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子语类》
  (南宋)朱熹(1130~1200)
  中华书局1986 年排印本。
  朱熹逝世后,有多种记录其平日言录的语录体著作行世,南宋学者黎靖德综合诸本,删其重复,分类排比,成《朱子语类》。全书140 卷,分理学、鬼神、性理、老氏、释氏、杂类、作文等26 门,内容主要为论述自己和门人的哲学思想,阐释先秦儒家经典,评论孔孟、周敦颐、张载、二程的学问,集中表述了“理在气先”的世界观。
  《朱子语类》保存了朱熹的言论,为后世留下一个活生生的朱熹。不读《朱子语类》,是难以认识朱熹的真面目、真精神的。
  《近思录》
  (南宋)朱熹(1130~1200)、吕祖谦(1137~1181)合编清同治江苏书局刻本。
  《近思录》一书,由朱熹、吕祖谦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言论加以摘录,并分类编集而成。用以作为初学者学习道学的入门教材,使初学者能把握周敦颐等四人之书的要义。全书14 卷,622 条,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14 门。清人江永著《近思录集解》,将朱熹的有关言论
   也逐条注于书中,为学界所重视。
  《近思录》一书,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
  《礼记正义》
  (东汉)郑玄(127~200)注,(唐)孔颖达(574~648)疏《十三经注疏》本。
  《礼记》为儒家经典之一,自东汉郑玄为《礼记》单独作注以后,大行于世。魏晋南北朝时,为义疏者有贺循、皇侃、徐道明、熊安生等。入唐后唯皇、熊两家流传。熊疏多引外义,违背本经。皇疏详正,多违郑义。贞观中,孔颖达奉命主编《五经正义》,取两家之长,除两家之弊,证据详悉,义理精审,与郑注堪称双绝。自唐至宋,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礼记正义》对中国文明的塑造,由此可见一斑。
  《龙川文集》
  (南宋)陈亮(1143~1194)
  中华书局1974 年《陈亮集》整理本。
  又称《陈亮集》,作者陈亮,浙江永康人,世称龙川先生。永康学派的代表。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其拳拳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激情倾注在著作之中。《龙川文集》为陈亮生平所著诗文、书信的汇辑,原40 卷,今存30 卷,另有卷首1 卷,补遗1 卷,附《朱文公经济文衡》等2 卷。书中《上孝宗皇帝》、《中兴五论》篇提出恢复中原以及社稷的长治久安的大计;《与朱元晦秘书》等批判朱熹的观点,否认有离开事物存在的道,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全书情感激越,语言明快,风格豪放。
  《仁学》
  (清)谭嗣同(1865~1898)
  中华书局1981 年《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早年好今文经学。甲午战败后,迅速转向西学。1898年参与维新变法,失败后遇害。《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全书50 篇,分为上下两卷。着重阐述“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宇宙观。故其哲学称为“仁学”。“仁”以“通为第一义”,而“通象为平等”,所以仁通、平等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准则。提出要做到“四通”: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和人我通。在此基础上,他猛烈抨击封建纲常名教,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大力宣传资产阶级平等自由观念和民主主义。《仁学》一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续焚书》
  (明)李贽(1527~1602)
  中华书局1959 年《续焚书》排印本。
  李贽,明代著名异端思想家。其代表作《焚书》痛斥道学家之虚伪,封建名教束缚人的个性。提倡“童心说”,主张恢复人的本性。《焚书》出版后被查禁。但李贽名扬天下,死后书商、刻书者竞刻其书,《续焚书》即出现于这一背景下,由李贽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
  5 卷。体例与《焚书》略同,分作书汇、序汇、说汇、论汇、读史汇、诗汇7 部分,除书汇有9 篇从《焚书》中抄录外,其他的文章基本上未曾刊刻,是研究李贽思想的重要资料。
   《周易参同契》
  (东汉)魏伯阳(生卒年不详)
  《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
  简称《参同契》,3卷。成书于东汉顺、恒两帝之间(约126~167)。
  作者魏伯阳,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传说他得到真人传授炼丹秘诀,又得到一部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于是参证《周易》,著《周易参同契》。该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炼丹著作,被信徒奉为经典,尊称为“丹经之祖”或“万古丹经王”。内容涉及中医、脉学、针灸、气功学说以及火药、罗盘、炼金术、本草、数论、二进制数学、珠算、天文历数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在中国科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朱子大全》
  (南宋)朱熹(1130~1200)
  中华书局1936年《四部备要》本。
  原称《晦庵集》,亦称《朱文公文集》。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因在考亭主讲紫阳书院,故别称考亭、紫阳,卒谥文,世称朱文公。创立“闽学”,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著述极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朱子全书》等。
  《朱子全书》为朱熹的诗、奏章、书信、论文的汇编,包括《文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原由朱熹季子朱在编定。后人有所增补。文集对理气、知行关系等问题均有论及,是研究朱熹思想的主要资料之一。
  《读四书大全说》
  (清)王夫之(1619~1692)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王夫之,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下,世称船山先生。明亡,曾举兵阻击清军,后隐居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40余年。王夫之精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等,由后人汇刻成《船山遗书》,共350余卷。
  《读四书大全说》共2卷,是王夫之的读书札记。《四书大全》是明永乐年间胡广等人奉钦命编纂而成的。王夫之以读书札记的形式,按照“四书”原来的篇章次序,借用其中某些命题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对宋明理学作了批判性的总结,展现了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精神风采。
  《困学纪闻》
