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耍家的天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成都:耍家的天堂-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game…intro/SiChuanmj。html


第一章 玄龙门阵李伯清:市俗成都的草根快乐(图)

  成都人把李伯清称为“李老师”。在李老师的散打段子里,有这样的描述:李老师内急,找个厕所急匆匆往里冲。厕所门前立有一牌“入厕每次两毛”。守厕人照例拦下入厕者收费,仔细一看,认出来了,大手一挥:“哟,是李老师得嘛,不收费,随便屙,随便屙!”  的确是这样。守自行车的、开出租的、蹬三轮的、卖菜的、送报纸的,公务员、公仆、白领、老板、文人,都喜欢听李伯清。反反复复听,穷人听得一盘盗版磁带都发杂音了,才恋恋不舍地改听盗版光盘版李伯清;有钱人从锦江剧场追到锦城艺术宫,从成都追到重庆,要的就是“现场感”。对成都人而言,李伯清和串串香、冷啖杯、盖碗茶、小麻将一样,有瘾。高雅人士也听李伯清,听完了就骂他低俗,骂完了还想听。引车贩浆者把李伯清引为知己。  李伯清穷苦半生,到了四五十岁,才大器晚成。他的散打评书,来自于他生活的积累。所以能引起底层群众的共鸣。而成都是一个市民化的城市,与李伯清一拍即合。李伯清很聪明,他把成都人骨子里的小聪明、绷面子描摩得穷形尽象。他还创造了一个词:假打(类似于虚伪、虚荣)。足球媒体如获至宝,援引过去指称打假球。  李伯清吃够了边缘人的苦,在要钱有钱,要名有名的时候,却苦苦追求体制内承认,为了一个“国家干部”的名份,去了重庆。当此之时,有人深情写道:“你丑是丑了点,人又老,头发掉了一半,牙齿也开始漏风,可是你那双小小的三角眼,和那撮脏兮兮的胡子,直勾我的魂儿!李老师,请不要害怕,虽然我是男的,但我没有“断袖之癖”,我对你有好感,是好感你的评书。只要你的牙齿还没掉完,还关得住风,我就不会移情别恋!你这一走,成都人都开始患“相思症”。  但成渝两种文化,成都人听李伯清相当于自我解嘲,而重庆人听李伯清就相当于看成都人的笑话,看一天两天有优越感,看得多了就腻了。所以成都生成都长的李伯清又回到成都,替成都人挠痒,越挠越痒,越痒越挠。  李伯清操的是成都方言,而成都话与普通话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他不大可能成为赵本山。但这丝毫不妨碍他被成都人作为生活必须品,就像周星驰之于香港。他的散打评书在西南几省区畅销,海内外多家媒体对他进行过专访。  李老师喜欢拿身边的事开涮,并且观察相当仔细。他说,成都人历来爱操洋盘,并且喜欢“昆起”(方言,类似“绷面子”)。以前手机很少,有手机的人显然非同一般,所以爱在大街上大声打电话:“喂,黄总吗,我是水总。你要的那批钢材发过来了……恩……啊……好。”生怕人家听不见。现在人手一个手机,菜市场门口蹬三轮的都换了几种机型了。所以,现在没有谁再大声打手机了。与之相反,现在流行压低声音“昆起”,一副无所谓的口气,声音很低,像是怕人听见,其实是想人听见:“老黄啊,我老水,我有三座楼要卖!”(我是转述,离李老师的现场表演差得太远了。你想啊,有醒木,折扇,李老师标志性的光头、高颧骨、狡黠的笑,地道的方言……)  李老师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和丰富的语言,让市俗生活平添了不少滋味。如果少了他,就像做菜没有了郫县豆瓣。在外地人的眼里,川菜就是加了郫县豆瓣的菜。不知道过些年,人们会不会认为,成都话就是李伯清散打。  周星驰一再强调:“其实,我是个演员。”李伯清会不会在心里一再强调:“现在,我其实是国家干部了。”这一强调,会不会阻碍他更多更好地制造草根快乐?    贴士:  听李伯清散打的地方:部份出租车上,外地游客最好请司机讲解。  当然你也可以在宾馆点播,最好有成都方言基础,这样听起来才过瘾。


