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dna》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工作dna-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般来说,我们每天起床之后,这一天要做什么事情,去什么地方,心里总有个谱,总会掌握个方向。但是越大的事情,却越不容易掌握方向。在一些重要事情上,或是在人生的长期规划上,反而很容易忽略方向。
  很讽刺,也很自然。
  说自然,是因为在一天的生活里,我们需要跨越的时间区隔不长,可以以小时和日为计算单位;但很多重要事情处理起来,则需要以年月为计算单位。简单的事情跨越的时间单位小、参与人数和变量也少,当然容易掌握方向;而重要、复杂的事情跨越时间长、参与人数和变量多,受到诸多方面影响,所以方向不容易把握。
  说讽刺,是因为越是重要的事情,更应该重视把握方向,然而方向却很容易混沌不明,放任自己走一步算一步。
  方向之所以混沌不明,是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立场,因此也就各有不同的方向。各种方向交错、影响,当然头绪就不清楚。一旦别人在他的方向上加重推挤的力量,如果我们把持不住自己的方向,那就很容易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经常出现的状况是,本来你要走一条风雨交加的路,却有人游说你走另一条鸟语花香的途径。走风雨交加的路,一不小心,会摔倒,会沾泥巴,狼狈不堪。走鸟语花香的路,轻松愉快又赏心悦目,还容易有吃又有拿。
  我们到底要选哪条?
  有人会说,当然是趋吉避凶。说得有理。但现实世界里,更多的状况是没有百分之百的风雨交加,也没有百分之百的鸟语花香。每条路看起来都有得有失。自己选择的原因多,别人游说的理由也多。在这种状况下,又要选哪一条?
  因此,如果只是看方向本身,很容易眼花缭乱。
  方向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还是得回过头来和立场一起思考。好比在浓雾中的森林,最好还是掏出罗盘来看看。
  立场可以提醒我们,在混沌不明的方向上,究竟应该做什么选择,把持什么方向。
  看了罗盘,决定了方向,不保证接下来就一帆风顺了,因为这还牵涉到方法,甚至运气。
  但我们对自己的检验,起码应该先放在开始的地方,也就是立场和方向上。看看这两者是不是清楚,是不是一致。如果清楚、一致,那么即使接下来摔得满身泥泞,全身创伤,甚至粉身碎骨,还是可以告慰自己。反之,即使后来的结果风光又丰收,在人前免不了说句侥幸,在人后还是得承认失败。


方法的左右


  事情有了方向之后,接着就是处理的方法了。
  本来,有了立场和方向之后,方法是自然配合而来的。立场和方向掌握得清楚,方法也就会出现得明白,一气呵成。但是为了练习,也可以把方法和前面谈的立场以及方向分开来思考。
  立场是点,必须坚守,因此没有变化的弹性。
  方向是由点延伸出的线,只要目标明确,可以有些迂回的调整。
  而方法则是由线延伸出的面,需要面面俱到、八面玲珑。
  由于方法是面,笼罩的范围最大,因此需要注意的变量最多,牵涉的随机反应也最多。也因此,方法很容易喧宾夺主,一不小心就反而成了我们处理事情的主角,把原先的立场和方向忘在脑后。
  因此,谈方法,我们第一个要记住的就是,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方法是由立场和方向而延伸出来的。我们不能为了要面面俱到或八面玲珑,违背了原来点和线所设定的方向。
  方法一定要和立场及方向相呼应,其道理可以用医疗来比喻。中医有中医的立场和方向,西医有西医的立场和方向。因此,针对同样一种病症,中医有中医的方法,西医有西医的方法。如果我们决定了西医的立场和方向,却又去使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其结果如何,可以想象。
  也许,有人会说,方法应该只挑有效的来用。但,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的使用,都和当事人的立场、方向有关,都因当时的时间、空间以及对象而有别。没有什么绝对有效的方法,就算对另一个人是百试百灵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却可能是百试不灵。
  因此,谈方法,第二个要记住的就是,方法绝不能硬去移植、模仿。方法必须是自己想出来的,体会出来的,摸索出来的。
  但方法也牵涉到动态层面,需要随机应变。万一我们的个性天生就不适合随机应变呢?这个时候又要怎么体会?怎么摸索?答案是:勤能补拙。随机应变也要事先做好准备。如果能事先把准备工作做得越细,事情变化的可能性掌握得越多,现场的随机应变也就会越有根据。
  所以,谈方法,第三个要记住的就是,多算胜,少算输。对事情的了解越全面,越深入,方法也就会越多。
  然而,对事情了解的全面和深入程度,又和历练以及见识有关,所以,总难免百密一疏。也因此,立场和方向清楚,并不保证最后会选到一个有效的方法;即使方法有效,但是使用的功力不够,或是运气不佳,照样可能功亏一篑。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历练、见识和功力不够,而在方法的掌握上出了漏洞,事后反省起来还可以有个结论,期许自己以后碰上类似状况,有更大的把握。反过来,如果不是依循一条自己清楚的立场和方向而发展出来的方法,只是人云亦云地使用一个捡来的方法,那么,最后不论事情成败,自己都难以知其所以然,下次碰上类似的状况仍然难以掌握如何应对。
  所以,谈方法的第四个重点,就是不要怕历练不足,而要怕没有历练。


