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本草乘雅半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4-本草乘雅半偈-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七帙
猪悬蹄甲
内容:(本经下品)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主五痔,伏热在腹中,肠痈内蚀。 
【核】曰∶前后四足,各有悬蹄。悬蹄之甲,尖而小;践蹄之甲,大而圆。修事,酒浸 
半日,柳木火炙松脆用。 
【 】曰∶观豕蹄之黑白,见豕性之躁甚,黑固躁,白尤躁之甚者,则知豕力在蹄,精 
专在甲矣。悬蹄甲者,豕蹄似鹿而爪四,二践地,二上悬,上悬之甲,悬蹄甲也。有以左蹄 
后蹄为悬蹄甲者谬矣。盖豕行不举足而曳踵,象水性之趋下为水畜也。四足皆垂,未见左后 
悬者。玉藻云∶圈豚行不举足,齐如流,端行颐溜如矢,弁行剡剡起屦,执圭玉,举前曳踵, 
如也。埤雅云∶畜养之闲曰圈,豕子曰豚,端读端弁之端,弁读弁冕之弁,则行不举足, 
齐如流,冕行之容也。颐溜如矢,端行之容也。剡剡起屦,弁行之容也。礼之以物以服,记 
其行容者,互相挟也。是故水畜性偏趋下,对待伏热之在腹中,为肠痈,为内蚀,为五痔。 
经云∶热气所聚,则为痈脓,必择精专之所在,乃得内外敌应尔。 

第七帙
豚卵
内容:(本经中品)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主惊痫癫矣,鬼疰蛊毒,除寒热,贲豚,五癃,邪气,挛缩。 
【核】曰∶豚卵,牡猪之卵子也。小猪多 去卵,故曰豚卵。阴干藏之,勿令败。 
【 】曰∶豚,豕子。豕,总名。易系坎为豕,性趋下,故俯首喜卑秽,天将雨,则进 
涉水 
,豕之躁者。豕进而涉水波,白 尤其躁进者,故先进焉。然则纯黑者,豕之少驯者 
矣。说文云∶十二子亥为豕,故亥象豕形,以一阴生于午,至亥而六阴备,谓其嫌于无阳也。 
是以 之在物以从豕,在气以从亥,其应水也为能充其类焉。牝曰 ,曰彘。诗云∶一发五 
,牡曰 ,曰 。诗云一发五 ,礼云舋之以 豚,然则豚卵,即 豚卵囊之卵, 豚去 
卵,斯外肉内好,否则颠乱耽群。一名豚颠者以此,世弃勿用,指豕子之豚儿,膀胱之脬胞, 
两肾之腰子,外肾之阴茎,为豚卵者谬矣。卵者阴器,厥阴经脉之所聚,抵小腹,系舌本, 
正肾水之宫位耳。设肾躁,则从流而上,协厥阴厥逆而冲心,病名曰贲豚。贲豚者,肾之积, 
肝之逆也。甚则重阴者癫,番阴者痫,阴阳厥者寒热,或肾不司阴窍,肝不泄前阴者五癃, 
或失主润宗筋而挛,失主利关机而缩,咸属肾肝先为是动而后所生,犹未离其类者以辅之, 
其唯豚卵乎。 

