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脉就会不通畅,整个膝盖就会出问题。 

  十一,“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就是如果胃火太盛的话,人们就特别容易饿。有的人刚吃完饭就会饿,这是阳明燥火太盛所造成的。 

  十二,精神症状方面。同样一个胃病,在精神症状里可能表现为两方面,一个是实证,狂躁,即癫狂症;一个是虚证,即忧郁症。 

  “甚则郁,上高而歌”,为什么登高而歌?因为人的运化和输布没有制约,他就狂了,开始张扬起来,总觉得自己特了不起,没事就坐着瞎想,脑子里想的与之交流的人物,全是领袖阶层,这是典型的狂证。实际上是阳明燥火和身体的输布功能出现了不能制约的现象。接着他会“弃衣而走”,开始出现裸奔、到处乱跑这种现象,说明这个人已经没法掌控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没事老返回家去,老有不放心的事,总怕自己抽的烟没有掐灭,一遍一遍地跑回去看,一遍遍地检查,这可能代表他负责任,但是,其实是因为他肾精和脾胃精气不足造成了他内心的惴惴不安。比如说他听到点响动,就很害怕,“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假如有人听到拍桌子声就恐惧,这是胃病。可是同样的,声音也可以用来治病,比如小孩子因为脾虚特别嗜睡,古时人们可能会用敲拨浪鼓的方法来让小孩醒过来。因为鼓音是振奋士气的,就像古代战争,打仗之前一定要敲鼓,可以振奋士气。虚证方面,人还会“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说明他非常地不自信,非常地悲观。“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中医认为,小肠的一个功能是主吸收,有点像税务局,总是吸收精华。另一个是主改变,“化”就是把一个东西彻底地改变。 

  “化”是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着的人,即把一个人彻头彻尾地改变。小肠接受容纳脾胃腐熟的水谷,并将之充分腐熟和吸收。按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将食物中能够消化的部分都化成人体能够吸收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元素——精,这就是“化物出焉”。精就是水谷变化以后的精微产物,是组成人体脏腑组织的最基本物质。小肠化的是精,也就是“液”,是人体气血的精华。从文字上解,“肠”字在古文里,都有畅通的含义,所以大肠和小肠都是通道。小肠这个通道主要管什么?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收了很多东西,但是它自己不能用,它必须把它的精华拿出来,上缴“国库”,然后由“肾”来做国库的管理员和支出官员。第一,蝴蝶斑。小肠经走颧骨这个地方,所以“斜络于颧”。如果女人长蝴蝶斑,就说明她的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了,体内开始堆积垃圾。所以像蝴蝶斑这种现象,并不是说通过外部美容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小肠、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来真正地解除。 

  第二,“嗌痛颔肿”、“不可以顾”。小肠经沿着脖子两侧走(见图11),所以像嗓子痛,像脖子两侧、两个腮帮子肿也是小肠病。我们听过“脸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话,得小肠病的人脖子两侧、腮帮子会特别大。如果小肠经出现病变,转头也会出现问题,“顾”就是回头的意思,“不可以顾”就是回头比较费劲。 

  第三,“腹若垂囊”,肚子特别大,都鼓出来了。胖人往往把腰带别在小腹部位,因为肚子太大,提不到腰那里。其实,这说明他的吸收功能出问题了。 

  第四,耳聋。因为小肠经走耳部这个线路,所以耳朵的病症也和小肠病变有关。 

  第五,如果小肠的吸收功能特别差的话,人就会出现眼睛黄、脸颊肿胀的样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水谷被消化变成了血,血里边更加精微的东西,一旦被吸收就成了液。液不一定在脾胃处被消化吸收得非常干净和彻底,所以有一部分要经过大肠和小肠的进一步吸收和分泌,分别出清和浊的东西,清者为液,由小肠吸收,浊者就为糟粕,由大肠传导出去,即把精华的液渗透出来,就是“津”出来。大肠就像管理调度道路运输的官员一样,能够传导糟粕也能传导水液,所以称之为“传道之官”。 