  (南宋)王应麟(1223~1296)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王应麟,南宋学者,浙江鄞县人。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著有《玉堂类稿》、《诗考》、《通鉴答问》、《困学纪闻》等20余种,还编有类书《玉海》。《困学纪闻》为作者的读书笔记,共20卷,2000余条,凡说经 8 卷,天道、地理、诸子2 卷,考古6 卷,评诗文3 卷,杂记1 卷。考订评论历代名物制度、经史百家,精辟恰当,时有创见。其考订史事、辑录前人诗文评语尤佳。清初阎若璩誉之为“说部书最便观者第一家。”
  《老子注》
  (三国魏)王弼(226~249)
   中华书局1980年《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撰。
  注释《老子》并阐发哲学理论的著作。作者王弼,字畏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与何晏等开玄学清谈之风。《老子注》共81章,分为《道经》37章与《德经》44章两篇。王弼注《老子》,采用魏晋玄学家通用的“辨名析理”方法,着重解说《老子》一书的义理,注意把握老子哲学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段中的旨意,较深刻地揭示了老子哲学的义涵。同时,也阐述了自己贵无论玄学理论,“以无为本”。《老子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玄学范畴,如本末、体用、有无、一多等,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古注中第一流的作品。
  《孟子字义疏证》
  (清)戴震(1723~1777)
  中华书局1961年点校单行本。
  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他博闻强记,精通经史、文字声韵、训诂考据、天文历算,开创乾嘉朴学中皖学派。《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最重要的著作。全书3卷,以考据训诂阐发《孟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如“理”、“天道”、“性”、“才”、“道”等,集中抨击了程朱理学和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同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以期达到“正人心”的目的。全书表现出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对晚清思想家、改革家影响较大。
  《潜夫论》
  (东汉)王符(约80~167)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潜夫论笺》本。
  又称《回中子》。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终生隐居,埋头著述,以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显名于世,故名《潜夫论》。
  全书10卷36篇,内容大部分为指陈时政的得与失;在经济政策上要求重本抑末,发展农桑;在哲学上,提出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认识论上,反对圣人“生知”说,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潜夫论》在哲学、天文、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各方面都有贡献。尤其是元气一元论思想为后世唯物主义哲学家所继承和发展。
  《申鉴》
  (东汉)荀悦(148~209)
  中华书局1958年《诸子集成》本。
  政论性著作。东汉荀悦撰。荀悦,字仲豫,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后汉书》本传称:“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矣。悦志在献替,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申鉴》意为申明历史经验以作借鉴。全书5卷,分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5篇。书中列述了作者对时事的看法,及应采取的措施;批判当时流行的一些迷信说法,提出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说;阐述法教并重思想,特别提出“性三品”的人性论加以论证。
  《申鉴》所探讨的问题对魏晋玄学有很大影响,其人性论直接为韩愈所吸收。该书是研究东汉末年社会思想的重要资料。
  《神灭论》
  (南朝齐梁间)范缜(约450~510)
  中华书局1964年《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魏晋南北朝部分)下册。范缜,南朝齐梁间哲学家,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人。博通群经,尤
   精三《礼》。著有《神灭论》,宣传无神论,反对佛教灵魂不灭论。范缜用“刃利之喻”来说明形神关系,提出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破除佛教因果轮回之说。《神灭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形神论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平。《神灭论》发表时,正当梁武帝定佛教为国教后未久,举国信奉佛教,故引起朝野震动。武帝发动僧俗64 人围攻辩难,又用官位诱惑,但范缜毫无惧色,表示绝不“卖论取官”,其坚持真理的精神难能可贵。
  《四存编》
  (清)颜元(1635~1704)
  中华书局1987 年《颜元集》。
  颜元,字易直,河北博野人,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李塨一起创立了清初独树一帜的“颜李学派”。著有《四存编》、《四书正误》、《习斋汇余》等。《四存编》11 卷,分《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四编。其中《存性编》、《存学编》体现了颜元的主要思想。《存性编》讨论人性善恶问题,反对宋儒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人性善恶来自外物的引诱和环境的感染;《存学编》讨论治学方法,强调“实学”、“实行”,批评宋儒静坐诵读和空谈性命之学等。颜元为明清之际学者中抨击理学、心学最猛烈者,梁启超称赞“其所树的旗帜曰‘爱’,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
  《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574~648)
  《十三经注疏》本。
  孔颖达,字冲远,翼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代经学家。幼从师刘焯,精通经学,明于《左传》、《尚书》、《易》、《毛诗》、《礼记》,兼善历算,其学融合南朝和北朝经学的见解,形成唐代的义疏派。
  《五经正义》180 卷,是孔颖达奉敕命编定的经学义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易》主王弼注,《书》主伪孔安国传,《毛诗》主毛公传、毛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