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注释-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注释】
  ①我老彭:“我”在此处表示亲切。老彭,商朝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相比。
  【读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之所以达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集注》)
  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还有“删”、“定”、“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过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读解】
  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不过,真正能做到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
  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 
圣人的忧虑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徙(XI):迁移。这里指向“义”靠拢,仗自己的行为符合“义”。
  【译文】
  孔于说:“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
  【读解】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则不复⑤也。”
  【注释】
  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如晶状态、②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念。③隅:方。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推的意思。⑤复:重复,反复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
  【读解】
  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励,诱导,启发。
  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读《论语》,观察孔子教学的实例:学生各述其志,畅所欲言,甚至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确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遗憾的是,后世儒生尊孔读经,居然没有学到圣人的教学方法,而是死记硬背,搞填鸭式的硬填,流风所及,培养出了不少”陈最良”式的酸腐秀才。
  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电脑开始进入教室,与孔子的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为人师表的人谨记并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读解】
  从来没有吃饱过,不是人家不让他吃饱,也不是论不统计不饱,而是他自己不愿意吃饱,不愿意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
  这是不是太迂腐了呢?
  不是。这是圣人性情纯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家在丧事的哀痛中,你在这里大吃大喝,像话吗?另一方面,也是圣人尊崇礼节规范的表现:遇到人家的丧事,自己要表示哀悼。真心哀悼,难道还能大吃大喝吗?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沈连饭都不吃饱,甚至,与死了亲属的人在一起吃饭也不敢吃他中是,我们又是不是该在人家的丧事中去大吃大喝,猜拳行令喝匕日,麻将打到通天亮呢?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读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孔子另外还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任,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实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
  问题在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懂得用行舍藏的道理,但真正面对现实,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不仅用舍不由你,新是行藏也往往是你无可奈何的呀! 
富可求吗?
  【原文】
  子曰:“富而①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①而:如,如果。②执鞭之士:古代于拿皮鞭为达官贵人开道或为市场守门的人,代指做下贱差事的人。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是可以求得到的话,就是做那拿鞭子的苦差事,我也去干。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自己喜欢的吧。”
  【读解】
  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真有什么行当(比如说炒股票,炒房地产,炒猫儿狗儿等)可以弄“发”的话,就是让我弃文经商下“跳蚤市场”去,我也愿意干。问题是哪能有这档子好事呢?须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啊!所以,还是让我干自己的老本行,做一个文人,研究我的诗、书、礼、乐吧。
  这里的关键在于,“富而可求”只是一种虚拟,孔子压根儿就没有拿它当真。之所以这样说,正是为了强调富绝不可求得到。但是,假如我们执意要问:富的确可求,下“跳蚤市场”或别的什么“海”就是可以捞上一把,甚而至于成为大款,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孔子又会不会改变回答呢?对于我们今天面临“下海”困惑的读书人来说,选择的艰难恰好是在这里啊!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读解】
  哪种程度?如痴士如醉,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种程度够得上是我们今天“发烧友”的程度了吗?
  我们应该是顶尖级的“发烧友”了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让孔子“发烧”的,既不是器材(那时连立体声也没有,更不用说进口高级音箱了),也不是流行音乐(那时的流行音乐是郑国(今河南一带)的音乐,孔子认为“郑声淫”),而是被他认为“尽美尽善”(《八佾》)的《韶》乐。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音乐,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之类。
  如此看来,圣人不仅是“发烧友”,而且还是高品味的“发烧友”哩。以他“发烧”的程度和品味来衡量,就是选他做“烧协”主席也不为过罢。 
富贵如浮云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②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③肱(gong):上臂,这用泛指胳膊。④枕;用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读解】
  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说到过。无论孔子还是颜回,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其中,闲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旷达乐现的个人生活情怀。
  当然,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这种认识已受到了相当强烈的冲击。虽然人们也常常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多少都有一些勉强的成分在内,甚至有“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时代氛围如此,不是个人所能抗衡的。所以,与其说“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不如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得真实自然,来得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
  这样说,并没有否定圣人思想的意思,只不过是从实际出发,承认时代的不同和个体的差异而已。因为,孔子毕竟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物,而圣人毕竟是圣人啊!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于云尔②。”
  【注释】
  ①叶(she)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县长,称叶公。②云尔:如此而已。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啊,发愤起来就忘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读解】
  夫子的自我鉴定。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废寝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看足球,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追求学问,学而不厌。
  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者如源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所以,是安贫乐道,而不是“打起麻将来就忘了做学问”或“唱起卡拉OK来就忘了工作”的那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心理年龄健康年轻,竞技状态良好,是自强不息,而不是老顽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