  大肠传道,其功能在于一个“津”字,“津”是动词,指分泌功能。《灵枢经·经脉第十》说:“手阳明大肠经脉,……是主津所生病者。”所谓“津”,在《灵枢经·决气篇第三十》是这样定义的:“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也就是说,由于三焦经脉通畅,人体才得以进行新陈代谢,就像皮肤具有敛藏功能的同时,皮肤上的毛孔又具有疏泄的功能一样。而新陈代谢主要是通过水作为介质来运送营养和垃圾,也就是用水液来进行代谢。如果阳明经气不足,就会使得新陈代谢失调。按现在西医的话来说,属于内分泌失调。“汗出溱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只能渗出而不能回流的意思。 

  简而言之,津就是指液体只渗出而不能倒流的意思,就像人体的汗液只会流出体外而不会渗回体内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济泌别汁”。所以,大肠具有主管人体内分泌的功能。比如:汗、涎、泪、尿、体液(组织液)等。 

  大肠火盛,“津”的功能过强,人会便秘;“津”的功能不足,人就会溏泄,也就是拉稀。现在市面上主要是靠使用番泻叶这些腹泻的方法,来解决便秘,但久而久之人会很虚弱,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还是要从大肠“主津所生病”的功能上去解决这两个问题。 

  常见大肠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大肠经证经常会表现在哪里? 

  第一,下齿痛。大肠经也走牙齿,胃经的牙齿疼痛是上齿痛,大肠经病变,会造成下齿疼痛。如果是下牙痛,就要取大肠经的经穴,扎合谷穴、颊车穴这些地方就很管用。 

  第二,脖子粗。大肠经也走颈部,所以脖子粗、肿胀也和大肠经有关。 

  第三,两臂痛。大肠经经过食指(见图12),并沿着手臂一直上来。如果两臂上缘痛或者食指不灵活,也说明大肠经出了问题。 

  三焦经在中医里号称“孤府”,它是一个很奇特的脏腑。所谓“三”者,取象“三才”,就是人的腹腔,将所有脏腑包罗不遗也。三焦与心包络互为表里,三焦为脏腑的外卫,心包络为君主(心)的外卫,就像北京城墙和紫禁城墙的作用和关系一样。它们都属阳,均称之为“相火”。如果能够明白心包络的功能,那么,三焦的功能也就好理解了。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是开决、疏通,“渎”为水沟,三焦的社会职能为疏通水道,保障水利万物并且无害于万物。中国自古就重视水道的通利,大禹就因治水而为圣王,因此,用“决渎之官”来比喻三焦,无非是强调三焦于身体的重要意义。 

  我对三焦的理解是这样的,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间都有一个联系的系挂,而三焦就是这个系挂。人体系挂是哪些东西?像膜、筋,还有脂肪或其他连缀物,这些都相当于三焦。三焦一定要保持通畅,这样人体才能健康。如果不通畅,人就会生病。一旦三焦都生病了,那人就很危险了。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我们看任何一个病,都不能孤立地去看,因为经脉都是相通的,“如环无端”,所以如果病变出现在这些系挂上,就是三焦不通畅,是三焦出问题了,相当于水道出问题了。在华佗的《中藏经》里,曾经提到过三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腑脏,它是总领 五脏六腑的。为什么总领五脏六腑?因为它是连缀五脏六腑的筋膜,而且还管营卫之气、经络等。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和内外,让内外不通畅的地方全部都通畅,并且“营左养右”,营养左边养护右面,而且还会“导上宣下,”这说明三焦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黄帝内经》把三焦归为少阳,所谓的少阳就是小火,“焦”字下面的四点水,实际上是火的意思,而上面的“隹”是指小鸟,既然烤小鸟一定要用小火,所以人体内部不可以火太大,火太大会折损寿命,叫做“壮火之气衰”。而“少火之气壮”,少火就能够使气一点点地生起来,这是三焦的一个作用。即人体内部一定要保持一个相对恒温的状态,温度不要太高。 

  三焦“主枢纽”,枢纽就是连接点,如果枢纽出问题了,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所以中医一再强调,要保持三焦的通畅。 

