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槲甘隆⑾笮巍⑿紊⒒嵋狻⒆ⅰ⒓俳6 种造字方法。
  创立部首检字法,使汉字排列有序,便于查寻。书中保存了大量古文字资料,对探讨古代文化,阅读古代典籍,研究汉字的古音、古义有很大帮助。《说文》作为一部权威的古文字字典,被后世列为“小学”之首,对1800 多年来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氏家训》
  (南北朝)颜之推(531~约590 以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一部广为流传的家庭教育专著。颜之推撰。全书7 卷20 篇,多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世俗,以期用儒学礼教训诫弟子。当时南北风俗异同,佛教之流行,玄风与俗文字的盛行,鲜卑语言的传播;以及士族的腐朽与俗儒的迂阔在书中也有反映。该书对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术、思想风貌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典籍校勘、辨伪诸方面亦有建树。《颜氏家训》行文流畅,语短意长,“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被尊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曾国藩家书》
  (清)曾国藩(1811~1872)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年版。
  学者南怀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本书收集整理了现存的曾国藩家书1458 篇,接年代顺序从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编排,将家书分为修身、教学、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书、为政9 类,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家书或长或短,娓娓道来,情真意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曾国藩评价甚高:“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卧室内即藏有《家书》。这也许是他们二人难得的共同点吧。
  《孝经》
  (战国)作者不详
  《十三经注疏》本。
  儒家经典之一。作者不详。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孝经》成书于公元前3 世纪期间,作者为孔门后学。全书18 章。主要宗旨是人应以孝为立身之本。如果天子以至庶人各行其孝,就可以达到治天下的目的。要达到治天下的目的,就要以孝道来“教化”人民。孝不仅是人伦之本,而且是“天经地义”的。该书问世后,很受历代统治者看重,许多帝王如唐玄宗等亲自为之作注作序。自汉至清,《孝经》几乎一直是国民教育的蒙学读物。《孝经》虽然简短,全书仅1799 字,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对中国思想观念
   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部宏篇巨制。
  《尔雅》
  (汉)佚名
  《十三经注疏》本,郝懿行《尔雅义疏》。
  中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又是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即是“近乎雅正”的意思。作者及成书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最早成书于战国时期,后经汉代经学家们陆续增益而成。
  该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3 卷20 篇,现流传的本子为释诂、释言、释天、释草、释虫等19 篇。前3 篇解释一般语词;后16 篇训释各种名物。
  内容涉及语言、伦理、建筑、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众多学科。书中保存大量先秦词汇和方言资料,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重要资料。《尔雅》问世后,倍受学者重视,经学家常用此书解释儒家经义,至唐宋时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据统计,古今研究《尔雅》的著作有160 多种。并出现了众多的雅书,如《广雅》等。
  《菜根谭》
  (明)洪应明
  1989 年巴蜀书社袁庭栋整理本。
  又名《处世修养篇》。作者洪应明,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书约成于万历年间,由上下两卷和菜根谭续编组成,共536 条。书名一说源于南宋江信民语,意思是连菜根这样的粗食都吃得下去,那么凡事必能有所成就。
  该书主要内容是说禅劝世。作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佛家警语、先哲格言、古籍名句、民间谚语,指出人应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品德意志,对待人生的逆境,处理人际关系,强调人之“为善”和培养内心品质的“培根”功夫。对于人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有积极的作用。书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被日本企业界成功借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纪昀(1724~1805)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清代乾隆年间编成了一部规模巨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纂修过程中,馆臣们每校审一部书之后,就附一篇提要,后由纪昀等人将这些提要汇集起来,加以审改并统一分类编排,历时10年始完稿,即为《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书200卷,著录了《四库全书》已收书3461 种,79309 卷,未收入的“存目”书6793种,93551 卷,共10254 种,172860 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时尚有流传的中国古代重要著作。《总目》按经、史、子、集四部44 类编排,部有总叙,类有小序,概述此一类著作的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简介著者生平、著述体例、内容、版本源流,讨论成本过程,评论得失。《总目》考证精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学者高度重视。
  《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生卒年不详)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
  中国古代第一部民俗学与风俗史著作。作者应劭,字仲远,东汉末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曾任泰山太守。平时博览古籍,留心时事。著有《风俗通义》32 卷,《汉宫仪》10 卷等书。《风俗通义》今存10 卷,为皇霸、