惯性的掌控


  方法之后,要注意的就是惯性。
  惯性,就是指我们碰上某种状况时,习惯性的思考与应对之道。
  某些人长期不得意,处于失败的逆境,一定有其方法上惯性的原因。
  某些人长期无往不利,处于成功的顺境,也一定有其方法上惯性的原因。
  造成失败的惯性要打破,否则,永远不知如何脱离这个反复的漩涡。打破一个惯性思考之后,困难才可能迎刃而解。
  造就成功的惯性也要打破,因为,世事不会一成不变,人总会碰上前所未见的问题及状况。不打破惯性,不是容易为人所乘,就是不免故步自封,难免栽跟头。何况,就算没有别人的挑战,每次利用同样的方法都能保证同样的成功,又有什么得意可言?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开始改变惯性,也就是开始改变命运。
  命运,因为个性而形成。个性,则因为习惯而形成。所以,改变惯性,就是改变个性的第一步。改变个性,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临事之际,很多人不求思考、观察、改变自己的惯性与个性,而只求神问鬼,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也可以解释为“惯性难移”。禅宗大师讲破嘴皮的,也不过就是打破惯性。由此可见,这是件多么艰难的事。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从工作中思考这个问题,倒有些比较容易着力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很容易把惯性与个性混为一谈,不思改变,也不求改变。在工作中,由于有成败的焦点与压力,我们必须把惯性当作一个独立的课题来思考。
  一个工作者,最终挑战的,就是自己。挑战自己的最后一关,就是自己的惯性。
  挑战惯性的时候,有高低两个标准可以衡量。
  低标准,就是破除自己身不由己,总是眼睁睁看着问题一再重演的惯性。
  高标准,就是维持住自己一贯成功的行事惯性,却又能每次变化手段与面貌,难以被别人预测。
  我很佩服电影导演库布力克。他真是一个永远挑战自己惯性的人。他拍的电影从古代战争,到科幻、到十九世纪的故事、到史蒂芬·金的小说、到越战,从没有重复过自己成功的方法与模式。库布力克一定非常敏锐地观察自己的惯性,并且随时打破。
  我也很佩服披头士。他们的音乐总是让人从第一个音符就听得出是他们的作品。而每首音乐又有独特而新奇的生命。
  惯性的高标准,在库布力克和披头士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犯错之后


