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守道义,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积极进取。君子式的道德规范、思想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伦理型文化的原型。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关学习的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论语》一书,由于孔子在中国文化、思想界的崇高地位,一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汉代以来,它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特别是经过宋代朱熹的注解,列入《四书》以后,便一直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的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韩非子》
  (战国)韩非(约前280~前233)
  中华书局1962 年陈奇猷《韩非子集释补》。
  本称《韩子》,为与韩愈相区分而改。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撰。
  55 篇,其中绝大部分出自韩非手笔,少数篇章为后人掺入。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重点宣扬韩非势、法、术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势,指君王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权势,这是国君统属群臣、号令百姓的力量所在,是君王之所以为君王的凭借。法,表现为各种法律条文,其中心任务是要为公正、合理地施行赏罚确定一套严格的标准。术,指君主驾御群臣的谋略和方法。《韩非子》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基本模式,也为千古帝王的统治提供了行为准则。韩非的文章气势雄浑,还记载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说理,最著名的有守株待兔、老马识途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子》一书,可以称为中国的《君主论》。
  《孟子》
  (战国)孟轲(约前385~前304)
  中华书局1960 年版,杨伯峻《孟子译注》。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的学生万章、公孙丑记述孟子言行和孟子与当时人或弟子相互问答之辞整理成书,7 篇。孟轲,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一生致力于发展孔子的学术思想与政治主张,在封建时代被统治者封为“亚圣”。
  《孟子》思想的基石,是孟轲对人的本性问题进行思考而提出的性善论。孟轲主张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为人所固有;将性善论推广到政治实践中,告诫君主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实行仁政,就能保民而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对塑造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和近代启蒙思想家那里得到回响。孟子的文章,气势雄伟宏大,感情真挚强烈,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为后人推重。
  在汉代,《孟子》一书已有一定影响。宋代,朱熹将《孟子》列入“四书”,升入经部,进一步提高《孟子》的地位。元明清三代,“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孟子》也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了。
  《荀子》
  (战国)荀况(约前298~前238)
  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年版,梁启雄《荀子简释》。
  亦称《孙卿子》。作者荀况,字卿,又号孙卿,战国时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经汉代刘向整理,定
   著32 篇,流传至今。
  与孟子注重思考人的内部精神世界不同,荀子重在思考人的外部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荀子的天人观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如果能够明白自然界各有其职分,掌握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万物为人类造福。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品质区分开来,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长期教化和学习,才能变成善的社会品质。认识论上,荀子肯定世界是可知的,并在《正名》篇中阐述了他的逻辑思想。在政治上主张道德功利合一。
  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周易》
  (西周)相传系周人所传。
  中华书局1981 年版,李镜池《周易通义》。
  亦称《易经》,又简称《易》。儒家经典之一。该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占筮书,作者大概是西周末年一位占筮官。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的384 爻,卦、爻各有说明,这就是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是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各种解释,10 篇,也称《十翼》,相传孔子所作。
  《周易》的内容广泛地体现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况,如祭祀、战争、生产、婚姻等,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周易》是先秦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之一,《易传》中阐释了阴阳互补的方法、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此外,《周易》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近代西方创立微积分和二进位制数学也有启发。《周易》这本古老的奇书在今天以其玄妙和神秘,仍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礼记》
  (西汉)戴圣(生卒年不详)
  《十三经注疏》本。
  或称《小戴礼记》,西汉经学家戴圣编辑。戴圣的叔叔戴德也编了一部有关礼的书,称为《大戴礼记》,85 篇。戴圣从中删选49 篇,称作《小戴礼记》,即今天流传的《礼记》。
  该书是一部礼仪家关于古代礼节习俗、规定、界定和轶事的文集。内容十分庞杂,大体可分为:有专记某项礼节的,有专说明“仪礼”的,有杂记丧服丧事的,有记述各种礼制的,有侧重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有记录孔子言论的,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此时还有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家》。《礼记》经东汉郑玄注解之后,摆脱了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并成为“礼经三书”之一,以后又列入“十三经”之内,为历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礼记》在中国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当代一位学者认为:“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
  《墨子》
  (战国)墨翟(约前486~前376)
   中华书局1986 年版,孙诒让《墨子闲诂》点校本。
