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反射,动物愈高级,建立的条件反射级愈多。人类由于掌握了语言,能形成无数级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指出了关于条件反射脑机制的假设,他最后认为暂时神经联系很可能是在皮层内接通的。当动物进食时,味感受器的冲动沿着传入神经输入延脑的唾液中枢,由此产生神经发放,传至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的途经。同时在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上有侧支向上,经丘脑到大脑皮层;巴甫洛夫称之为非条件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或兴奋灶。条件反射建立时,中性刺激(例如声音刺激)经上行传导通路到达听觉皮层,即条件刺激兴奋灶,暂时联系的接通就发生在两个兴奋灶之间(图3一15)。但是,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究竟在何处形成以及怎样形成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很可能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初期,许多神经结构都参与,只是在条件反射巩固后,反应才变得更为集中,定位更为局限。近年来用神经细胞模型研究接通暂时神经联系的电生理过程,进一步说明暂时神经联系是普遍的神经生理现象。在进化的不同阶梯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部位可能不同。猿猴和狗等高等哺乳动物的大脑半球是暂时神经联系接通的主要部位。

  巴甫洛夫及其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另一种条件反射叫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把一只饿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即喂食以强化这一动作,经多次重复,鼠即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动物只对某一个特定信号,如灯光、铃声出现后,作出踩杠杆的动作,才给以食物强化,这类必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中,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两种信号系统

  1927年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梅子放在嘴里会流口水这主要是非条件反射;吃过梅子的人,只要看到梅子的形状也会流口水,“望梅止渴”,这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掌握了语言的人,不仅看到梅子的形状,就是在讲“梅子”一词时,也会流口水,“谈梅生津”这主要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任何词都标志着一定的具体事物,并且经过多次重复,才能成为这类事物的信号。同时,词具有概括性,如“铅笔”一词代表所有的铅笔,因此词是一种广阔的、丰富的、概括的刺激物。

  词由于与具体刺激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条件刺激发动已有的条件反射。如已形成铃响进教室的条件反射后,告诉他“铃响了”同样会进教室,这时,“铃响了”一词代替了具体的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

  词由于与具体刺激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非条件刺激起作用。人的条件反射可以通过语言来强化、减弱或消退。如,铃一响就对儿童说“走进教室”,以后只要铃一响,儿童就能走进教室。在这个条件反射中,没有非条件刺激出现,它是在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词代替了非条件刺激的作用。实验表明:词往往比非条件刺激更有力,在词的作用下只要一次结合,就能形成条件反射,教师可通过语言(表扬或批评)来调节学生的行为。词具有社会性,对动物来说建立条件反射必须用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来强化,而人能在具有社会意义的词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掌握了语词的人,纯粹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或纯粹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几乎是没有的,一般总是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经常受到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支持,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经常受到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调节。

  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是人类活动自觉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人们通过自己说出来的词可以对自己随时发出各种信号,命令自己去进行各种活动,正是词的这种作用,才使人的活动能够相对地脱离了客观事物的直接制约,形成心理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自觉性,以及一切随意运动和行为。

四、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我们的负担而提高功效。

  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的建立。

  动力定型具有稳定性,它是按固定程序进行活动的模式;但也具有灵活性,即它是综合的衍射模式,在条件改变时,能使动力定型更适合于客观条件的要求。一般地说,习惯一类的动力定型,稳定性较大,灵活性较小。技能一类的动力定型则灵活性比较大。动力定型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新的条件下加以改造或发展。
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例如,由睡眠到觉醒;小孩临睡前的“闹觉”均是正诱导现象。专心于某一工作,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觉醒到睡眠均是负诱导现象。



第四节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大脑皮层的神经原具有生物电活动,如果把电极放在头上,并输入到一高灵敏度的放大器中进行放大,可在记录仪上显示出大脑的电活动。被记录到的脑电活动的图形称为脑电图(EEG)。