  工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出现漏洞。
  有时候,这些错误和漏洞出现在立场的把握上,有时候出现在方向的设定上,有时候出现在方法的选择上。
  有时候,这些错误和漏洞会幸运地被及时发现,只是让你回想起来惊起一身冷汗;有时候,出手才知,已经铸成大错。
  面对错误,最忌的是错上加错。千万不要只为补救而补救。只为补救而补救,会彻底陷入方法的盲点,反而更乱了章法,什么荒唐的逻辑都可能设定,什么自欺欺人的借口都可能利用。
  结果,名之曰补救,其实只是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创伤。
  第一个错误固然可怕,第二个错误才会造成真正的毁灭。出现不可挽救的错误,通常都是因为企图弥补第一个错误而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佛家有句话,叫作“修行”。
  修正而行,说明我们不可能不犯错,重点在于懂得修正而行。但,修正之前总要冷静一下,判断个所以。
  通常,在一些小事上,我们很容易接受这种观念。但是一旦碰上大事,或是犯了些自认为极其重大的错误时,就可能像溺水的人一样,觉得再也没有获救的机会,一切原则、是非都丢在脑后,只求自己能有再喘息一口气的机会,什么厚颜无耻、违背良心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也许有人会认为事关利害,哪顾得到是非。但,分不清是非,一定分不清利害。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脱了轨,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误失而沮丧,而乱了手脚,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再回到轨道上。
  轨道是什么?
  就是,原有处理这件事情的立场和方向。
  如果发现自己对事情的立场和方向掌握有问题呢?
  那就回到事情的基本是非上。
  如果发现自己对事情的是非也难以判断了呢?
  那就回到生命中一些基本的价值上。譬如:诚实。诚实地面对自己。
  诚实地面对自己之后,就算发现自己没有运用好方法,没有把握住立场和方向,甚至没有看清是非,再也回不到轨道上,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还是不要懊恼。自己该负的责任,自己该承担的后果,挑下来,把整个过程思考清楚,反省明白,以后不再重犯就是。
  一般我们想到忏悔,大多想到悔不当初。因此在出了过错之后,大半时间用来痛哭流涕、呼天抢地,于是,一来根本没仔细检讨自己的过失,二来也根本没有学会避免再犯的能力。事过境迁之后,历史还会一再重演。
  佛家对“忏悔”有个动人的解释:忏,知道自己过失所在;悔,从此不再重犯。如此而已。
  儒家所言“不二过”,也正是此意。


电动游戏的秘诀


  工作上所得到的经验与教训,越是深刻的,越是珍贵的,也就越简单。简单到别人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我们却总是会忘记,甚至觉得无足轻重。总要自己实际经历一遍,再度接受一次经验与教训的冲击与洗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里,有些人可以很快地学乖,避免很多尝试的痛苦,有些人则不然。所以,能否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是自我精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也因此,聆听,以及寻找秘诀,在工作上是很重要的。
  我曾经不可自已地迷恋过“玛利兄弟”那个电动游戏。
  “玛利兄弟”最后一关会碰上一个极其凶恶的敌人。这只恶龙全身有用不完的武器,不停地飞掷过来,我怎么躲闪也近不了它的身,总是两三下就gameover了。后来看看游戏秘诀,上面说,必须要在进入最后一关之前的某个地方多增加几条命。
  这地方是一个阶梯。你来到阶梯下方时,阶梯顶端会有一些敌方的乌龟滚滚而下。你要迎面杀上去,把所有的乌龟都杀掉,但是,最后一只乌龟,你却不能杀死。秘诀说:“在第三个阶梯上把最后一只乌龟踩住,用脚踢它。”这样你就可以得到许多生命,进入最后一关才能冒着箭矢和恶龙决斗。
  天啊。真是说来容易。怎么踩?在阶梯的什么位置踩?踩的轻重如何?又怎么踢?一个不小心,还没把乌龟踩成龟壳,你自己就从玛利兄弟变成“马革裹尸”了。
  我试了好多次,不,好几个月吧,每次都在这个阶梯战场上壮烈成仁。所以,后来我想这个秘诀不是写错了,就是纯粹为逗人开心,干脆放弃,试着用其他方法和恶龙决斗。但是都没成功,于是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