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上的玫瑰 作者: 曾宏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课桌上的玫瑰 作者: 曾宏燕-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你们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我想,通过比较来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容易一些。当然,具有可比性的两种事物,必然是有异同点存在。 
我们先看看相同的地方——人类的爱情和动物的“爱”都源于动物的性本能。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虽然脱离了动物界,但无论人如何发展,也始终是一种生物的存在,即使他再复杂、再有智慧、再富有生命力,也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也必然要受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所支配,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与万物的自然属性——性本能——是相同的。 

我们再看看不相同的地方——人类的爱情与其他动物的“爱”不同之处,就是人类的爱情除了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动物的“爱”所不具备的社会属性。 
因为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也就是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里,他的思想、意识及情感必然要受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的爱情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的心理感受、审美体验和道德伦理等因素。而这些是其他动物所不可能具备的。 

通过上面的比较,你们应该了解到:动物的“爱”只有自然性,而人类的爱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所以,动物的“爱”和人类的爱是不同的,动物是不具备人类的真正意义的爱情的。 

可以这样说,爱情是自然和社会给予人类的共同馈赠,所以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爱的花朵来自性的种子 
记得有位印度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爱的花朵来自性的种子。我觉得这个形象而又诗意的话语,很值得我们深思。你们想一想,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思考? 
种子——花朵,这个自然生长的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对了,这里首先蕴含了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爱情源自于性。没有性,就没有爱情的生命,更不可能有爱情的花朵。这里,用“性的种子”体现了爱情的自然的属性。但是,一粒种子是不会直接变成一朵花的,如果没有把这粒种子置于土壤之中,它就没有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没有阳光的沐浴,它就会因缺乏光合作用而缺少生命的蓬勃,没有水分养料的供给,它又会因干渴饥饿而生命夭折……也就是说,一粒种子没有这诸多生存必备的条件,也只能是一粒种子,而不会成为花朵。这句话在表明“爱情来自性”这样一个基本道理的同时,也提示我们,仅有性是不会自然产生爱情的。即一粒“性的种子”自己是不会绽开“爱的花朵”的。从“性的种子”到“爱的花朵”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类似土壤、阳光、水分的条件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爱情的社会属性,即人在一定的社会存在中的思想、意识乃至情感等。这句诗意的话正是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爱情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那么,自然之神是什么时候将这颗‘性的种子’交给我们的呢?”也许,你们心里已经泛起这样的疑问。 
你们的疑问非常好!是呀,这颗珍贵的种子可不是你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交给你了,自然之神是将它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到了你可以懂得爱护它的时候,郑重地交给了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一出生就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只取决于生理结构的不同,也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第一性征的差别。我们所说的“两小无猜”,就是处于仅有第一性征差别阶段的男女之间的心理状态。你们有人大概知道李白在《长干行》中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就描写了仅有第一性征的男孩女孩一起玩耍的情景。男孩胯下一根竹竿,似驾驿着奔跑的骏马,追逐着绕床躲避的女孩,类似这幅童年时代的天真无邪的玩耍情景,是你们幼时都经历过的。那时的男孩女孩没有性别的意识,毫无猜忌而尽情地在自由的天地里享受着童年的欢乐。可是,当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便步入了生理发育的成熟期,这时的青年男女就有了性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两性的关系,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性的意识苏醒了。这就是爱情得以发生的生理、心理基础,也是爱情的自然性的体现。所以,爱情作为发生在男女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其特殊性也体现在这里,她不仅是一种发生在男人和女人之间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只有步入到一定的生长阶段才会发生。 

那么,是否到了产生性意识的生长阶段,男女之间就会自然产生真正意义的爱情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爱情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还谈到了仅有“性的种子”不是必然会开出“爱的花朵”的。 
当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或当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的时候,其中固然有性的欲望——作为生物的人的本能、简单、初级的生命冲动,但更重要的是在爱的追求中起支配作用的一种心理、美感和道德的合力,只有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两个相爱的人才能走出纯生理的享受,而体会到心灵碰撞的激情,审美想象的愉悦,道德责任的崇高。而这种心理、美感和道德的合力,是产生于一定的教养基础之上的。 

也许有人会说,很多爱情不是发生在瞬间的“一见钟情”吗,哪有您说的那么复杂? 
那么,你们是否想过,即使是“一见钟情”,也只是对某一个人,而不是对所有的异性吧。那为什么“一见钟情”只发生在对这一个人而不是对其他人呢? 
知道吗,这种具有明显选择性的情感正是由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一见钟情”正是一个人是通过内心的综合“测评”才对眼前的人做出判断,进而做出选择的。“一见钟情”看来是发生在瞬间,但其背后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现象。你们想想,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呢? 

性是爱的种子,那么,你们现在就应该从珍惜这颗种子开始,这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才会有美丽的花朵绽放。 
千百年来,人类的男女正是在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中寻找着情感的归宿,也正是在这寻找中,人类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情感世界,为人类发展的历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情的篇章,也给人类世界创造了永恒的美好。 

