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人,是不折不扣的懦夫。我们的座右铭应该是:

    不向妖魔退让,而是更大胆地面对它。

    (威吉尔《埃涅伊得》)

    任何危险只要还留有怀疑的余地,只要仍有可能加以挽救,我们就不该战栗,
不该只作抵抗不抱其他想法——正如对待天气一样,只要见到一丝蓝天,就不该
对天气失望。的确,我们应该这么说:

    即使全世界坍塌成为废墟,

    我们仍要保持泰然心情。

    (贺拉斯《颂诗》第3 章第3 节)

    别说它的福分

    就是我们的整个生命

    都不值得我们那么胆战心惊。

    所以,且让我们英勇地面对人生,

    对命运的每次打击都勇敢相向。

    (贺拉斯《讽》)

    /* 84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五章阶段人生(1 )

    活到高寿有两个方法,两者都以身心健全为绝对必要条件。这两个方法可用
两盏灯来说明,一盏灯的油很少而点燃得长,因为它的灯芯小;另一盏灯也点得
很长,尽管它灯芯粗,因为它有大量的油供应。在这里,油就是生命力,灯芯粗
细的不同就是使用生命力的多样方式。

    人生的检讨和回顾

    只有当我们把一生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检讨之际,我们的性格和能力才
能够真正地显露出来。这时我们看到,在某些事件中,我们是如何受到特殊才能
的引导,就像获得灵感一般,帮助我们在一千条邪恶道途之间,选出一条正路。
这种情况不仅是在实务方面,在理论工作上也是如此;从相反的意义而言,我们
就会不幸沦为无用和失败。“现时”的重要性只会在很久以后才体现出来,很少
会在当时就了解到。

    只有在完成人生的某一阶段,或是接近人生终了的时候,我们才了解我们所
有行为的真正关联——我们有什么成就,我们做过些什么。只有到那时候,我们
才能看清楚因果的切实关系,我们所有努力的精确价值。因为我们在日常的生活
和工作中,我们做人处世总是依从我们的性格,受动机的左右,而且局限于我们
的能力范围之内——简言之,从头到尾,都受到“必然律”的控制。每时每刻,
我们都按照我们看来妥妥当当的方式行事。只有在事后,当我们回顾整个一生和
大致结果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出一生为什么是这样。

    过去、现在与未来

    “现在”是惟一的真实和肯定,“未来”几乎总是不符合我们的期望,“过
去”也跟我们的假定有所不同。过去和未来,总的说来,不如我们所想像的那么
重要。远处的物体,肉眼看起来变得小些,在回想的时候会增大许多。只有现在
才是真切和实际的。“现在”是惟一完全掌握住现实的时间,我们的存在只有在
它的范围内才有可能。所以,我们应该为生命的这一现象而高兴,给予它应得的
欢迎,享受没有痛苦和烦恼的每一刻,也就是可以忍受的时间,充分认识它的价
值。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能实际拥有的就是“现在”,也仅仅限于现在。惟一
不同的是,在人生开始之际,我们期望有一个长长的未来,在一生快要结束的时
候,我们就会回顾一个长长的过去。还有就是,我们的脾气(并非性格),已有
若干明显的改变,这就让“现在”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显出不同的色彩。

    如果以往所经历的失望,对未来的担心,无不严重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就做
不到这些。拒绝现在的欢乐时刻,或是因为对过去和未来不安,而未能珍惜目前
的美好时光,就是极大的愚蠢。但对于现在,让我们记住塞尼加的话,把每一天
都当作独特的一生看待。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每一天过得称心满意,它是我们实际
上拥有的惟一时间。

    童年的岁月

    人生的最前面的四分之一时光最为快乐,在以后的岁月中回顾,童年似乎就
是一种“失去的乐园”。在童年,我们跟他人的关系是有限的,我们的欲望很少
——总之,对“意志”的刺激不多。因此,我们主要的顾虑是知识的扩大。人的
大脑在7 岁时已经完全成长,智力也是发育较早的,尽管还需要时间成熟。智力
在探测周遭的整个世界,不断地寻求滋养。在孩提时,生存的本身就是清新的喜
悦,所有的事物都闪烁着新奇的魅力。

