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齐书》尽管在体例上创新不大,一度为人忽视而散佚,但是它却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成就。李百药为李德林之子。李德林曾于北齐时受诏修《齐史》,书未完便去世了。李百药既因其父亲旧稿,又杂采他人的著述,因此,《北齐书》取材上十分丰富;在记事上,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史实,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北齐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并且也为研究当时的文学史、哲学史、科学技术的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北齐书》的论赞十分精当,反映了史家的史识;在揭露北齐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行径上,做到了据实直书。
  《北齐书》修成后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在经历了一定的磨难之后,终于取得正史的地位,成为中国史学上重要的一环。
  《陈书》
  (唐)姚思廉(约557~637)
  中华书局1972 年点校本。
  《陈书》修成于唐代,是由著名史学家姚思廉在借鉴和应用了他父亲姚察的大量旧稿基础上撰成的。《陈书》共36 卷,其中本纪6 卷、列传30 卷。
  记事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建国开始,止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为隋所灭。
  作为卷数最少的正史,《陈书》自有其价值和成就。它取材广泛,姚思廉一方面广泛采用参考了唐以前有关陈史的史书记载,另一方面参考了姚察的旧稿,从而使该书具有内容丰富而精当的优点;《陈书》还具有史料真实的特点,由于作者亲历亲见,所以对陈朝历史的记载就比较真实可靠;《陈书》记载了陈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后世学者研究陈朝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行文方面,《陈书》文笔流畅,叙事精练生动。由于是一人执笔修成,所以在编次、论述等方面都能保持一致。尽管《陈书》篇幅最短,它仍然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雄踞于二十四史之中。
  《金史》
  (元)脱脱(1314~1355)等
  中华书局1975 年点校本。
  元末顺帝时,由于各族人民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统治者极欲修史,以总结前朝治乱兴衰之由,借鉴经验,宣扬元朝政权的合法性,用封建的伦理道德愚弄各族人民以平息人民的反抗斗争,巩固蒙古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为此,元朝大张其事,于至正三年三月诏令同修辽、金、宋三史,以右丞相脱脱为纂修三史的都总裁。《金史》成书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 年)十一月,为纪传体断代史,共135 卷。本纪19 卷,14 志共39 卷,2 表共4 卷,列传73 卷,全书卷末附有《金国语解》。此书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记载了女真
   族所建立的金朝(1115~1234 年)兴衰始末的历史。
  作为正史之一,《金史》保存了大量的有关金王朝兴盛衰微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金国史和民族的灿烂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后人对《金史》的评价颇高,认为辽、金、宋三史中,惟《金史》最为简要得体。《金史》自成书后,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中。1975 年,中华书局又将《金史》标点后重印,成为海内外学者争相收藏的书籍。
  《晋书》
  (唐)房玄龄(579~648)等
  中华书局1974 年点校本。
  《晋书》始修于唐代贞观十八年(644 年),在中国历代正史中,它是唯一一部由皇帝亲自参预修撰的史书。从唐朝开始,所修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重臣监修,选定史官集体分编而成。所以,正史直接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观点,为他们明治乱兴衰服务,《晋书》便是其中一部。
  《晋书》在史料搜集、编纂体例、记事详赡方面都有一定的优点和成就。
  (l)在史料搜集和引用上,它网罗了唐以前大量史料,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编纂成书的史料;二是晋朝的国史;三是有关晋朝的史料杂著。《晋书》以臧荣绪的《晋书》作为底本,广采博取,相互融合而成,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大量可资取用的史料。(2)《晋书》在编纂体例上也比较严谨,其突出贡献便是创立了载记。(3)晋书在搜集史料广博,编纂体例得当的基础上,记事详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信息。
  《晋书》作为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两晋十六国历史的史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记录和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旧唐书》
  (后晋)刘昫(888~947)等中华书局1975 年点校本。
  在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影响深远的唐王朝虽然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但它的文明和伟大却被《唐书》永久地记载下来。
  《唐书》有两部,一是五代后晋修的200 卷《旧唐书》;一是宋代修的225 卷《新唐书》。二书皆为纪传体官修史书。《旧唐书》修于五代后晋,是现在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旧唐书》的主要修撰者是户部侍郎张昭远、起居郎贾纬、秘书少监赵熙等。初由宰相赵莹监修,当书成时,刘昫继任宰相,遂独署其名。
  《旧唐书》有本纪20 卷、志30 卷、列传150 卷,共为200 卷。记事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下迄衮帝天祐四年(907),共计290 年的历史。
  《旧唐书》材料比较充实而清楚,赵莹、张昭远等为了编纂此书订出了广泛而可行的征集史料的办法,从而获得大批原始材料。在编纂取材上,《旧唐书》前半部全用《实录》、《国史》原文,后半部才是张昭远等采取杂著史料,重新撰著的,这就保存了原始史料的真实性,极具文献参考价值。
  但是《旧唐书》成书时间短,编纂粗糙,内容显得过于繁琐冗杂,文字也不够精练,另外,由于书成于众手,重复疏漏,前后不统一之处亦不少。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912~981)等
  中华书局1976 年校点本。
  公元907 年,朱温灭掉唐朝,建立后梁,从此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五
   代十国虽然是个战乱的年代,但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个重要的时期,它是唐朝帝国与北宋两个统一朝代之间的过渡时代,是中国历史连续不断过程中的一环。完整记录这段刀光剑影历史的著述有两部,一是薛居正修纂的《旧五代史》,一是欧阳修编修的《新五代史》。它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丰富资料。