曾老师心得—— 
1.用具体生动的爱情经典给孩子以美好的憧憬。 
2.用深入浅出的历史科学知识给孩子以理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爱的疑惑 爱情像你们说的吗 
爱的疑惑:爱情像你们说的吗 
从各方面看,这种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黑格尔〔德〕 
爱情像你们说的吗? 
一个个对爱的疑惑,在年轻的心里困扰着: 
一个女孩暗恋着自己心仪的男孩,这是不是爱? 
一个执着的呐喊声发出质疑:我们也有爱的权力! 
面对文学中的爱情描写,爱读书的女孩疑惑了。 
生命、事业、爱情,严肃的人生思考让年轻的心沉重起来。 
面对“动荡”的现实婚姻,究竟该如何去理解爱情? 
当永恒的爱似乎成了久远的童话,爱情还美丽吗? 
情感在摇滚和流行中,以往的信仰哪里去了? 
刻意的美貌时尚,该不该去追求? 
偷吃禁果后的男孩,不负责任地离去,爱就是如此残酷吗? 
第二部分:爱的疑惑 爱情像你们说的吗 
朦胧的心境 是爱情吗 
——女孩探问心中的爱 
学生来信 
杨樱的信。厚厚的,鼓鼓囊囊的,不知装了些什么。我拆开信封将信笺抽出,带出来几只不同色彩的纸折的仙鹤。这个心灵手巧的女孩,会想些什么? 
亲爱的老师: 
您好!感谢您的这堂课,真的十分感谢。和中学生谈爱情问题,这是人们,包括许多老师都极力回避的。您能在课堂上给我们读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能把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自己的女儿进行爱的教育的家书介绍给我们,能开诚布公地和我们探讨爱情这一人类伟大的情感,这对成长中的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老师,您知道吗?在我的心里,也有一个“他”。那是在初二时,班里转来了一个男生,他是北方来的,有着与众不同的神气,高高的个子、英俊的面庞、还有一种与他年龄似乎不相符的深沉,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时开始,我的目光就时常追随着他,一看到他,我的心就会怦怦地跳。他的举手投足甚至他特有的神情,只要在我的视野里,都被我摄入了心底。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感觉,我想接近他,但是当他真的站在我身旁,我却又不敢和他讲话,甚至变得手足无措。他是足球场上的英雄,因为他,本来并不喜欢足球的我也恋上了绿茵球场,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我场场都去,为他助威,为他叫好。他的学习也特别棒,尤其是数学,无论大考还是小考,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于是,我对他除了喜欢又增加了一份崇拜。在我的心里,他几乎成了美好的化身。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我却无处倾诉,于是我爱上了日记,每天对着日记述说我的感情。好几次,我想对妈妈讲,但终于没敢说,只能在日记里写道:“亲爱的妈妈,我多想告诉您,我爱上了一个男孩,我的心时时都在牵挂着他。我应不应该爱,我应该如何去爱,没有人告诉我,……”一向开朗的我,开始变得心事重重,有时我想摆脱这种爱的纠缠,可又没法摆脱,无助的我只能去找有关早恋有关爱的文章来看,但得到的只有一个答案:影响学业。难道我们除了学业就不能有别的吗?但我还是听从了书中的劝告,决心忘记他,不过,无论我怎样努力把他忘掉,也做不到。因为他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我的身边。有时,我因发现了他的缺点而极力说服自己忘掉他,但也始终无法把他在我心中的影响抹掉。我一直没有向他表露过自己的这种感情,只是初中毕业时在他的留言本上写下了一段隐晦的表白。 

初中毕业后我们分开了,往事留给我的只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日记,我的心情依然如故,那一份朦胧的爱意,那一个美丽的少女梦却仍然陪伴着我。 
朦胧的爱,朦胧的情,在我的心中是雪一般的纯洁,面对它,有欣喜也有困惑。这种感觉是不是爱情,我不清楚。无数个“为什么”与“怎么办”缠绕着我,虽然这给我带来了烦恼,但我又喜欢这种恋的感觉,甚至觉得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他的青春将是永远的遗憾,但我又深知这种感情会影响学习。如何取舍,面对这个问题,我的心常因此而烦乱。 

因为这一段经历,我曾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经历了爱情,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爱情。直到今天,直到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肤浅,我才知道爱情不是那么简单。现在,爱情在我的心中是圣洁伟大的,就象戴着花环的天使一般。不过,我仍然很想知道,我所经历的是不是爱情,我对他的那份至今不能释怀的感情是不是爱情?老师,您能告诉我吗? 

老师,我折了几只彩色的仙鹤送给您,苏霍姆林斯基听祖母讲那个美丽的童话时,就是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望着远去的仙鹤……当然,还有对您的衷心祝福! 
我的回信 
杨樱在信里所坦露的心事,应该是当前许多中学生所面临的情感困扰,面对这种情感的手足无措与种种疑惑也是较有普遍性的。这是青春期的中学生的一种朦胧的爱恋,应该引导他们去认识自己青春期的情感世界,从而走出困惑的烦扰。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孩,给她一个思考的空间,让她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想起了德国诗人赫塞的一首诗,于是,我把它写在了一张粉红的信笺上: 
杨樱,谢谢你折的纸鹤。昨晚,我放飞了其中的一只,它飞向了诗歌的王国,给你衔来一首异国的小诗,飘落在这粉红的云层中: 
朦胧的云 
赫塞(德) 
一朵细白静寂的薄云 
被风刮起—— 
飞掠碧蓝的天空。 
低首欣然的那片云, 
雪白清凉, 
愉快地流至—— 
你青涩的梦中。 
读了这首小诗,你想象的翅膀是否已经被鼓动起来?我希望看到这鼓动起来的想象双翼,载着你的思想穿过情感的云层,飞到那清澈的天空。 
朦胧,朦胧何尝不是一种美?当你的情感被朦胧的美所笼罩,那是在告诉你,青春已经苏醒,那朦胧正是它苏醒后的第一声问候。不要被这问候所惊扰,坦然地向着它回答一声:你好!然后,你自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