  常见三焦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第一,耳鸣。三焦经是走耳朵的,如果耳朵出现了“浑浑”的现象,都和三焦有关。“浑浑,耳聋声也”,所谓的“耳聋”指的是耳鸣,耳鸣又分实证和虚证。如果是很细微的蝉鸣就是虚证,如果像火车的“轰隆轰隆”就是实证。 

  耳朵里边有很多的经脉,像肾经、三焦经、小肠经等,所以耳部的病变不容忽视。人会耳鸣,一种是肾精亏虚,身体透支太多;一种是三焦不通;一种是营养气血上不来。一般人老了以后,出现耳鸣是很正常的,因为人老了之后,元气、肾精亏失得很厉害。如果中年人出现这种现象,就要有所注意了,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对自己的身体有进一步的认知,要注意养护身体,不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第二,肿胀喉痹。咽喉要肿胀、痹住的话,都是三焦经的病变。 

  第三,汗出不止。如果三焦少阳转输的时候出了问题,人就会出现“汗出不止”这些现象,因为体内不通畅。 

  第四,目锐眦痛。三焦经也走外眼角,所以外眼角的疼痛,也和三焦经有关。 

  第五,无名指麻木。三焦经也走无名指这条线,如果三焦经不通畅,无名指会出现麻木或者不灵活的现象。“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指水聚之处,其“官”行太阳之职,主“气化”。三焦主水道,相当于主管江河的官员,膀胱为水府,是储藏水液的地方,是主管湖泊的官员。两者都需要先天真阳的气化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有人认为江河外溢,储存起来的一部分东西,就是湖泊。 

  膀胱和三焦不一样,它不管水道是否通畅,它只把精华全部收藏。在《黄帝内经》中,膀胱的阴阳特性是为“太阳”,“太阳”的固摄力是最强的,它主寒,寒的凝聚力量是最强的,所以膀胱能够把人体精华的液全部藏住,藏住以后,再通过太阳气化的作用,把液输布出去,即“气化则能出矣”。而“气化则能出矣”的“出”,一般指两方面:一为“生出”,一为“下出”。比如:能够从毛窍生出的是汗,口中分泌的是涎,肺所分泌的涕……而能够从下而出的“重浊之汁”就是尿,尿存于尿脬(suī pāo)内,尿脬内存的尿是人体多余的、承载人体垃圾的液体。假如人遗尿、“癃闭”(撒不出尿来)都与膀胱的气化有关。 

  所谓“津液藏焉”,是指膀胱所属的足太阳经脉的功能可以使“津、液”的物质和功能存于身体内(而不是存于膀胱这个器官内)并发挥其正常作用。而且,足少阴肾经主里,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真阳不足,膀胱经“存津储液”的功能就会虚弱,就不能发挥“津液”的作用,所以,肾虚的患者皮肤和口腔干燥,但稍微活动就爱出虚汗。如果足太阳膀胱经所存的“津液”功能可以得到真阳的气化作用,就可以正常地将小肠所吸收的营养液供应给所需的脏腑和组织,即能向外滋润皮毛却不会出虚汗。口腔、鼻腔、皮肤干燥其实都是真阳元气不足造成的。 

  “津”是动词,是在经脉通畅的前提下,体液从里向外渗出的意思。“津”是一个人体生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液”也是动词,是指由脾胃运化所获得的水谷精微经过汇聚而被收藏,再经过凝聚和生发功能的共同作用,而后根据人体的需要对脏腑进行补充和温煦,并使人体的卫外功能更加牢固。也就是说,液是一个不可更改顺序的生理过程。对于现代所谓的“血液黏稠、血脂高、血糖尿糖高、口渴、便秘”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虚火过旺而导致“津”的功能过度以及“液”的功能不足,使脏腑组织的液体过分排出,导致血液浓度过高,于是就出现了“血液黏稠、血脂高、血糖尿糖高、血压高、口渴、尿多、食多、便秘”等症状,由于人体需要水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于是就会出现口渴的症状,从而使人通过大量饮水来补充人体组织所缺少的液体。 

  常见膀胱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膀胱经证都有哪些表现? 

  第一,“冲头痛”。因为膀胱经是从睛明穴往上走(见图13)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