    在早年,生命是如此的新鲜,感觉未被重复使用而如此锐利,孩子在生活中
并未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总是在静默中掌握生命的本质——经由个别的情景和
经验获致其基本的性质和一般的轮廓。用斯宾诺莎的话来说就是:孩子从永恒的
角度,在学习观察周遭的人和事。

    早年对外在世界的直观知识既有深度也很强烈,足能解释为什么童年时期的
经验,会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完全浸润在周围的
环境中,没有其他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开。我们把四周的事物,看作该类别中
仅有的,好像其他东西都不存在似的。等到后来我们发现整个世界万物竞秀,这
一初始的心境渐次消失,跟着消失的是我们的勇气和耐心。

    最初的世界观

    我们生命中最早的岁月,就这样奠定了我们的世界观,不管是肤浅还是深刻。
虽然这一观念在日后可能扩大并使之完整,但实质上不会有所改变。这种纯然客
观而充满诗意的世界观构成孩童时代的根本,并且意愿在活力尚未发达之时而能
持续。受到这种世界观的影响,我们在孩童时代对于吸取纯粹知识的关切,远远
超过如何运用意志力。因此,我们在许多孩子脸上,可以看到那种严肃而沉思的
表情。在描绘小天使时,尤其是“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小天使,拉斐尔运用这一
表情,最是得心应手。孩童时代的岁月,就这样弄得充满幸福,回忆那些日子总
是不能免于向往和遗憾的。

    我们越年轻,每一个别事物越是代表其隶属的整体;而年事增长,这种情况
就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在孩提童年和青年时代所获得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成
为我们日后所得全部知识的永久性的大标题——那些早年的知识形式,似乎在演
变成项目,以后经历的后果就在那些项目下进行归类,虽然我们心中并不总是明
晰地具有这些知识。

    天性的智慧和品德

    我们就这样热心致力于认识事物的外观,以原始的方式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
;在另一方面,教育却把“概念”灌输给我们。但是,概念对于事物的真实的和
基本的性质,不能给以信息,而这些了解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和真正的内涵,只能
经由“直观”的途径才能达到。这一类的知识决不可能从外界注入我们脑中,我
们必须靠自己为自己而获致。

    所以,一个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都从他自己天性深处发展而来,而非外来影
响的结果。任何教育计划——不管是裴斯泰洛齐(Pestalzzi ),或是别的教育
家——都不能把天生的笨伯转变为明白事理的人。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生下来
是笨伯,到死还是笨伯。

    想像的伊甸园在童年的岁月中,我们对于世界的外表,也就是心性的表象,
知道的比较多,而对于世界内在的性质,也就是心性的本身,了解很有限。由于
客观的一面讨人喜欢,而内在的或是主观的一面却是那么可怕,年轻人对它还比
较陌生,于是在他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他把在自然和艺术中所见到的一切美丽形
式,认为众生和万物都是那么幸福地生存;它们从肉眼看来是美丽非凡的,于是
他想,内在的一面必然更为漂亮。在他面前展现的世界宛如另一个伊甸园。这是
一片人间乐土,我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的。生命的布景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领略到事物或存在的另一面,也就是意愿的一面。我们
每有所求,都会事与愿违。然后,是大幻灭(觉醒)时期的来到,这一时期极为
漫长。但是,这一时期不过刚刚开始,许多人就会对你说:(我)幻想的年代已
经度过了。然而,全部过程才刚刚开始,它的势力还在伸展,而且越来越致力于
控制整个人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童年,生命看起来像是戏院里的布景,因
为我们是从远处看去;在老年,布景依然,这时我们却已走到非常临近布景的地
方。

    /* 85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五章阶段人生(2 )

