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07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3年第07期-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先要改革那种“包谷+土豆”的传统种植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当时的舆论导向正在宣传“把农民推向市场,让农民什么值钱种什么”。饶明达在党委会上提出:“农民走向市场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引导农民逐步适应市场,帮助他们科学地选择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地将农民推向市场。”
  “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农业的贫困,科学调整山区农业产业结构是我们党委的重中之重!”在饶明达引导下,镇党委一班人发动群众以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围绕“到底什么是巡检的优势?巡检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到底怎么走?”展开热烈的讨论。深思熟虑之后,饶明达把大家的目光逐渐引到他关注已久的一种灌木——桑蚕上来。巡检历史上有植桑养蚕的悠久传统,但是长期以来这优势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只有懂行的老太太们养两张蚕纸卖了丝换油盐,要一下子把强镇富民的“宝”押在这小虫身上,大家都还是感到有点“玄”。因为巡检人历史上吃过不少盲目跟风的亏。当年一些领导不顾实际,盲目掀起“苎麻热”、“长毛兔热”、从京郊引种“板栗热”等,结果劳民伤财,阴影至今还笼罩在巡检人心头。饶明达提出将桑蚕作为支柱产业的想法并非凭一时兴致。当年父亲曾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感人诗句引导他怎样做人。从那时起他就对蚕这种奇特的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为蚕那种“蚕死丝尽”的精神所感染,也为它吃进桑叶吐出绸丝的特殊技能而惊叹,当干部以后饶明达开始了对桑蚕经济价值的研究。他多年来一直在搜集关于世界蚕茧市场的各种资料,已攒下了几大本厚厚的报纸剪贴。国内和欧美市场的蚕茧价格变化他都了如指掌。具有前瞻性的饶明达相信,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丝绸产品必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饶明达把这些资料拿到全镇干部大会上,拿到各村群众大会上,同农民一起细细算账,预测市场前景,论证巡检发展桑蚕的有利条件。“一亩地可放养四至五张蚕纸,每张纸可以产茧七十至一百一十斤,每亩桑田效益在两千至三千元之间。”饶明达把这账算给他认识的每个村民听。“巡检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富余劳力,有二百五十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植桑养蚕的山场潜力很大。”在当时东南风刮得许多人眼花缭乱,纷纷跑到沿海看西洋景时,饶明达却带着巡检镇的领导班子成员到湖南山区华容禹久村和安徽山区金寨等地靠植桑养蚕人平收入过两千元的地方考察桑园蚕山。干部们说“人家考察去海边,饶书记考察山里钻!一路途中住小旅馆,吃方便面,省吃俭用遭了不少白眼。”但却完成了巡检桑蚕大镇建设的科学论证。接着他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同志一起,村村宣传鼓动,宣传植桑养蚕的好处,介绍外地养蚕致富的成功经验。很快将全镇干部群众的认识高度统一起来。
  
  “开发桑园要拿出当年修大寨田的精神!”
  
