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寻找手机厂商的加盟了。
  后来发现手机厂商众多,各大厂商营销方式、销售渠道、目标客户都不大一致,单凭几个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分析和联系一个个手机厂商或者代理商是行不通的。期间受到的打击和挫折不小,挫折之后的结论是:必须把这项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广告公司或者展会策划公司!
  正当我忙于寻找合适的广告公司作为手机文化节全面合作伙伴之际,“噩耗”却传来了,“非典”席卷全国,校园自然不能例外。学校先是禁止机动车出入,然后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再禁止本校人员随便进出校园,最后决定停止所有大型学生活动……一个比一个严厉的预防“非典”措施下达!
  校园手机文化节就这样胎死腹中。
  在学生工作经历中,研究生会是我个人服务时间最长的一个组织。我是大一下学期加入研究生会的,谁料在里边一呆就是五个学期,先后在科技部、公关部和策划部做事,总共历经三任研究生会主席,无愧于“三朝元老”的称号了。作为研究生会里面的本科生,我有机会认识到一批很优秀的人物。他们一般都在本科生阶段就有丰富和耀眼的经历,有些还有实际工作经验。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与本科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之,在他们身上,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了。毋庸置疑,研究生的学生组织要比本科生的学生组织要高一个层次,运作更为规范,经费也更为充足。站得更高,当然可以看得更远了。舞台足够宽广,我可以尽情挥舞。
  社团联合会也留下了我奋斗的身影。作为众多社团上级管理机构的外联部长,我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外联”了,专业地说,是“沟通”。我一直都认为,“沟通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沟通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不需赘述,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和商业伙伴的沟通,和兄弟组织的沟通,和下属社团的沟通,和兄弟院校社团联合会的沟通……都是和人的沟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和每一个人交流,都好像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透过每扇窗,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学习
  因为学生工作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整个大学都过得很忙碌。我没有体验过传说中的大学的“迷茫”。正是因为这几段学生工作经历,让我对大学有了自己的体会。
  第一,大学阶段是个人独立人格成型的阶段。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感觉是大学的自由气氛。当时班主任是大二的学姐,辅导员是大四的师兄。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让我们尽快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提供帮助与咨询,我们之间绝非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因此有同学夸张地说:大学四年,只要你不违反法律与校规,几乎没有人可以约束你的行动,只有自己能约束自己。获得自由意味着要学会自立。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都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空闲时间怎么过,学习时间怎么安排,这得自己把握;平时碰到的大小问题,主要靠自己解决;大学四年应该怎么过,得靠自己来筹划与设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日常小事,我学会了思考,懂得了自立,因此属于个人性格里边本质的东西将在大学的时候基本形成。做事风格、处事方式、思维习惯等等莫不如此。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来到一切大小事情基本上由自己决定的大学,经过几年的成长,应该基本定型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取向,应该具备。
  第二,学习能力应该是大学里要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大学以后,很少会有人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学习,也不会有人强迫你去上课和做笔记,唯一的压力是,如果你不去考试或者考试不及格,你必须去重修,交重修费,如果仍然没能及格,你可能就失去了获得学位的资格。一切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靠自觉,而更多的时间是靠自学。
  谈到学习,其实我真正花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花了很多时间旅行,花了很多时间在学生工作上,也花了很多时间在电脑前,因此,“学在华中大”的美誉基本上和我没关系;整个大学四年我基本上都没把专业学习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偶尔会为了学生工作或者外出旅行逃课,极少主动上自习,大二以后就基本没有上过图书馆了;虽然学习的专业是法学,但是案头上却堆满商业书籍和期刊,广告、财经、地产、管理和旅行等方面的都有,唯独法学专业方面的课外书籍则基本没有买过。不过我的学习成绩却还算可以,至少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好。英语也顺利地通过了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考试也没花什么代价就通过了。大三的时候,还拿到了法学院三等奖学金、校团委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和研究生院“服务之星”奖学金。
  在此,我并不是背离了高中时代就树立的“学生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的初衷,而是我觉得大学时代应该强调的是广义上的学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学生社团的工作经历则让我们更早地学会了做人与处世;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对于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与即时性,已经不是报刊、广播、电视或者课堂能够企及的了;“行万里路”的意义是不次于“读万卷书”的,感受各地风土人情,看不同的景,接触不同的人,都是学习与收获。

 
大学时代(4)
 

  旅行
  大学的第一次远行,是大一实习结束后的8月下旬。不为别的,在家里闷了18年,在武汉闷了1年,累计在1561/ 1562次列车上闷了60多个小时,就想到祖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走走转转,感受一下那边的商品经济的氛围。本来目的地只有广州和深圳的,后来连顺德、中山和珠海也溜达了一圈。
  在珠三角的见闻令我震撼。首站广州的商品专业市场就让我大开眼界,天河路电脑一条街、海印电器城、北京路小商品批发街、三元里小商品批发市场、华林玉器专业街、中国邮票钱币交易中心、流花服装批发市场、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一德路商品集散中心……都留下了我的身影,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武汉与广州的巨大经济差距;中山市古镇的灯饰产品、小榄镇的五金制品、东莞厚街的家具、虎门镇的服装,顺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和北滘、桂洲、容奇等镇的小家电等让我看到了产业集群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假期归来,我下定决心,下一个暑假,我要考察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引擎——长江三角洲。
  对于旅行,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特点,它们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中的重要收获。
  ①用商人的眼光审视所到之处
  我觉得,闲适的游山逛水应该是事业有成以后的事情,在学生阶段,旅行的意义在于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的阅历。我的旅行视角和其他人也不大一样,我是“嗅着财富的味道去旅行”。
  每到一个城市,我最喜欢做的有两件事情:登上整个城市的制高点鸟瞰城市;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示厅。参观城市规划,是为了了解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该城市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状况。登高远眺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喜好。我的目的很简单,站得更高,才能够看得更远,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站在中国最高的金茂大厦88层上俯瞰上海,俯视黄浦江畔的百年外滩,有一种大浪淘沙,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觉。
  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我还有两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买一张当地的地图,逛一逛当地有名的商业街和各类市场。因此,每次旅行之前,我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目标地的城市信息和经济资料,下车后按图索骥,直奔重要的贸易区、商品集散地或是高新科技园区。在繁华都市中行走时,也不忘观察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脑袋里随时揣着两个问号:当地的人靠什么赚钱?假如自己有100万,能够在当地做什么生意?