  《旧五代史》共150 卷,包括本纪60 卷,列传77 卷,志12 卷,记载了上起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下至后周恭帝显得七年(公元960)53年间的史实。各朝的本纪、列传分别列在各书之中。五书之后,另有《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记载中原王朝以外十国情况。最后以《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十志,全面叙述了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体例相当完整。
  《旧五代史》是在薛居正的主持下修撰的。薛居正,字子平,宋代开封人。他一生经历了五代及北宋六个朝代,主要活动在五代后期和北宋初期。他为官清正,政绩显著,一生喜爱读书,著述颇多。当时参与《旧五代史》写作的还有卢多逊、张澹等,他们都是史学造诣很深的饱学之士。《旧五代史》内容丰富,在史观上也有不少可取之处,而且写得比较顺利,这都得益于这一大批才能卓著的撰稿人。
  《梁书》
  (唐)姚思廉(约557~637)
  中华书局1972 年点校本。
  《梁书》共56 卷,共记梁代56 年的历史,即从公元502 年梁朝建立到公元557 年梁朝灭亡的全过程,平均一年一卷。它属于纪传体正史。共有本纪6 卷,列传50 卷,没有志书,有关志的内容都包括在《隋书》诸志之中。
  《梁书》最初是由姚察撰写的,但他因病辍笔,他的儿子姚思廉继承其父未竟之业,修完《梁书》。姚思廉,名简,以字行,才华出众,为唐朝太宗所器重,被列为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曾赞语,称他“志基精勤,纪言实录”,足见他的史名为当世所重。
  《梁书》是二十四部正史之一,具有很高的声望。它在内容上具有取材广泛、记事丰富、史料价值很高的优点。另外,在形式上叙事“简严完善”,行文明了简练,实开唐中叶古文运动之先河。在南朝各史中,《梁书》是编写得比较好的一部史书,并且可以说它是记录萧梁历史和文明的唯一原始材料。
  《辽史》
  (元)脱脱(1314~1355)等
  中华书局1974 年点校本。
  《辽史》116 卷,元代脱脱等奉敕修撰。书成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为纪传体断代史,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记载了辽朝(907~1125 年)2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辽代历史的重要典籍。《辽史》本纪载九帝,共30 卷;有志32 卷;有表8 卷,它们是《世表》、《后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部族表》、《属国表》;有列传46 卷。
  《辽史》以表最为称道,其篇幅约占全书的1/6。
  元修《辽史》自为帝系,独立成史,突破了正史中以中原封建王朝为正统的传统观念,对于尊重历史、尊重民族而言,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辽
   史》虽然简略,但却保存了大量的辽国史料,功不可没。《辽史》成书刊行后,直到清康熙以后,其价值才日益显露,整理和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1974年,中华书局以百衲本《辽史》为底本,参校众本并吸收诸家考订成果,出版了标点本《辽史》。这充分反映了《辽史》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珍贵史书。
  《列女传》
  刘向(前77~前6)
  《列女传》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部,也是最早的一部妇女史专著。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学者刘向。刘向,本名更生,表字子政,为皇室后裔,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直言。他为了维护汉室地位,削弱外戚势力,三次丢官,两次下狱。刘向极为博学,著作《别录》,成为中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此外还著有《新序》、《说苑》等著作,为古代中国的学术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刘向认为把惑乱历史的妇女行径揭露出来,把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创造社会文明的妇女表彰出来,有利于帝王作鉴戒,遂编写了这部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列女传》。
  《列女传》成书较早,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在编纂体裁上开创了中国类传的史料体例,对后世纪传体史书编纂有巨大影响。《列女传》内容十分丰富,共分7 卷,为100 名妇女列了传。此外,还有东汉班昭所续的《续列女传》1 卷。《列女传》第一次将中国妇女作为史书描写的主体形象,反映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其中塑造的许多妇女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几千年来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被搬上戏剧舞台,广为流传。
  《明史》
  (清)张廷玉(1672~1755)
  中华书局1976 年点校本。
  《明史》是中国古代正史——《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它叙述了明王朝将近300 年间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民族,乃至中外关系、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明代的社会场景,是学术界公认的探研明史所必备的一部重要著作。明史所载史事,上起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至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凡277 年。全书计有本纪24 卷、志15 篇75 卷、表5 篇13 卷、列传220 卷,共为332 卷。
  《明史》是清朝的官修史书,先后由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任总裁,参加修撰的人很多,经历的时间特别长,最后经张廷玉等定稿。张廷玉,安徽桐城县人,字衡臣,号砚斋,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位居辅相之任,同时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主持修史等事。
  《明史》与前代二十三史体例比较。它的构建体例更为完备,全书组织系统相当严谨,近300 年间的明代史实,大多扼要载录其中。内容相当充实,文字精练简明,编撰质量较高。但明史仍存在不少缺陷,如带有政治色彩,强化封建纲常等,这是其败笔所在。
  二十四史沿革嬗演,至《明史》而曲终,树起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新的里程碑。《明史》承前启后,对近现代的史学发展和社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489~537)
  中华书局1974 年点校本。
   在南北朝的历史上,出现了两个齐国,即南方由齐高帝萧道成建立的稍早一点的齐国(479~502 年)和晚一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