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元朝十五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元朝十五帝-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匦刖谇住⒐笃莺脱疾渭拥目饫锾ㄍ凭伲蠛褂氤际舾髯孕闹螅拍芩阏郊次唬戏ǖ匦惺购谷āT谡舛魏刮豢杖笔逼冢瓤珊沟挠鬃涌梢砸源笪佣浼坛腥松矸菁喙部梢杂上瓤珊勾箦喙备涸鸪锉刚倏【俅蠛沟目饫锾ㄊ乱恕S谑峭侠兹ㄈ渭喙莆樟说笔泵晒藕构饕木铝α亢椭醒胝ǎ晌笔泵晒藕构氖导释持握摺5笔钡暮雇⒅爻家沙那阆蛴诹⒁桓鲇姓尾拍艿娜俗龃蠛梗环矫嬉笸侠准峋鲋葱谐杉己挂炮硪环矫嬗峙ψ龅笔钡拿晒懦ね醪旌咸ǖ墓ぷ鳎M酚盗⑽牙ㄎ蠛埂K担骸巴跛湫郑辉虺家玻竦卑荨M醢荩蚰也话荨!辈旌咸ㄍ饬苏庖恢匾ㄒ椤M币沙摹岸ú崃⒁抢瘢首遄鸪そ粤罹桶嗔邪荨薄T谡獯魏刮患坛形侍馍希沙姆⒒恿斯丶饔茫晃牙ㄓ吧琊⒊肌保哟烁艿矫晒糯蠛沟男湃魏妥鹬亍3脊虬葜竦娜范ǎ悦晒藕构谷ǖ墓谭⒒恿酥卮笥跋臁!   
    现存于和林遗迹的龟趺(选自《帝国草原成吉思汗》)    
    定都和林成吉思汗的根本之地在三河源头,即今蒙古国的大肯特山一带。当时他们逐水草而居,还没有首都可言。据蒙古国学者考证,大概在1220年左右,西征路上的成吉思汗曾经谈到:想在克烈部活动的区域建立一座首都。但和林作为蒙古汗廷,是直到窝阔台称汗之后的1235年才确立的。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色楞格河南面,其西面有一条小河从南向北注入色楞格河。周围有平缓的山包,山上有茂密的树林,而城的东南方则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里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既适于放牧,又是大草原上一处易守难攻之地。从此之后直到忽必烈称汗之前,这里一直是蒙古汗国的大本营和首都。实际上,所谓首都,也不过是一座长约1公里,宽不足1公里的小城(一说方圆12公里)。城设4座城门,南北向与东西向两条大道交会于城中心并通向4门。城内建有大汗所居的万安宫,这是一座长60米、宽50米,由64根石基木柱支撑的金顶大殿;并建造了一些类似金朝和宋朝的官宦府邸。还有回回人区和汉人区,以及12座佛寺、两座清真寺和一座基督教堂。但在和林城内外,金顶大殿周围,还有若干个蒙古包,甚至像汗妃的斡耳朵(宫帐),几位亲王的营地,也仍然是蒙古包和帐篷,武装的蒙古兵(选自《帝国草原成吉思汗》)    
    只是比普通的蒙古包大一些,里边的陈设更豪华而已。其他王爷、万户、千户们都各有各的封地,各有各的部众,当然也各有各的帐篷。蒙古腰牌(选自《成吉思汗陵》)它是从草原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过渡时期的产物。    
    改定官制成吉思汗时中央官制比较简单,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汗廷政务的日趋繁多,在逐步接受周围政权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窝阔台开始进行汗廷和地方官制的改革。1229年,开始设立课税所。1231年,始立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这时中书省的权力虽然不能与隋、唐、宋朝的中书省相提并论,与以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的中书省也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标志着蒙古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已经从内廷初步分立出来,标志着军政合一制开始发生变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出现了蒙古政权和元朝的一系列汉化即封建化改革。    
