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7-走进喜玛拉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527-走进喜玛拉雅-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早上五点,星群还在天上闪耀,我们出发,车开到一个小山村下,然后打着手灯沿着一条石头小路在丛林中爬山。人人都背着沉重的背包,而为了抢在日出之前到达山顶,大家几乎奔走得就要虚脱,好在赶到山顶的时候,精彩的一幕幕,都还没有来得及开场:    
    安纳普尔纳雪山群就屹立在面前,如梦初醒,每座山峰都被白雪覆盖,挺拔俏丽的鱼尾峰在凌晨的天色中散发着银色的光芒。随着太阳缓慢升起,阳光将雪山一座一座点燃,金色从尖顶慢慢向雪白的山体蔓延,最后直到完全占领。    
    随后,附近山坡上的绿草和大树也亮了,在我们脚低下的山谷里,若妖若明的白雾在山谷中升起,并不停变幻着毛色。村庄和稻田开始清晰起来,在喜马拉雅南麓的一天,就这样精彩开场。


《走进喜玛拉雅》第七、八章你好,Namaste!

    Zarak的家乡是一个只有58户人家的小山村,仿佛被对面的安纳普尔纳雪山群和鱼尾峰环抱着,触手可及。我们来到这个小村落的时候,引起了村民们,特别是孩子们的“轰动”。Zarak介绍说,因为尼泊尔盛大的节日德赛因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就要到了,所以孩子们从学校里放假了,他们有说有笑地围着我们,抢着让我们为他们拍照。    
    在Zarak家里喝了奶茶,他家人为我们准备午餐。Zarak带着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一了圈儿,“Namaste!” 所有的村民们都热情洋溢在脸上,高兴地向我们打着招呼,不经意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也用上了这句尼泊尔语,还不忘加上“你好”来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在村中一块空地上,有村民拉回了一头水牛,这是全村村民捐资买下来祭祀用的,Zarak告诉我们。生活在绿色山坡和田园里的人们,虽然看起来依然贫穷而苦难,但他们显得非常快乐,特别是那些衣着还很破旧的孩子,如山村里一朵朵静静绽放的花朵,眼睛里既含有些许羞涩,也充满着对外来陌生者的好奇;既透露出朴实无华的纯净、善良,也闪现着一丝对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一枝铅笔,一枚小小的糖果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兴奋,让他们围着你欢呼不止,让他们在你临走时,拉着你的衣角不肯放手,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快乐活泼的孩子,依依不舍的孩子,因为你们,我们的到来是不是有福了?    
    吃过典型的尼泊尔家常饭,我们向这些孩子告别,向小村告别,向对面的安纳普尔纳雪山和鱼尾峰告别。


《走进喜玛拉雅》第七、八章David Fall (魔鬼瀑布) 

    David Fall,戴维斯瀑布,又被称作是魔鬼瀑布,距离博卡拉大约4公里。从佩瓦湖湖滨区向市郊方向走不久,便能看到。    
    这条瀑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下方是一个地下溶洞,陡然消失不见后,又从数公里外的地底下钻出来,形成一条地上河流。溶洞内常年冒着团团热气,用手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热度,水汽会在空中变换出七彩颜色。    
    戴维斯瀑布是1961年被发现的,原来是山上溶雪侵蚀岩壁后流成的一条小溪,可能因土质湿软的原因而让溪水一点一滴的挖成了大洞,溪水便从这里陡降数十公尺,形成瀑布,并从此流入地下成为伏流,名字由来则是因为一对瑞士来的戴维斯夫妻在这里沐浴,被突如其来的溪水冲走,生死不明,世人因此发现了这个瀑布,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世界上真的有一条可以允许生命存在的地下河,从而掩藏着许多不为人知,或难以为人所知的秘密。有意打听了一下,很可惜,这条瀑布下面是什么样子,它所隐藏的密码,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破译。不小心跌入瀑布的人,都如戴维斯夫妇一样,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从此杳无音迅。