   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共148 条。该书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涉及古代历史人物、礼仪、风俗、政治、山川、地理、音律乐器、怪异和传闻等,内容十分广泛,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为研究东汉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广韵》
  (宋)陈彭年(961~1017)等
  商务印书馆1937 年周祖谟《广韵校本》。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韵书。该书是北宋早期陈彭年等依据隋陆法言《切韵》、唐人增修的《唐韵》奉诏增广修订而成,故名《广韵》,“广”为扩大、补充意。全书5 卷,以四声为纲,以平上去入分卷次,平声字多,析为上下二卷。所列韵目206,平声57 韵,上声55 韵,去声60 韵,入声34 韵。收字26149 个,注文191692 字。《广韵》不仅是研究汉语中古语音的重要资料,还是上溯汉语上古音,下推汉语近代音的必经桥梁,对音韵学和语言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1766~1834)
  岳麓书社1984 年黄侃、杨树达手批排印本。
  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名著。清王引之历时20 年撰成。作者搜集了《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古书中的虚词,共160 组,264 字,然后按这些虚词的声母发音部位编为10 卷。书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发先人所未发;广参众说,正先儒所误解;揭示了训解虚词的方法。全书引证博瞻,诂解精确严谨,历来为学者所重。清方东澎赞曰:“实足令郑(玄)朱(熹)俯首,自汉唐以后,未有其比。”
  《马氏文通》
  (清)马建忠(1845~1900)
  中华书局1956 年章锡琛校注本。
  原名《文通》,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作者马建忠,江苏丹徒人。早年学习经史旧学,因深感内忧外患而转向研究西学,企图以此来富国强兵。他花费了10 多年时间,撰成《马氏文通》。全书10 卷,卷一正名,界定语法中的一些重要术语;卷二至卷九讲词法;卷十句读,为句法总论。该书搜集了先秦到韩愈的各种经、史、子、集中的字句为材料,参考了拉丁语法体系,总结出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有文字而无语法理论的历史,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语法书,也为中国现代语法学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
  《释名》
  (汉)刘熙(生卒年不详)
  毕沅《释名疏证》本,《四库全书》本。
  探索语源的训诂学著作。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郑玄弟子,汉末避战乱到交州,得以完成传世之作《释名》。全书8 卷27篇,主要采取当时盛行的声训方法,探究、阐释事物得名的由来。书中叙述了许多有关古代名物、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的知识,对研究中国文化史有一定的价值;保存了大量的声训材料,对于研究汉代以前的语音史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释名》所采用的声训方法对于后世语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1837~1909)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瞿凤起《书目答问补正》校点本。
  书目名著。光绪元年(1875),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因“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撰此目以指示读书门径。全书5 卷,附录2 卷,收书2200 余种。在分类上突破传统的四部法,于四部之外创立了“丛书部”,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收录的书注重校注精善之本和《四库全书》成书之后的学术著作,标出作者、卷数,有时加以简明扼要的按语,以作指引之用,加强了导读功用。该书目以指导读书治学门径为宗旨,提倡研习经世致用之学,选书及分类均有独到之处,是目录学史上的一部影响深远的举要性目录。梁启超、陈垣、顾颉刚等均曾以此书目为“读书门径”。
  《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1895~1976)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修订本,译名为《中国人》。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文明连续传承的历史,与西方在生活、价值认识、哲学世界观、文学艺术、宗教伦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从这种差异着手,结合东西方文化对比,诚挚、客观而又富有自我批判精神地把神秘的中国赤裸裸地展示在西方人的面前,这就是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一书的魅力所在。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背景”,4 章,从历史、地域、文化角度介绍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第二部分“生活”,6章,内容包括妇女生活、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等。作者最后感叹,中国人的确是生活艺术的大家。
   二次推荐14 本
  《方言》
  (西汉)扬雄(前53~18)
  周祖谟《方言校笺》。
  一部只有9000 字的书,被誉为“悬日月不刊之书”,而且出自一位口吃作家之手,它就是扬雄的《方言》。
  扬雄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口吃不擅言辞,以文章名扬天下。扬雄不仅辞赋有司马相如之风,而且在学术著述上也颇有建树。纵览诸子百家,扬雄认为,经莫大于《易》,于是他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于是作《法言》;字书莫善于《仓颉》,于是作《训纂》;典莫正于《尔雅》,于是作《方言》。扬雄这是力图用相同相近的体裁作更新更善的创造,也是对前人最高水平的挑战,显示了扬雄的大智大勇。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方言学著作。通过《方言》,一可以了解汉代的方言状况,二可以窥知先秦的方言分布,三可以提纯先秦的“雅言”词汇,四可以整理古汉语方言词汇发展变化的历史。
  《古书疑义举例》
  (清)俞樾(1812~1907)
  中华书局1982 年标点本。
  训诂学著作。清代学者俞樾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
  治学宗王念孙父子。弟子中有吴大澂、章太炎等。
  《古书疑义举例》,7 卷。作者鉴于周秦两汉之书造词用句多与后世不同,乃专门诠释此类语句,指出当时的行文特点。全书88 例,以训诂为主,兼及词汇、语法、修辞、校勘等语文学诸方面。每例皆有题目,各成专题。先引前人对群经史传诸子中的疑义数例,后加以阐述辨疑。议论精当,使读者举一反三。本书引用资料极富,颇具创见,是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训诂学名著。
  《广雅》
  (三国魏)张揖(生卒年不详)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年影印本。
  训诂学著作。亦名《博雅》,三国时魏张揖撰。揖字稚让,清河(今河北临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