    再颁大札撒窝阔台继位后,曾经两次在库里台上颁行大札撒。如1234年曾在库里台上针对应召参加库里台的诸王、贵戚与首领们颁布了若干条礼仪和纪律,其中包括“凡当会不赴而私宴者斩”;“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诸千户越万户前行者,随以木镞射之”等规定。    
    设置驿传从成吉思汗到元朝诸帝,都将置邮传当作立国的大计。国土的不断扩大,从人迹稀少的蒙古草原,通往中国北方、东方,再通往西域各地,使臣来往、商品交流、赋役征发、军队调动乃至军令政令传达,都离不开驿路和驿站。窝阔台大汗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在他的提议下,“为使诸王或合罕陛下的急使能够不断到达,以利于办理重要事务,在各地设立了驿站”。他要求诸王要分别派出负责官员,在各自的管辖范围之内,分开道路,分拨站户。另外还规定了驿站马夫和车辆的数量、站户的差发,以及使臣乘驿的标准等。《元史》卷101《兵志四》“站赤”条对此做了明确记载。    
    定立赋税制度在窝阔台即位之前,蒙古草原也有贡赋的征发,《蒙古秘史》上称为“忽不赤儿”,但对于征收的数量并无明确的规定,于是出现了“行无定制、取无限量”的情况。窝阔台即位之初,即依照中原和西域诸国的赋税制度,确定了草原税制:规定蒙古民有100匹马输牝马1匹,100头牛输牝牛1头,100只羊输羚羊1只,并定为永制。这种“百税一”的草原税制相对农业地区的“十税一”来说自然是一种很轻的负担,这与蒙古民族所处的统治地位不无关系。对于汉地和中亚地区的税制,窝阔台也采纳臣下的建议,做出了因地制宜的规定。


元太宗窝阔台定都和林,开基元德(2)

    部署镇戍军成吉思汗命令木华黎偏师经营中原,其主力就是由几部兵员混编而成的探马赤军,当时号称先锋军。窝阔台则进一步将这类军队部署在已经征服的各个地区,负责对各地的占领和镇戍。从此探马赤军成为镇戍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建立后,各种军队的驻防地区大体上与民族分布区域相一致。原蒙古地区与东北地区由诸王统军镇守,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以蒙古、探马赤军屯守,中原地区主要由汉军镇守,淮水以南主要是汉军与新附军。在军队的分布上,蒙古统治者基本上采用了“以汉人治汉人”、“以南人治南人”的政策。    
    耶律楚材,开基元德在蒙古政权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耶律楚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尤其是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掌权之时,耶律楚材利用自己在蒙古汗廷的特殊地位,对蒙古最高统治者的政策施加影响,促使蒙古政权由游牧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对蒙古政权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役制度成吉思汗时率主力西征,“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资至巨万”,而国家的“仓耶律楚材像(选自《图说北京史》)    
    彛Ц馕薅匪诔卟保谑敲晒殴笞宓贸隽艘桓龃砦蠼崧郏骸昂喝宋薏褂诠上た掌淙艘晕恋亍!币沙牟党馑担骸氨菹陆戏ィ枰擞兴剩暇ㄖ性厮啊⑸趟啊⒀巍⒕啤⑻薄⑸皆笾昕傻靡迨蛄健⒉送蚱ァ⑺谒氖嗤蚴阋怨└挝轿薏乖眨俊蔽牙ň」芏源嘶共淮笙嘈牛丛鸪梢沙摹笆晕扌兄薄R沙纳枇⒘耸氛魇湛嗡八馐敲晒耪ū;づ┮稻谩⑹敌蟹饨ǜ乘爸贫鹊目恕!   
