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注释-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我们切不可轻视了这种小聪明的危害。 
“名”的情结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②没(mo)世:死亡。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读解】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的单行道上吧!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读解】
  这里的“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说,是指凡事都靠自己的意思,那也就是《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者如孔子在《子罕》篇里所说:“譬如为山,械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进这成败都靠自己。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在《国际歌》里面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另一方面,这里的“求”也包括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求。也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五上》)不怪靶子不正也罢,不怪比自己射手导好的人也罢,总之都是要求从自身找原因。俗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四川方言对那种不会怪自己而只会怪别人的行为更有生动的讽刺,叫做:“人穷怪屋基,屙屎不出怪茅厕(si)。”话虽然过于俚俗,但却合于圣人的雅意,那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原文】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②。”
  【注释】
  ①矜:庄重自尊。②党:这里指结党营私,搞宗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读解】
  矜而不争是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
  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
  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帮结派。
  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
  君子小人,周比群党不同。
  说起来的确如阴阳清楚,昼夜分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雾晨黄昏,阴晴不定,难以识别得清楚。
  没有别的的办法,只有靠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细心观察,提高识别能力,以免上当受骗。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读解】
  因为“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
  另一方面,一个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甚至简直就是个魔鬼撒旦,但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就应当采纳接受,而不应该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断然否定。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说得好:“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一我们就照你的办。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原来荣耀显赫,如日中天,“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说出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句句是真理。后来星移斗转,风流云散,甚至身败名裂,原来所说的一切似乎也都成了反动言论,成了粪土,批倒批臭,任何人不得再说。阴差阳错,倒是免费给了那人以专利权。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因人废言。在圣人看来,不是君子风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读解】
  在《里仁》篇里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曾子曾概括“夫子这道,忠恕而已矣。”把“恕道”作为“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颜渊》篇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在本章中,圣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已。”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说到底不是一个私字在作怪。其实,我们也看到,在《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是连孔门的高足之一子贡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公冶长》)所说过的:“‘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不是可以的吧!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读解】
  巧言乱德也就是《学而》篇里所说的“巧言乱色,鲜矣仁。”
  小不忍则乱大谋却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
  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忍什么?
  “忍小忿面就大谋。”(苏轼《留侯论》)
  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
  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忍辱负重。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是叹?”(陆龟蒙《别离》)
  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儿女情长,成不了大事业。
  好一个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
  不过,就连楚霸王项羽尚且过不了“妇人之仁”一关。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呢?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
  【读解】
  怕的是这人特行独立,高风亮节而遭人毁谤,如那些“有争议的干部”。所以应当考察他的工作实绩,而不应仅仅以“众恶之”为依据。
  又怕的是那人党同阿比,虽得众人称赞但实际上并无德行,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乡原先生,所以也应仔细考察。在《子路》篇里,子贡曾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仍然说:“还难说。不如一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
  这实际上也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意思。《管子·明法解》)说:“昏乱的君王不考察臣下的实际功劳,众人说谁好就赏谁;也不审查臣下的罪过,众人说谁坏就处罚谁。这样的结坚果,往往使奸臣没有功劳却得赏,忠臣没有罪过却受罚。所以明说法:当官的失去统治,是因为他凭人们的毛病和毁谤来进行赏罚。”
  领导者用人,不可不引以为鉴。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读解】
  《韩诗外传》卷三还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凑在一起刚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同一个问题—一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而改之,是不过也。说来也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正确的态度当然应该像孔子在《学而》篇和《子罕》篇里反复说过的:“过则匆惮改。”不要怕改正错误。但一般人恰恰就是不勇于承认错误,也不勇于改正错误。究其心理,一方面是难过面子关,由于不好意思而文过饰非。另一方面是心存侥幸,以为人家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结果是欲盖弥彰,在错误的泥坑中越陷越深,就像那些不能自拔的赌徒或贪污分子一样。
  都是糊涂,或者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结果没有什么收获,还不如学习。”
  【读解】
  孔子已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要求学与思并重。这里怎么又说思不如学呢?”想来,凡事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圣人也不例外。学与思兼顾当然最好,退而求其次,则与其冥思空想,不如读书学习。
  《荀子·劝学》的名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正是孔子语录的转述。
  贾谊《新书·修政语》说:学如太阳,思如火。思而不学,好比放弃太阳的光辉而升火照明,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
  聪明人怎么会放弃太阳的光辉呢? 
君子谋道不谋食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①馁(nei):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