《走进喜玛拉雅》第七、八章帕坦如梦初醒的早晨

    从博卡拉返回到加德满都之后,因为计划着返回西藏,于是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帕坦(Patan)和巴德刚(Bhaktapur)这两个古城。1768年,加德满都以西廓尔喀(Gorkha)地区的国王出兵统一了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刚等三个古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尼泊尔沙河王朝,并定都加德满都。而在过去,这三个古国都有自己的皇室广场,遗址到现在也都保持得比较完好,成为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帕坦尼语的意思是“商业城”,是三个古城里历史最为悠久的,建于公元298年,位于巴格马提河畔,是加德满都河谷古代商业中心,它也被视为最古老的佛教城之一,还是木雕和金属雕刻手工艺中心。在马拉王朝时代,这里大部分民众就以建庙为生,加德满都几乎所有的庙宇都是出自帕坦工匠之手。建设自己的领地当然不能马虎了,所以,这里无论是金属的,石材的,木料的雕塑都十分的精美,所以帕坦也素有“精致的艺术之城”的美称。其中以建于1660的塔莱珠女神庙(Taleju Temple)最有特色,是一座八角形的三层塔,柔和细腻。    
    与另外两个古城一样,在帕坦,砖红色是这的主色调,质朴的红砖和深粟色的精制木雕加上密集的寺庙和砖石佛塔,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徜徉在里,除了让人惊叹以外,更多的是对这里古典艺术的折服,每一处建筑都如老人脸上殷实的皱纹,曾经的风华依然可辨。    
    尼泊尔的三个古城没有设立专门围墙,而是与周围街区和居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早上,阳光刚刚升起,游客和当地的居民就已经开始把这里吵得沸沸扬扬。帕坦就如梦初醒,在太阳底下缓缓打开那似乎已经沉睡了久远时间的眼皮。    
    钟声中,鸽子在头顶上空盘旋不止,砖红的墙壁被阳光耀得透亮,而木雕上长长的飞檐又在地面上留下了令人无限遐想的阴影。房屋建筑、木质雕刻的图案、花纹,还有神殿和庙堂,帕坦的任何一个地方,哪怕是边边角角,都仿佛充满着美。而各种各样的游客和当地人穿插活动在其中,又给历史久远的古城充满了新鲜的生活气息,就算是身边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军人,可依然只能让我们感叹这里的舒缓和惬意:那些尼泊尔小孩子会光着脚板,毫不拘束地在泥地上玩儿他们的游戏,妇女们怀抱着水罐前去打水,或给小孩子沐浴,而一些美得让人惊艳的娇羞少女也开始在人群里闪现。     
    在尼泊尔,时常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一个时光隧道里不断轮回,不用刻意,不用费力,随便从一处陌生的建筑、风景,或是一个人开始,都能为自己负载得已经很沉重的灵魂找到一个出口,找到愈合伤感和疼痛的一线光亮。    
    这也许就是喜马拉雅山下宗教和梦想之国尼泊尔的独特魅力吧!帕坦在阳光中醒来,而我们在阳光中沉醉,在迂回、曲折的走廊内穿行、留恋不止,几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走进喜玛拉雅》第七、八章羊的忧伤

    在帕坦的时间,刚好是尼泊尔的“奔羊节”,有好心的尼泊尔人主动提醒我们,附近的一个寺庙里面正在举行祭祀活动,建议我们去看一看。穿过宁静的街道,几只羊突然从身边快速地奔跑过去。进入寺庙,红红的火焰还在地上燃烧,成群结队的教徒争先恐后地涌向神殿。    
    这一天,在他们的额头上,男女老少双眼之间都会有一颗色彩鲜艳的点,像是第三只眼一般,这就是尼泊尔人所谓的“迪嘎”(Tika)。就是将红色的朱砂粉和水混成黏稠状后,以手指涂在神像的头上,再涂抹于本身额头上,象征神明与自己同在。若是遇到婚礼、成年礼、房屋落成等盛大的庆祝活动或祭典时,除了“迪嘎”以外,“血祭”更是慎重的祭典。祭品通常是公的鸡、羊或牛,在神明面前当场宰杀之后,提着祭品顺时钟方向绕神庙三圈,再进行“迪嘎”的步骤,然后将小黄花与米粒撒在神像上,以加强神与人的沟通。    
    这一天由于是“奔羊节”,寺内有专门的僧人负责为大众涂抹“迪嘎”,整个寺院都在欢腾,所有的仪式都在隆重进行着,这些信徒们如此虔诚,在贫穷抑或是富贵之中,仿佛糅合了物质世界边缘的伤痛与微笑、幻象与觉悟。    
    我坐在寺外的空地上,一只忧伤的羊,正悄然偷吃着神像上“血祭”过后留下来的红色的米粒与花瓣。它应该刚刚进行过某场仪式中的奔走后又被放置在了那里,像青海和西藏那些在神山前转山的羊一样,也许它是真的饿了、累了,想起离开北京时写的那句诗:“看见每一只转山的羊,都要给它粒粒饱满的麦子!”在神祇的面前,我不忍心看它的眼睛。    
    这一只羊,分外可怜。