  脑电波很不规则,通常根据其颇率、振幅不同,一般把正常的脑电图区分为四种基本波形(图3—16)。

  α波:比较稳定频率8~13次/秒,振幅为20~100微伏。在枕叶及顶叶后部记录到的α波最为显著。α波在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出现,睁眼、思考问题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消失,出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如果又安静闭目,则α波又重新出现。一般认为,α波是大脑皮层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β波:频率14~30次/秒,振幅为5~20微伏。安静闭目时在额叶最明显,如被试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进行思维活动时,在皮层其它部位也出现β波,所以β波出现,一般认为是大脑皮层兴奋的表现。

  θ波:频率4~7次/秒,振幅约100~150微伏。在困倦时,一般即能见到。成年人在情绪活动时,也可能出现θ波。

  δ波:频率1~3.5次/秒,振幅20~200微伏。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基本没有δ波,在睡眠时才出现。在深度麻醉、缺氧时也可出现。成人在清醒时如果出现δ波,可能智力发育不良,或大脑有器质性病态。

  θ波和δ波都是高振幅的慢波。婴幼儿的脑电频率比成年人低,婴儿时常见到特有的δ波,幼儿时常见到θ波。随年龄的增长,脑电波逐渐加快,到10岁后才出现明确的α节律。

  可将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的基本波形的频率和振幅列表如下:

  脑电图的波形随不同生理情况而变化,当有许多神经原的电活动趋于步调一致时,就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如α波就是一种同步化波。当神经原活动不大一致时,就表现为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称去同步化。如α波阻断而出现β波,就是一种去同步化,一般认为,当脑电波由高振幅的慢波转为低振幅的快波时,表示兴奋过程的增强。反之,由低振幅的快波转为高振幅的慢波,就表示抑制过程的发展。

  脑电图的研究,对于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有一定意义,人们发现在注意、兴趣、思维、情绪活动时,在脑电图中都有所反映。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

  人体内有两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机制的特点是:作用快而精确,范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来实现的。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由腺细胞将分泌的激素直接释放入血,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对不同的器官选择性地发生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弥散,作用较慢而持久。人体内,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切联系的,内分泌机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而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上述两种调节机制,使机体的生命得以正常进行。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图3一17)。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肾脏和消化管粘膜上的某些特殊细胞也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内分泌系统。激素(Hormone)是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极微,但对生理和心理活动有重大影响。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激素的作用不仅是刺激(兴奋),有些激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表现刺激作用,也可以表现抑制作用。

一、脑垂体

  位于下丘脑的下方,大小如豌豆,约重0.6克,脑垂体结构复杂,分泌的激素最多,作用广泛,并且能够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所以它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神经垂体不是分泌细胞,它贮存和释放由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抗利尿素和催产素。抗利尿素对血压和水分代谢起调节作用。近年研究表明,抗利尿素还有增进记忆和改善记忆功能障碍的作用。

  腺垂体分泌多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素分别调节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调节性腺的功能;生长素能促进全身的生长;生乳素促进乳汁的生成和分泌,等等。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生长停滞,身体变得异常矮小,但智力尚正常,称为“侏儒症”;如果生长素分泌过多,可以长成二米以上的巨人,称为“巨人症”;青年期后,如生长素分泌过多,则造成“肢端肥大症”。

二、肾上腺

  肾上腺有两个,共约重10~15克,分别位于左右肾脏的上方,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肾上腺髓质,外层为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多达50多种,按其功能,可分为三大类:盐皮质激素,参与机体钠、钾代谢的调节;糖皮质激素,与机体的糖代谢有关;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释放的激素有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在应急状态(例如,情绪激动、疼痛、肌肉运动、低血糖、过冷或过热)时,分泌量大增,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基础分泌量的100倍左右,使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大为增加,肌肉内的血液量增加;肝糖元和脂肪的分解加速,以提供机体更多的能量。研究表明:人在恐惧害怕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人在发怒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三、甲状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重20~30克,位于气管上端的两侧,左右各一,分泌甲状腺素。幼年时,甲状腺机能不足的人,身体异常矮小、智力低下(只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