第一章 玄龙门阵102分钟:最后的蒸汽小火车

  九月的一天,下午四点半,彭州市天彭镇小火车站,去白水河的小火车启动了。三节车厢几百个座位总共只坐了20多个人,与普通铁路的拥挤形成强烈反差。以前,许多农户乘坐这趟车:早上,他们把一头牛,或者几头猪、几袋粮食、几笼鸡运进城;下午,他们又把衣物、食盐、化肥、农药运回家。因此,中央电视台称它为“农民赶场列车”。而现在,公路四通八达,人们更愿意选择招手即停的汽车,小火车渐渐门前冷落,艰难度日。列车员王莉回忆当年壮观场面时,掩饰不住自豪之情。她说,当时乘客真多,不要说座位,就是站的地方都挤不下了。  小火车在蒸汽机车的牵引下,喘着粗气迈着苍老的脚步前进。车速比较慢,加上每隔四五公里就有一个站,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途的田园秋色。小火车在秋林中穿过,不时有枯凋的黄叶从窗口飘进来。透过路基两旁的行道树,面朝前进的方向,左边不远处是白水河,右边是不知名的山。把铁路与河水、山脉隔开的,是一块块,农田里是金黄的稻谷。  稻子开始收割,稻草一捆捆站立田间,没有收割的稻田金灿灿的,看上去有点油画的味道。如果你没有近距离接触稻子的机会,你想像不出,饱满的稻穗和枯黄的叶子散发出来的气息会是如此淡雅清香。慢悠悠的火车为你提供了从视觉到味觉亲近稻谷的可能。这里的稻田不是阡陌纵横的方块状,而是因地制宜呈不规则的异形,你的视野所及就不会因单调而枯燥。除此之外,是蔬菜地和树林。枣子熟了,树上的枝桠不堪负重而低垂,顽童爬上树去摘,还有人举起竹竿打得树叶和果子纷纷下落。  常常有一些动物毫无预兆地闯进入乘客的视野。几只白羽红嘴的鹅,整整齐齐地伏在田埂上,偶尔抬头做做颈部曲伸运动,声音洪亮地叫几声。羊群边走边吃,路边的青草是最好的美味。只有牛孤零零的,自得其乐地挥着拂尘似的的尾巴驱赶蚊蝇。这些动物都已经习惯了轰隆隆驶过的列车,火车庞大的身躯和粗重的声音在它们的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  再把目光推远一点,就是苍茫迷蒙的白水河。秋雨过后的黄昏,白水河边的芦苇丛中升起白雾,有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感觉。当然,乘客如果喜欢那些饱经砥砺的石头,可以在某个站下车,从一条小道走下河滩。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之间,是细细密密的河沙。光着脚,不管是踩在沙子上还是石头上,脚底都会有一丝凉沁沁的感觉。还可以抓一把沙子,看它从指缝间自由地滑落;再不然就拣一块石子打水漂,看它在水面上连续跳跃最后跌入江底。  六点十二分,火车到达白水河镇。这是很小的一个站,只有几间屋子,其中有宿舍,轮值的列车员们就住在这里。次日早晨,她们又随火车回到天彭镇。  小站旁边跨白水河有一道铁索桥。走在铺满木板的铁索桥上,河风阵阵,非常舒服。河对岸几户人家新建了几间房屋,开办农家乐。主人说,天气炎热的时候,他这里常常爆满,多的时候有几十个人,有的人一住就是一个月。这里气温不高,空气清新,依山傍水,吃的是农家菜,很适合修养。在这里,吃住一天15元,吃住一个月才360元。  第二天一早,小火车返回。与前一天黄昏不同,此时一切都刚刚苏醒,树叶上、草叶尖上都挂满了露珠,一副楚楚动人的样子。早晨的空气更加沁人心脾,深呼吸,洗洗肺。  列车员说,有不少外地人、外国人几次三番专程来坐小火车,如果有人投资开发特色旅游,小火车一定有前途。怀旧的人们真的该去看看,或许不久的将来,中国最后一列对外运营的蒸汽小火车就会因不堪亏损而消失。    链接:  小火车,即窄轨火车,轨距762毫米(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颁布在全国各地的林区、矿区,多毁弃。)四川彭白铁路(在彭州市境内,从天彭镇至白水河。)全程38公里,耗时102分钟,车费5元,经停9个站。彭州铁路局皮局长介绍,这条铁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正式运营,当时是用拖拉机作为机车。主要运煤,文革开始运矿石,70年代末至今运石灰石。从开始至1993年都比较红火,每年运量七八十万吨。职工总共700多人,在岗200多人,而现在每年运量30多万吨,严重亏损。因为它介于普通火车和游乐园的过山车之间,并且有历史价值,所以从1995年开始考虑酝酿开发旅游列车,但是至今无果。    贴士:  乘车线路:成都五块石车站每天都有班车滚动发往彭州,票价为8。5元/人。