  墨翟撰。墨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所刨墨家学派,与儒家在当时并称“显学”。《墨子》主要是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墨子言行,现存53 篇,为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史料。
  《墨子》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类。《墨经》类有《亲士》、《修身》、《非儒》、《经》上下、《说》上下、《大取》、《小取》,认为是墨子自著。《墨论》从《所染》至《非命》共28 篇,认为是墨子弟子所记。《杂篇》从《耕柱》到《杂守》共16 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与前两类体例不同,当是后期墨家学派的东西。
  墨子在政治上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不义战争,强调“节用、节葬、非乐”。同时,提出“天志”,否定君主权威作为人间判断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在认识论上,认为知识来源于客观实际,提出“三表法”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墨家的成就,还表现在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方面,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形式逻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墨子》一书,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反映平民思想的代表杰作,《墨辩》六篇甚至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奇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尚书》
  (战国)作者不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王世舜《尚书译注》。
  原称《书》,作为儒家经典之后,又称为《书经》。由于这部书所记载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通“上”。《尚书》的内容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言论记录,其中一部分是春秋时人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写的虞、夏历史。
  《尚书》成书约在战国晚期,其后流传颇为曲折。经后人考证,流传下来的58 篇本《尚书》中,汉代今文33 篇,基本是先秦之作,较为可信。另外25 篇为魏晋人的伪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及夏、商和西周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重要事件及天文地理等情况,是研究中国远古史极为珍贵的史料。书中所体现的原始民主、天人感应、明德任民、大一统、五行等思想观念,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论衡》
  (东汉)王充(27~约97)
  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年版,刘盼遂《论衡集释》。
  东汉王充著,85 篇,20 余万言,现存84 篇,缺《招致》一篇,是一种被封建正统思想者视为异端的著作。
  《论衡》的主要内容是考辩伪书俗文,疾斥虚妄之说。“论衡”的“衡”字,意思是指天平。“论衡”即意谓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王充不仅批判汉儒的天人感应学说和谶纬迷信的虚伪,甚至把论辩的焦点指向儒家圣贤孔子、孟子;并对儒家经典提出多种疑问,这种离经叛道的精神,在独尊儒术的当时是相当有胆识的,也因此受到封建正统学者的排斥。王充批判地吸收了先秦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都进行了系统地评述,因此,后人称之为“博综众流百家之言”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近代以来,《论衡》备受关注。侯外庐等人在《中国思想通史》里给予
   王充高度的评价:“王充的反谶纬反宗教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中世纪思想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异端’体系,是两汉以来反对‘正宗’思想的与反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思想的伟大的代表。”
  《四书集注》
  (南宋)朱熹(1130~1200)
  中华书局《四书章句集注》标点本。
  《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地是福建尤溪。朱熹一生著述众多,涉及经学、史学和文学,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集注》。“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继承了北宋二程等人的思想,将此四书合编加注,历时近40 年完成《四书集注》,形成了与“五经”同等重要的“四书”概念,“四书五经”成为儒家经典的总称。
  朱熹以理学注《四书》,以《四书》论理学,将《四书》编排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朱熹认为,人们必须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再读《孟子》、最后读《中庸》,按照这个顺序读《四书》,才能步步深入,领会儒家义理,获孔门真传,从而突出了理学在儒家道统中的正宗地位。
  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阐发了自己的理学体系——朱子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均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四书集注》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作为官方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长达600 年之久,扼制、毒害了一代代知识分子,受到后来许多进步思想家的猛烈批判。
  《明夷待访录》
  (明清之际)黄宗羲(1610~1695)
  中华书局1981 年版,点校本。
  黄宗羲撰。黄宗羲,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全书21 篇,书名“明夷”取自《周易》的明夷卦,比喻贤人遭贬,“待访”则是等待圣明之君前来造访之意。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早期启蒙思潮的名著。作者对明清之际社会问题的思考超越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框架,而且大胆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要求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在这一基础上,黄宗羲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设想,描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上,主张学校议政,限制君权。经济上,主张计口授田,发展商品经济。在文化上,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发展科学技术。
  《明夷待访录》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思想启蒙先驱魏源、维新派人士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等均深受启迪。梁启超将之与卢梭的《民约论》相提并论,认为它“对于3000 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强调该书的意义在于“超过了王朝更替的中古君臣之义,去寻求新的制度。”《明夷待访录》,中国近代民主主义精神的第一块奠基石。
  《传习录》
  (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