    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耶律楚材认为,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重用儒生。成吉思汗在世时,虽然采取了一些重用道士、禁止杀掠的措施,但并没有重用儒者来“治天下”。只是在窝阔台责成耶律楚材负责征收赋税工作时,才给他提供了一个提拔重用儒生的机会。十路征收课税所的正副长官“悉用士人”,并且都是“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当时共选用了20名天下著名的儒生,其参佐也全部任用熟悉封建制度的“省部旧人”。这是蒙古政权第一次大规模起用汉族知识分子做官,正是由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才使耶律楚材征收赋税的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窝阔台才在中央正式设立了中书省,将更多的权力交给耶律楚材,“即日拜中书令”,规定“事无巨细,皆先白之”。耶律楚材祠(选自《图说北京史》)    
    从而出现了蒙古宗王、将领掌军权,大断事官掌司法权,中书省掌行政、财政大权的三权分立的局面。直到这时,耶律楚材才由掌文书、管占卜的必阎赤变成了蒙古大汗名符其实的亲臣、重臣。    
    军政分立,互相制约,削弱地方,中央集权,这是唐宋以来汉族封建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窝阔台上台的第二年,耶律楚材就向他提出了18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郡宜置长吏牧民,发万户总军,使势均力敌,以遏骄横”。使军政与民政分开,由文臣牧民,万户总军,互相牵制。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令之后,又一次重申了这一主张,建议窝阔台:“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同时推举熟悉汉族封建传统的畏兀儿人镇海、女真人粘合重山“均与之共事”、“同握鞑柄”。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蒙古军事贵族的势力,而且推动了蒙古政权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    
    1230年,耶律楚材提出:“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擅行科差者罪之。”主张征收赋税应由中央统一规定,反对地方违反上命,擅行科差。同时还提出:“应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报,然后行刑。”主张将刑法大权收归中央。后来窝阔台打算“裂州县赐亲王功臣”,耶律楚材根据汉族的历史教训,对窝阔台说:“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与之。”只因当时窝阔台已答应分封,不便收回成命,于是耶律楚材建议由“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借以防止分封势力威胁中央集权。耶律楚材的建议,无疑对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1237年,耶律楚材再次建议选拔儒生做官,他上奏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窝阔台同意了耶律楚材的主张,说:“可官其人。”第二年,蒙古汗廷派出宣课使“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在这次中选的儒士当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这是元朝统一中国前一次最大规模的选拔儒生做官的举动,可惜并没有形成制度。    
    反对屠杀政策,保护百姓生命早在成吉思汗时,耶律楚材就不断宣传“好生恶杀”的道理,既反对蒙古军队的大肆屠杀,也反对“州郡长吏,生杀任情”。窝阔台南征金朝时,他又建议窝阔台下达了“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的诏令,并“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金朝首都开封即将被攻破时,大将速不台派使臣到蒙古汗廷,说:“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耶律楚材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奇巧之士,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这时窝阔台同意了他的建议,“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当时汴梁城共有147万人,正是由于耶律楚材的建议才得以保全生命。“其后攻取淮汉诸城,因为定例”。从此蒙军屠城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元太宗窝阔台定都和林,开基元德(3)

    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在早期的征伐战争中,许多被征服地的百姓变成了蒙古贵族的驱口,沦为奴隶。“时诸王大臣及诸将校所得驱口,往往寄留诸都,几居天下之半”。耶律楚材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提出“括户口,皆籍为编民”。但对于如何编户,朝内大臣也有意见分歧,多数人主张像蒙古和西域各国那样“以丁为户”。耶律楚材“独以为不可”,说:“自古有中原者,未尝以丁为户。若果为之,可输一年之赋,随即逃散矣。”耶律楚材主张,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西域各国实行的是一种由商人包税的扑买制度,后来一些西域和汉族商人要求把这种制度搬到中原,“以银一百四十万两扑买天下课税”。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说:“此贪利之徒,罔上虐下,为害甚大。”从表面看,用耶律楚材征收赋税的办法,一年才能征收50多万两银子,加上其他收入,数目也不太大。而那些商人提出包税,一下子就上交国家140万两白银,确实有一定诱惑力。但耶律楚材深知,商人拿出140万两,就会向百姓加倍地征收赋税,会大大加重百姓的负担,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