第七帙

内容:(神农食经) 
【气味】苦甘,微寒,无毒。 
【主治】主悦志有力,令人少睡,止渴,利小便,去痰热,治 疮。 
苦茗(华佗食论) 
苦茗,久食益意思。 
茶(陆羽茶传)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 
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核】曰∶茗为世所称尚,颐虽未能知味,然亦未能忘情。每读治茗诸书,不啻数十种, 
俱各载稿集,卒难汇考,不揣条录核左,以备博采。云神农氏前有食经,遵之为首。陆羽茶 
经,例应为传。后代诸书,递相为疏为注矣。传本不妄去取,余则采其隽永者,人各为政, 
不相沿袭。彼创一义,而此释之;甲送一难,而乙驳之,奇奇正正,靡所不有,政如春秋为 
经,而案之左氏,公谷为传,而断之是非,末则间有所评,小子不敏,奚敢多让矣。然书以 
笔札简当为工,词华丽则为尚,而器用之精良,赏鉴之贵重,我则未之或暇也。盖有含英吐 
花,收奇觅秘者,在编凡十有六,而茶事尽矣。 
一、溯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其树如瓜芦,叶如卮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蕊如丁香,根如 
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 ,三曰 ,四曰茗,五曰 。山南以陕州上,襄州、荆州次,衡 
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 
州上,常州次,宣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邛州次,雅州泸 
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 州次,台州下。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 
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建州、福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 
袁、吉、建、福、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茶传陆羽,字鸿渐,一名 
疾,字季疵,号桑苎翁着)按唐时产茶地,仅仅如季疵所称。而今之虎丘、罗 、天池、顾 
渚、松萝、龙井、雁宕、武 
有之,但培植不嘉,或疏采制耳。(茶解罗廪,字高君着)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 
挺,多孕茶 。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产禹穴者以天章显;茂钱唐者 
以径山稀。至于续卢之岩,云衡之麓,雅山着于无歙,蒙顶传于岷蜀,角立差胜,毛举实繁。 
(煮茶泉品叶清臣着)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 
建州亦非上品,唯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 ,疑即古顾渚紫笋。然 有数 
处,今唯洞山最重。姚伯道云∶明月之峡,厥有佳茗,韵致清远,滋味甘香,足称仙品。其 
在顾渚,亦有佳者,今但以水口茶名之,全与 别矣。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杭之龙井, 
并可与 颉颃。郭次甫极称黄山,黄山亦在歙,去松萝远甚。往时士人皆重天池,然饮之略 
多,令人胀满。浙之产曰雁宕、大盘、金华、日铸,皆与武夷相伯仲。钱唐诸山,产茶甚多, 
南山尽佳,北山稍劣。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是武夷亚匹,惜多焦枯, 
令人意尽。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曰五华,皆表表有名,在雁茶之上。其他名山所产,当不 
止此,或余未知,或名未着,故不及论。(茶疏许次杼,字然明着) 
【评】曰∶昔人以陆羽饮茶,比于后稷树谷然哉,及观韩 谢赐茶启云∶吴主礼贤,方 
闻置茗,晋人爱客,才有分茶,则知开创之功,虽不始于桑苎,而制茶自出至季疵而始备矣。 
嗣后名山之产,灵草渐繁,人工之巧,佳茗日着,皆以季疵为墨守,即谓开山之祖可也。其 
蔡君谟而下为传灯之士。又曰∶茶系生人后天,随身衣报,盖地灵钟秀,或古之所产,今无 
取焉者,谓冰土频移,山川性易,灵从何来,秀从何起,生人依报,宁复居恒,人苦不思本 
耳。以上溯其源也。 
二、得地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啜。(茶 
传)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特专, 
称仙品。( 山茶记熊明道着)茶地南向为佳,向阴者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茶解) 
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 茶产于高山,浑是风露清虚之气,故可尚。( 山茶记) 
茶固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 
掩映秋阳;其下可植芳兰幽菊清芳之物,最忌菜畦相逼,不免渗漉,滓厥清真。(茶解) 
【评】曰∶疆理天下,物其土宜;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形;瘠土民 ,沃土民浓; 
坚 
悉效其形,知其利害,达其志欲,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为得地。 
人犹如此,奚惟茗乎。 
三、乘时 
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 
采焉 
清明太早,去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再迟一二日,待其气力完足,香烈犹倍, 
易于收藏。(茶疏)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唯罗 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桷叶浓,便有萧箬之气,还是夏前 
六七日,如雀舌者佳, 片亦好。( 茶记) 
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得此,又 
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时无秋日摘者,近乃有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 
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苦涩,且伤秋摘,佳产戒之。(茶疏) 
双径两天目茶,立夏后,小满前,仅摘一次,断不复采。唯餐雨露,绝禁肥壤,故收藏 
岁久。色香味转胜,凌露无云。采候之上,霁日融和;采候之次,积雨重阴,不知其可。(茶 
说 
【评】曰∶时不可违,候不可失,桑苎翁时中之圣者欤。千载而下,采制之期,无能逾 
其时日,罗高君少有更变者,更体山川之寒暄,察草木之含吐,待时而兴,应时而起,不妄 
作劳,不伤物力。 
四、揆制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 
矣。(茶传) 
断茶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湿易损。(东坡试茶录宋子安着) 
其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 
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热,而香散矣。炒茶之铛,最嫌新铁,须预取一铛,毋得别作他用。炒 
茶之薪,仅可树皮,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洗莹洁,旋摘旋 
炒。一铛之内,仅用四两,先用文火炒,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抄转,以半熟为度 
,微俟香发,是其候也。(茶疏) 
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与筋,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余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 
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消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 
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 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偶试之,但作热汤, 
并日腥草气,殊无佳韵也。(茶笺闻龙,字隐鳞,初字仲达着) 
火烈香清,铛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 
则着 
经云焙,凿池深二尺,阔一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以木,构于焙上。 
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尝 
构小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 
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先洗新麻布一片以亲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向不可 
覆盖盖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然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 
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色香与味,不致太减。(茶笺)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茶录) 
诸名茶,法多用炒。唯罗 专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不复 
仿此。想此法偏宜于 ,未可概施他茗。而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远矣。(茶笺)必得 
色全,唯须用扇,必全香味,当时焙炒,此制茶之准绳,传茶之衣钵。(茗芨) 
【评】曰∶溯源、得地、乘时,尽物之性矣。揆制失节,仍同草芥。能尽人之性,则能 
尽物之性。 
五、藏茗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楠,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一器 
贮 
藏茶宜箬叶而畏香,茶喜温燥而忌冷湿。收藏时先用青箬,以竹丝编之,置罂四周,焙 
茶俟冷,贮器中,以生炭火 过,烈日中曝之令灭,乱插茶中,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高 
爽近人处,霉天雨候,切忌发覆。取用须于晴明时,取少许,别贮小瓶,空缺处,即以箬填 
满,封置如故,方为可久。或夏至后一焙,或秋分后一焙。( 山茶记) 
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茶录) 
凡贮茶之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为他用。(茶解) 
吴人绝重 茶,往往杂以黄黑箬,大是缺事。余每藏茶,必令樵青,入山采竹箭箬,拭 
净烘干,护罂四周,半用剪 
碎,拌入茶中,经年发覆,青翠如新。(茶笺) 
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不寒。必在板房,不宜土室;板房 
燥,上室易蒸;又要透风,勿置幽隐之处,尤易蒸湿。(茶录) 
罗生言茶酒二事,至今日可称精绝,前无古人,止可与深知者道耳。夫茶酒超前代希有 
之精 
【评】曰∶治茗如创业,藏茗如守业。创业易,守业难。守之难,又不如用之者更难。 
如保赤子,几微是防。 
六、品泉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择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久食令人 
有颈 
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茶传) 
山宣气以养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