  确定桑蚕作为脱贫支柱产业形成了全镇干部群众的共识,饶明达便提出一个人们久违了的口号——用当年修大寨田的劲头来开发桑园!所有的劳力都上了山,饶明达给自己和每个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划出责任区,实行镇领导包片,干事助理包村,各村党支部成员包组包户的大承包局面。千军万马一齐向沉寂的荒山开战。
  作为开发总指挥的饶明达,他把铺盖卷搬到了山上,坚持同群众一起吃住在桑园开发工地上。白天同农民群众一样挖山开园,晚上在工地主持战地会议,处理党委的日常事务,制定下一步开发方案,每天熬到夜半更深直至通宵达旦。长期的超负荷的工作,使他身上乙肝、肾炎、荨麻疹等疾病先后复发,浑身软弱无力冒虚汗,上坡下岭奔波一天,端上碗却吃不下饭。知道他健康状况的干部们多次逼他休息,饶明达说:“群众的热情好容易才鼓起来,咱们当领导的可不能泄劲啊!”
  饶明达一边挖山,一边在心里盘算一亩桑园养多少蚕、卖多少钱、想着一个农户一季蚕茧能收入多少钱,能否供一个学生读中学的费用和家庭的开支。想着巡检有多少农户,全镇靠蚕茧一年能创多少税,能否够镇上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全然把自己的那个家忘了。把一双儿女丢给妻子一个人,妻子是法官,自己的业务工作也很忙。但为了不打扰饶明达,她多年来一直默默承担着家里的一切。不料有次在出差时摔断了胳膊住进了医院。万般无奈之下才托人打电话到巡检镇。接电话的人慌忙爬上山把饶明达从山上喊下来。镇党委用组织决定形式让饶明达去医院陪妻子一段时间。党委成员们再三向他保证:“饶书记你只管回去照顾伤员,山上的事交给我们吧!规划任务、质量标准都是你制定的,我们不走样的执行你还不放心吗?”面对组织的关心、妻子的期待,饶明达只好做好工作安排准备下山,临行前他千叮咛万嘱咐,把各村开发工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一一交待好了才下山。可他到医院呆了半天就像离开了半年一样,不停地在病房里走来走去。深深了解他的妻子看到他神不守舍的样子,明白了他的心思。是啊,千军万马在山上苦战,作为统帅的党委书记怎么能在医院守着自己老婆?妻子对他说:“其实我只想看你一眼,听你说句话心里就踏实了,你到学校去给娃子们嘱咐一声就回山上去吧,只要你工作搞得好,我再苦也心甘情愿。”饶明达十分感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在妻子手术单上签了个字就匆匆赶回山上的工地。
  
  党委书记钢铁般的意志和火热的激情感染了全镇干部和农民群众,桑园开发速度在不断加快,一座座长满荆棘的荒山被开发成整齐的桑园,一畈畈望天收的低产田也被整理深翻成桑园,开发中的许多困难也在饶明达这种精神感染下迎刃而解。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饶明达动用了自己工作几十年的关系,四处奔走求告借贷,各村群众看到党委书记为桑园操碎了心,心里十分感动,主动将本来已很艰苦的日子再紧一紧,把已降到最低的生活再挤一挤,一分一角节衣缩食,同镇领导共度难关。各村农民们提出“老头卖旱烟,妇女节油盐,小孩不要零花钱,一分一厘建桑园”;“一年少喝一斤酒,男人少抽一包烟,过年只吃半边猪,省下钱来买桑树。”群众们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饶书记建桑蚕大镇的支持。
  经过一个冬春的苦战,第一期一万亩桑园计划完成后全部栽上了优质桑苗。从那以后,每逢冬春农闲,巡检人就二话不说上山挖桑园。在饶明达逐年开发、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思想指引下,桑蚕作为巡检镇的主导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按照饶明达的规划一直往两万亩的目标奋进。一走进巡检,就会看见山上岭下田埂地边,到处清一色桑树,春天一片鹅黄,夏天一片葱绿,原本色彩单调的贫困山村呈现出勃勃生机。饶明达大胆进行农业改革,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致富的做法得到了中共南漳县委和襄樊市委的充分肯定。许多外地乡镇都佩服饶明达的眼光,赶来南漳巡检镇参观学习,但南漳是个使改革激进派折戟沉沙的县份,饶明达也无例外地必须面对一场严峻考验。就在桑树即将见成效的前夕,一股阴冷的风从外面吹了过来——
  “巡检的自然环境能保全温饱就不错了,想在山上发财那只是主观愿望。”“当干部想出政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个人的热情不能代替现实……”
  碰巧建桑园的第二年气候十分恶劣,整个夏天没有下一滴雨,新植桑园桑树幼小,桑叶数量质量都跟不上,影响了夏蚕生长,秋茧季节又赶上八十五天的连绵淫雨,秋蚕诱发了僵病、脓病,大部分农户又缺乏防治技术,植桑养蚕的农户未能取得预期经济效益。个别粮田面积留得少的户还出现了粮食亏欠。对于短视而现实的农民,未取得预期效益的失望情绪,加上少数甘于贫困贪恋那种休闲时光的懒汉的趁火浇油,使许多群众不加分析地附和这种观点,并且很自然地将此次种桑养蚕与前些年的“苎麻热”、“养兔热”联系起来。一时间,“蛮干”、“瞎指挥”、“劳民伤财”等议论充斥镇内外。个别无聊的人处于个人目的还给饶明达编了一首顺口溜“巡检出了个饶明达,带人湖南去考察,毁田种桑搞开发,为出政绩往上爬……”  一个农民因蚕纸催青同赶上趟,错过了蚕茧收购时间,也把气撒到党委书记的桑蚕调整上来,他把误了节令没卖掉的一袋鲜蚕茧背到饶明达办公室里吵道:“你叫我种的桑养的蚕,你得把它给我变成钱!不然我回去毁桑种包谷!”
  各种非难像山一样从四面向饶明达压过来。镇党委的同志们愤慨了。他们亲眼看到党委书记饶明达为了巡检农民脱贫致富操碎了心,累垮了身体,忘掉了个人的一切;他们亲历了和饶书记在一起,同农民一样在山上冬战“三九”、夏战“三伏”,忍饥挨饿挖桑园的艰苦日月;他们亲眼看到饶书记强忍着病痛跟农民一起挖山的感人场景;其实,真正制造不和谐音的只是极个别带有个人目的的人,对于饶书记,每个巡检人心里都有一本账。他调回巡检工作的几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基层村组搞调研,摸镇情,巡检的每一座山岭、每一道山冲他都走遍了。一年下来穿破几双解放鞋。哪个村适合种什么,哪个村天旱缺水,哪个村口粮田不足,哪个村有几户特困户,饶明达心里一清二楚。  镇政府的干部都忘不了饶书记关心弱智人庹老大的事,这庹老大是个“哑糊”(意为痴呆傻汉),过日子“有粮一顿胀,没了翻眼望”,缸里没米了也不晓得说。饶书记每天路过他家门口,总要拐进去看看,摸摸米缸,揭揭锅盖。没米了饶书记就想办法,要么自己弄点粮票买点米给他,要么交待村干部由村里接济一些。那庹老大是个吃饭不知饱足的人,感谢的话也不会说一句,见了饶书记只晓得“嘿嘿”傻笑。山民们感慨说,“饶书记也像个傻子一样,他连个谢字都不晓得说,饶书记还是帮他,只有共产党的书记才会这样做!”指山崖的群众都记得,为了让他们结束世世代代黑灯瞎火的生活,饶书记大年三十前夕还在山上拉电线,直到家家户户燃起了电灯饶书记才回家和家人团聚。
  ……
  饶明达以他一贯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戴,饶明达的作风和精神不仅是党委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党委集体人格精神的体现。看到饶书记受到如此误解,党委成员们感到整个党委形象被扭曲了。于是党委成员们背着饶明达做出了几条决议,内容有:规模发展桑蚕是符合巡检镇情的长效产业,饶明达抓桑蚕大镇建设是执行党委的集体决议,党委以集体名义向上级反映情况,澄清是非……
  