    幸福的幻影

    春天开始,树上的嫩叶子颜色相似,形状也差不多一样。在人生的最初几年,
我们都彼此相似,大家和睦。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相异就开始了。像一个
圆周的半径范围,我们越往前走,分离就越大。

    我们生存的前一半所占有的优势,比后一半多得多。青年时期是前一半的剩
余部分,因为要追求幸福,弄得烦难和困苦重重,似乎觉得“幸福”在人生路途
之中是一定可以遇到的,这一希望到末了总是失败,导致满腔怨恨。某种模糊的
未来幸福是在梦想中诞生,由空想构成的,这种幸福的幻影在我们眼前浮动。我
们寻求它的实体,徒劳无功。年轻人无论处境如何,一般都对现实不满,他把失
望完全归罪于自己一生初始的情况,因为跟他原来的期望非常不同。而究其原委,
是他现在初次体验出人生到处都是空虚和苦难。

    如诗人生

    “世界对人是宽宏大量的”,一个年轻人在早期教养中如果能除去这一观念,
对他将有很大的好处;但教育的一般结果是加强这一妄念,我们对人生的初始观
念,通常是从小说而非生活实际中得来的。

    在我们青春时代明媚的早上,人生的诗歌在我们面前展现壮阔的景色,我们
奋不顾身,热切地要看它实现。我们简直是期望能抓住彩虹!青年预期他的事业
宛如有趣的浪漫,这里就隐藏着我一直在叙述的失望的胚芽。这些景象如此可爱,
其原委就在于它们是空想的,并不真实。在观看它们的时候,我们是居于纯知识
的领域,这一领域是自足的,没有真实人生中的熙攘和斗争。试图实现这些想像,
就是把它们定为意志的目标,其过程总是痛苦的。

    人生可以比喻为一幅刺绣,我们在前半生所见到的是刺绣的正面,后半生所
见到的是反面。反面没有正面那么漂亮,但是比较具有教导作用,它能说明丝线
如何绣在一起的。

    真实的痛苦

    我们前半生的主要特征,如果是渴望幸福从未获得满足,我们的后半生就是
害怕遭遇不幸。当年事渐长,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在性质上都
是梦幻似的,只有痛苦是真实的。于是,在年长的时候,我们(或是我们之中比
较明智的)转为专心于消除此生的一切痛苦,巩固我们的地位,少去追逐快乐。
对了,我可以这么说,在年老时,我们比较有能力阻挡“不幸”的到来,在年轻
时,我们比较有能耐逆来顺受。

    心态的改变

    年轻的时候,听到门铃响声总是高兴的,我这么想:啊,好事来到。到后一
阶段,我在这些时候的情绪却是沮丧多于快乐,我这么想:请上天帮助我!我该
怎么办?对于世人,任何稍有才能或杰出的人在情绪上都有相似的剧变。就为了
这,他们不能说是正正规规地属于这个世界,根据优越的程度不同,他们或多或
少地遗世独立。在青年时期,他们感到被世界遗弃,到后来,他们觉得好像已逃
离这个世界。前一个感觉是不愉快的,出于愚昧;后一觉察是愉快的,因为在这
时候,他们已了解世界的真相。

    与前半生相比,后半生就好像一个音乐乐段的后一部分,它已经降低热切的
渴望,而表现出更多的安谧和宁静。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在青年时,我们
幻想世上的幸福和欢乐多的是,只是不容易相碰而已;年老时,我们知道事情并
非如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心态是完全恬静,尽力享受当前的时刻,我们甚至会
为一些小事高兴不已。

    我们在早年的想像是,此生中的首要事件,还有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在登
场时都会有号鼓鸣奏;当我们年老回顾之际,发觉他们都是静悄悄地来到,好似
从边门溜进来,几乎无人觉察。

    视野明晰

    人生阅历为我们带来的主要结果是“视野明晰”。这是我们成熟的特征,也
使得这个世界跟我们青少年的时候看来不同。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把事情看得平
常,按照实况接受各种事物。而在早年,我们看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