第一章 玄龙门阵在高校附近,打望青春

  在高校附近,有青春的容颜,鲜活的面孔。更重要的是,高校附近娱乐场所丰富,而且价格相对低廉。在成都,有三所大学值得探访:川大、川师大、西南交大。  川大在九眼桥旁边,紧挨望江公园,但这些都没有吸引力。培根路两旁老瓦房还没有拆迁的时候,这里是在校学生、落魄文人、流浪歌手的天堂。那里有价廉物美的小吃,有精品小店/书店,更重要的是,有一家挨一家的茶馆、酒吧,价格超低。在“喝吧”、“1812”,啤酒5块钱一瓶,还可以站到桌子上唱歌。一个毕业多年而没有离校的艺术专业学生,200块钱一个月租住着一个四合院老屋二楼的不到10平米房子。每天中午起床,出去吃碗面,回来码字(他以此为生)。下午四五点钟,约上几个朋友,在楼下院子里喝2元一杯的茶。晚上随便找家馆子,吃炒饭。然后开赴酒吧,喝酒,有时还要去牛王庙吃鬼饮食(蹄花汤、牛肉面,因其夜深,故名)。回到住处,如果还有余力,他会看一部非主流的电影。出现财政赤字后,他就会很长一段时间“收刀捡挂”,熬上一月半月,然后再如往日。  成都媒体的记者编辑也喜欢在培根路出没。看到校园情侣在阳光灿烂的先后携手从梧桐树下走过,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些在茶馆里写论文、看书的美女,最易引人注目,他们制造邂逅、恋情和分手……  现在,培根路拆迁了。取而代之的是九眼桥西南侧的滨江东路,也是旧房子,也是酒吧、茶馆,也一样的便宜。再加上面对锦江,大有超过培根路的势头。还有一个地方是邻近科华北路的川大花园。滨江东路延续了培根路的老,川大花园承接了培根路的新。  川师大在狮子山上。说是山,其实只有一点小小的坡度,山上有铁路穿过。铁路两边是高大茂密的杨槐树。每年春暖花开,槐香四溢。树林里摆了八仙桌和竹椅,也是两块钱一杯的茶。可以斜躺在竹椅上看细碎的光影游移。除了大学生,前大学生之外,有不少成都人拖家带口来此野炊,把这里当作不收费的公园。  一年以前,槐树林边还有王家花园、李家花园等花圃,各种花卉如期开放。人们来踏青、放风筝、喝茶、野炊。买两块钱的麻糖,入口即化,绵软香甜。(他们一般手持铁板、钉锤,敲出丁丁当丁丁当的标志性声音。因其多在城郊出现,小孩们编了童谣戏弄麻糖匠:丁丁当,丁丁当,老汉赶场儿下乡。  现在因统一规划,杨槐还在,花圃没了。人们少了许多去处。作为补偿,川师新建了四层楼的“校园广场”,把以前分散的吃喝玩乐场所集中起来了。冷啖杯、中餐、火锅、烧烤、小吃、冷饮、网吧、酒吧、茶坊一应俱全,而且全都人满为患。店名大众化地好听:翡冷翠、水木年华、一木林、在水一方、九龙鼎、头发乱了。川师是成都公认的美女最多的高校,所以在校园广场,你会见到如云的美女。用成都话说,狠狠地洗了一次眼睛(意谓养眼)。在顶楼的海腾餐厅,有流水深潺潺,竹木葱茏,还有特色菜品,是在校富家子弟和离校普通工作者的最爱。  西南交大在成都西北角,因其外省学生多于本省学生,不像川大和川师那样葆有地方特色。学苑风情港在交大的西北角,府河边,有宽阔的露天广场,偶尔还放放露天电影。那里最有特色的是乐山烧烤、老妈蹄花、藤椒钵钵鸡,还有酒吧、迪吧和茶馆。在夏夜里,来几瓶冰镇啤酒,烤几碟荤素菜品,一边欣赏老掉牙的电影《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出水芙蓉》等,别有一翻风味。来学苑风情港消费的西南交大学生,似乎比周围的居民要少。


第一章 玄龙门阵川西民俗:复古与出新(图)

  老成都民俗公园位于成都人民南路立交桥下,外地游客如乘飞机到成都,人南立交桥是进城的必经之地。只是可能一晃而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