,如《无须原则的生活》(1863)、《缅因州森林》(1864)、《科德角》(1865)、《一个美国佬在加拿大》(1866),都收在1906 年出版的梭罗著作全集(20 卷)中。梭罗的散文简洁洗练,感染力强,具有强烈的个性,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R·斯蒂尔戈推荐《科德角》说:“《科德角》揭下了梭罗在《沃尔登》里戴上的假面具,展现了一块经常受到围攻的小小土地不可思议的脆弱,反复说明了这位到疏远的地方探险的远足者那种非凡的友好。”
  《猎人笔记》
  (俄)屠格涅夫(1818~1883)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汉译本,丰子恺译。
  这是一个由25 篇特写组成的散文特写集。它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猎人”(作者本人)在俄罗斯中部的山村、田野打猎时的所见所闻。作品以俄罗斯的自然景色为底色,其中《树林和草原》是纯粹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散文。在大自然美丽的背景下,作者还倾诉了农奴制度下的种种悲剧。特写集语言自然、流畅,有不少篇页堪称散文化小说、诗体小说的典范。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奥地利)里尔克(1875~1926)
  北京三联书店1994 年版,冯至译。
  里尔克和卡夫卡也许是20 世纪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两位作家。里尔克一生中写了大量的书信,因为很多人想得到他的鼓励而写信给他。这十封信是里尔克在30 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译者在《序》里说:“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他一生写过无数比这十封信更亲切、更美的信。但是这十封信却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谈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读完本书,里尔克那真实的声音一定深深地打动了您的心。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法国)卢梭(1712~1778)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汉译本,徐继曾译,译名为《漫步遐想录》。
  卢梭一生饱受迫害,长期辗转避难,与他的敌人进行论辩。晚年,他终于对此疲倦,意识到“一切努力全都归于无效,徒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是
   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办法,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再跟这必然对抗”。卢梭晚年每天都到巴黎近郊乡间作长时间的散步。他将1776 年春至1778 年春这两年中散步时的遐想笔之于书,共得十篇,就是这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的十篇《散步》并没有预定的次序,也不构成有机的整体,他的遐想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在这里,卢梭处于和谐的大自然的抚慰之下,跟自已的心灵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这部作品能让读者感受到卢梭不加修饰的淳朴、无可怀疑的真诚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
  (美国)梭罗(1817~1862)
  梭罗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故乡康科德执教,从40 年代开始,逐渐以写作为业。1839 年,他同哥哥一起建造了一条小船,在河上进行了一次漫游。梭罗的《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就是以这次旅行为题材,旅行的真实时间被缩短为7 天,每天成为书中的一章。
  这部著作诗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