《走进喜玛拉雅》第七、八章从孩子身上看到精神的光亮

    尼泊尔是名符其实的高山王国,身处喜马拉雅高山腹地,以农业为主,加之受国内战乱影响,经济不发达,国民生活贫困。    
    但在尼泊尔,让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尼泊尔人身上所具备的乐观和开朗。    
     “宁静、顺受、滞怠、永恒。    
    永远有微笑莲花般绽放在泥泞的现世。”    
    有人如此形容他们生命及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在孩子们身上,很容易就能找见那些能够穿透一切不幸与苦难的精神的光亮。


《走进喜玛拉雅》第七、八章巴德刚,细碎光阴如若片段

    巴德刚(Bhaktapur),是14世纪和16世纪马拉王朝在加德满都河谷地带的首府,被称为“虔诚之都”(City of devotees),这里以精工木雕著名,代表了马拉王朝最鼎盛时期的建筑艺术成就,经过历代的修建,素有“露天博物院”之称。    
    位于Dattatraya巷旧宫墙上的孔雀窗是巴德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镂空浮雕的孔雀依然高傲地开屏挺立着,一根根孔雀翎毛清晰可辨,仿佛就要飞出这个窗台。    
    位于巴德刚博物馆旁的黄金门和55窗宫也是著名的雕刻作品。55窗宫建于公元1700年,红砖墙上饰以优美的背景和雕刻图案,还有一个有55个用檀香木雕刻的窗户的阳台。据说这座拥有镀金大门的房子是马拉王的后宫。每天傍晚,马拉王都会来此挑选过夜的妃子,精心打扮的妃子们就从这些窗口里探出身来展示自己的姿容,以期得到国王的宠幸。    
    位于陶弥嘿广场(Taumadhi Square)的尼亚塔波拉庙是巴德岗的标志性建筑,它是尼泊尔最高的印度教神庙,供奉着西提拉克希米女神,是个吉祥天女。“尼亚塔波拉”在尼泊尔语中是“五层”的意思,所以又叫“五层塔”。一般的印度教寺庙只有三层,这座庙五层并且高30米,足见地位特殊。非常的有趣是塔下的阶梯旁立有五层不同的雕像,他们依照力气的大小,由下往上排列是:大力士、大象、狮子、神鹰、西提拉克希米女神。所说这种排列是因为每层雕像的神力比下一层雕像的神力大10倍,最下层的大力士神力又比凡夫俗子大10倍。    
    巴德刚的街道四通八达,可以随便自如的进出。在巴德冈古城现在还存有一个陶器市场,一些少数的年轻人和老人们还固守着这份古老产业。古朴、典雅,也正是巴德刚的魅力所在。行走在大气磅礴而又精湛的宫殿和庙宇间,细碎光阴如若片段,那些在商铺里卖纸灯笼的女人、制造陶罐的女孩儿、给孩子洗澡的妇女、还有显得文明而礼貌的学生、天真妩媚的小女孩,他们和古城成为命运相连的整体。


《走进喜玛拉雅》第七、八章在斯瓦扬布寺,尼泊尔最后的黄昏

    在尼泊尔的最后一个黄昏,我们上到了位于加德满都市区内西面的斯瓦扬布寺(Swayambhunath),斯瓦扬布寺建于公元3世纪,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著名的佛教圣地。斯瓦扬布意为“自体放光”的意思,相传原始七佛中的毗婆尸佛曾在此处投下一支藕根,预言这里将来会长出发光的莲花,湖水将变成富饶的国土。斯瓦扬布寺所在位置,便是当年毗婆尸佛种莲之处。释迦牟尼佛的足迹也曾到过这里。山坡东面的台阶旁,至今还保留有文殊师利菩萨的脚印。藏传佛教中的莲花生大师和阿底峡等数度驻足于此。    
    从斯瓦扬布寺俯瞰,加德满都的全景历历在目,山道上有100级台阶,寺庙内的树林里还栖息了数千只猴子,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猴庙”。斯瓦扬布寺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寺庙里白色佛塔上巨大的佛祖“天眼”是尼泊尔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被认为是可以明察一切,洞悉一切生命的真谛。    
    这是尼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