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注释-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两方面的矛盾在圣人的论述中被统一起来了,这当然是高标准严要求,我们一般人是望尘莫及,难以做得到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就只有努力提高修养,争取做得好一点罢了。
  尤其是做领导人的,更应该朝这方面的修养而多下功夫。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原文】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②也。”
  【注释】
  ①骥:古代良马的称呼,即千里马。②德:指马训练有素,驾驭时能顺人意。
  【译文】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读解】
  尚德不尚为,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
  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用算了,危害还不会好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更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得兼时,德重于才。如果完全没有才,则已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了。因为我们的话题本来就是在千里马的问题上展开的。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文】
  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读解】
  《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而不是一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举,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怨恨,责怪。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
  【读解】
  所谓“天才知道!”圣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过,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虽然他曾多次说过“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之类的话,反复中说不被人知道没有什么关系,在这里又再次明确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只管“下学而上达”,但他毕竟还是在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说圣人完全不在乎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确是不合于实际的。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绊呢?
  君子不言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未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伯。):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学生。愬(su):同“诉”,毁谤。③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谥景,鲁国大夫。④夫子:这里指季孙。⑤惑志:疑惑之心。(6)肆诸市朝:肆,陈列死尸,诸,“之于”的合音;市朝,街市与朝廷,这里指街市。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季孙虽然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还可以把公伯寮杀了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大道如果将会实行,这是天命;大道如果将被废止,这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读解】
  公伯寮背叛老师,毁谤同学,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帮助老师除掉这个害群之马。可孔子却不同意。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奉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车轮,至于公伯寮个人的捣乱,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谓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螳臂挡车,谈何容易。所以,孔子并不同意对公伯寮采取过激的行动。
  反对暗杀,反对暴力,坚信道义的力量,坚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既反映出圣人思想、意志的坚定,又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见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②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读解】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儒学的进修纲要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敬:严肃谨慎。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形成严肃谨慎的品质。”子路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家人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而使百姓安乐。不过,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乐,就连尧舜都还感到力不从心哩!”
  【读解】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卫灵公第十五
  本篇以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内容为主,其中专论君子的就达10章。所以本篇中名言名句非常之多。全篇原文42章,本书选30章。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释】
  ①兴:起。②固:固守,安宁。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无为而治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①正南面②而已矣。”
  【注释】
  ①恭己:使自己庄严端正。②正南面:坐北向南临朝。
  【译文】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就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北向南临朝罢了。”
  【读解】
  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可在这里孔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问题。
  实际上,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使能。一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