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注释-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已经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材生。作为这样一个高材生,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谈体会,按理说该得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水迎面泼下来,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连子贡都没能做到,又有谁做到了呢?恐怕就只有颜回了吧。可惜我个们在《论语》中还没有看到孔子对颜回这方面的评价。
  倒是在《卫灵公》里,当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时,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来,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是我们大不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
  只能说,“恕”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于开口了。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原文】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②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译文】
  孔子谈论子产说:“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个方面:自我修养严肃认真;服事君王恭敬谨慎;教养人民多用恩惠;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读解】
  子产是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的贤宰相。
  孔子通过对子产的评价提出了作为政治家应该做到的四个方面内容:严于律己;忠于君上;以恩惠教养人民;以道义役使百姓。这四个方面既包含了对人对己,又包含了对上对下,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和要求。
  正因为子产能够做到这几方面,才能够使郑国在当时自立于强国之间而兴盛起来;也正因为子产能够做到这凡方面,才能够使他自己保持相位22年而得到人民拥护,同僚支持,国君信任。
  所以,孔子在这里特别加以赞扬,实际上所表达的,是圣人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家风范。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
  【原文】
  子日:“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②。”
  【注释】
  ①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著名贤大夫,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时执政。事迹见于《晏子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②之:指晏婴。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读解】
  关于交友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常常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已能几人?”这就是说,能够善始善终,始终保持友谊的朋友是很少的。
  可晏子这人却很有点了不起,他不仅能和朋友善始善终,保持友谊,而且还能让朋友越久越尊敬他。
  晏子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圣人并没有说。也就是说,孔子在这里所赞美晏子的,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和过程。圣人微言大义,我们也不好妄力加猜度。只好把“久而敬之”作为一种理想的交友境界而提出来共勉。至于怎样达到这个境界,那就只好根据各自的交友经验和感受去细心揣摩和领悟了。
  但愿我们都不要像酒肉朋友一样,三杯酒下肚,你好我好一切都好,一旦遇到利害关系或有风吹草动,便成为生冤家死对头。只要大家竭诚相待,推己及人,“久而敬之”也就不会是什么难以达到的境界。
  关键是不是在一个“诚”字呢?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原文】
  子张问日:“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日:“忠矣!”
  【注释】
  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宰相。子文,姓斗,名豰于菟(gouwutu),字子文。根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译文】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上台就任令尹,没有高兴的样子;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愤的脸色。交接工作时,总是把自己任令尹的政事—一告知新任令尹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忠臣啊!”
  【读解】
  三次上台又三次下台,这就是所谓的宦海沉浮了罢?
  可贵的是,三次上台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所以没有沾沾自喜。更可贵的是,三次下台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委屈,没有靠边站的失落感,所以没有怨气冲天,一脸晦气。
  这种进退自如,就是《菜根谭》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风度。
  那可真不是等闲之辈所能具有的风度啊!
  废除了干部终身制以后,上台与下台的问题冷峻地摆在每个官员的面前。上台时不沾沾自喜还比较容易做到,下台时无动于衷可就难了啊!唐人写诗说得好:“逢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虽然大家都知道“上台终有下台时”的道理,但正如爬山一样,的确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台容易下台难啊!更不用说在下台时还把工作中的一切都甘心情愿、满腔热忱地交待给继任了,除非是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
  所以,令尹子文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官员,能够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而圣人仅以“忠”字相许,是不是评价低了一点呢?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原文】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②,斯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素以谨慎多虑著称。②再:两次。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读解】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忧郁的丹麦王于为报叔父的亲父娶母之忧而思虑再三,左右为难,因此而错过了下手的大好机会,结果与敌人同归于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当断不断,反被其乱。所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朱熹)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后行动,又不要优柔寡断。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为孔子的教导,实在是张冠李戴,歪曲了圣人的意思。记住: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原文】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谥号。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做出一副愚笨的样子。他的那种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他的那种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
  【读解】
  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治黑暗时便压抑自己以求洁身自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
  这就是大智若愚,这就叫难得糊涂。
  清代名士郑板桥说得好:“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所以圣人说宁武子的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而他的那种“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
  说穿了,发挥才智易,压抑自己难。
  好一个宁武子,愚不可及,实在是非寻常人可及啊! 
不念旧恶少怨恨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②,怨是用③希④。”
  【注释】
  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古之贤人”(《述而》)。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此。希④:通“稀”,少。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读解】
  俗话说:“退后一步天地宽。”
  过去有人对不起自己,但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潇洒一点,不怀恨别人,和别人之间的仇怨也就因此而没有了。就算对方是坏人,也终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话,怨怨相报何时了?大家都处处设防,永远没有安宁的一天。
  就连圣人不也认为伯夷、叔齐不记旧化是一种美德吗?
  所以,对人宽容一点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但无确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十分谦卑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底藏着对某人的怨恨,表面却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巧言今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这里,又加上了“足恭”一笔,进一步描画了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并且还举出了具体的例证,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明明心里恨死了你,表面上还和你友好得很,“哥俩儿好啊,三桃园啊……”像这样的人,是典型的伪君子,“嘴巴说得蜜蜜甜,心里藏把锯锯镰”,其用心奸险,真比那些明火执仗的抢匪不知要歹毒多少倍!难怪得圣人要一再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了,只要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谁又不会对这种伪君子“耻之”呢?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原文】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③裘与朋友共,敝④之而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