  在旅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人和事,经常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游长江三峡时,我参观了一些移民搬迁的新城市,如秭归、巫山,脑子里面就开始琢磨“这里除了发展旅游业,还能够经营些什么”?在浙江义乌,我参观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看到这个弹丸之地云集着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客商和几千家经营外贸的公司,城市中弥漫着浓浓的英语气息,就想,如果在这里投资一家做英语培训的公司,一定能赚钱;在深圳,我看到大量的打工者涌进城市,办一个“求职小屋”,一定会很受欢迎;在广州,我还掏钱参加了一个商业地产方面的高峰论坛,聆听了龙永图及国内商业地产领域的巨头的演讲,了解了当前地产业的最新趋势;在太原,我有意识地找当地人了解投资煤矿的政策和手续,发现这是一个外地人不太容易进入的行业;在宁波,导游小妹妹说,连她外婆都在嚷着要炒房,那更加刺激了我从商的欲望。至于上海,我觉得只呆一天两天不足以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于是事先联系了一家公司,在那里打了一个月的工,周末双休的时候,就近去游历了苏州、周庄等地方。
  ②我为什么能够纵横中国
  其实大学入学之初,我是压根儿也没能够想到有机会游历全国的。
  任何一次旅行的条件,无非就是时间、精力、费用等要素。当然首先要有想法,有兴趣,心动以后才可能有行动。想都不敢想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实现梦想的那一天的。
  首先,时间相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充裕的,每年寒假、暑假、“五一”和国庆,累计下来假期不短,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放弃一些东西,而选择出去走走转转。任何选择都是有得必有失的。在我看来,行万里路的意义,决不亚于读万卷书。而学生时代的假期,是进入社会以后绝对不可能奢望的。所以我选择了尽量利用假期,走遍祖国的繁华都市、乡村田野。
  其次是精力,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为了尽可能走更多的地方,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即将到达的地方,我基本上每次出行都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效率、快节奏地游历很多地方,这对体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习惯了校园和家庭安逸生活的人,是很难适应的。
  第三是费用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来自普通家庭,不大可能以旅行的名义向家里寻求费用上的支持。我也不例外,我就从来没有以旅行的名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筹集经费。对学生来说,奖学金应该是其中一条捷径。大学几年里,我也确实拿了一些奖学金,不过这只是杯水车薪;大部分的旅行经费,来源于为学校学生活动获取商业赞助而获得的相应的报酬。这个过程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但是只要运作得好的话,也是可以有丰厚收入的。当然,我也碰到过假期即将来临,出行计划业已做好,但是囊中空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借钱旅行。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了。因为时间是不等人的,要想等到有钱又有时间的机会不容易。所以我决定用有限的钱走更多的地方。
  在我看来旅行既是一种投资,就得有成本控制。因此,在每次出游前,我要花费一番功夫来做线路设计,要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金钱,尽可能地走访更多的地方,积累更多的阅历。
  为了尽可能地节俭游历费用,每次旅行我都会选择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选定一块区域,然后一次走完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目标,而且尽量不走回头路。在参加了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以后,我甚至把项目管理的方法用来规划行程——行前做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然后做出旅行时间和费用预算,以及旅行过程中的计划实施、时间控制、费用控制等。刚开始的时候,计划难免会有所疏漏,但随着经验的丰富,旅行的效率越来越高。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想深入地了解当地情况,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当地找人做自己的向导。于是,每去一个地方,我总会事先联系在那边读书的同学、朋友或者亲戚,即使以前并不熟悉的同学,在异乡相见也常常会显得格外亲切,这样不但能更顺利地了解当地的情况,节省了费用,还让自己的“人脉”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延伸。
  第四是充分利用校友关系。对我的旅行事业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便利就是,我有遍布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的高中校友,他们聚集于国内各大城市,其中我熟识的很多。他们的接待和导游,一方面为我省下了一笔不菲的住宿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我更深入地了解目的地。这多亏了高中时代开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