  “卞和献玉”的精神终于使巡检依托桑蚕产业走向初步富裕
  
  对于经历过磨难的饶明达来说,挫折只能使他更加坚韧。当他知道党委的决议后十分感动,但却表现了出奇的冷静,他语重心长地说:“群众的脱贫的迫切心情我们应该理解,社会上的闲言碎语我们不必在意。只要我们心地无私,只要能让群众真正脱贫致富,个人受点委屈算得到了什么?巡检镇古代历史上出过一个叫卞和的人,他发现了一块宝玉,想献给国家,但却被昏庸的佞臣们诬为以石欺君,先后被不明真相的励王和武王砍去左腿和右腿。但卞和追求真理至死不渝,终于使宝玉得以面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才把这块玉石叫作‘和氏璧’。卞和的精神应该对我们有新的启示,那就是说,我们共产党人在追求真理中应该比卞和更坚定!”饶明达还说,我们不必急于辩解,消除误解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桑蚕尽快获得预期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委政府的同志们进一步转变作风,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桑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障体系,确保群众在桑蚕产业中受益。卞和献玉的精神感染了饶明达,他像卞和那样以忍辱负重的态度对待误解和挫折,非但没有灰心,头脑更加清醒,发展桑蚕产业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从前段的挫折中认识到,要想把巡检建成真正的桑蚕大镇,成败取决于科技含量的高低和普及程度。认准了方向,饶明达思路更加明晰。他提出要在全镇农民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向科技要效益!饶明达在党政会上提出:要提高全镇科技意识,必须从党政领导做起。未来的桑蚕大镇不能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