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的麦哲伦基金,资金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还是一个婴儿,但对于林奇这个初学者而言,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 
为了工作,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   
察,此外,每年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小时的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 
他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有比较成功的投资家们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当然人们不会把自己即将购买的股票透露出来,但在交流中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这些处于投资领域顶尖级的人物,能够提供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这才是林奇“金点子”的最好来源。 
林奇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他认为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常识判断来战胜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对于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他特别留意妻子卡罗琳和三个女儿的购物习惯,每当她们买东西回来,他总要扯上几句。1971年的某一天,妻子卡罗琳买“莱格斯”牌紧身衣,他发现这将会是一个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组织下,麦哲伦当即买下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竟达到原来价格的6倍。在日常小事中发现商机,这就是林奇! 
可是,股票市场涨幅不定,之所以人们将它看成是赌场,就注定了有输有赢,林奇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1977年,他刚开始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股票。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当时,林奇并不相信。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做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然而,此后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180美元以上。即使后来在股市暴跌中也维持了不错水准。 
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他开始再也不相信这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了,以后只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林奇十分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一个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他开始不再相信专家、理论、数学分析。 
经过了涨落、失败之后的林奇更加成熟了,他优秀的选股能力开始让人们感到惊奇,与别人注重进出场的时机不同,他觉得何时买进、何时抛售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行情永远都是跌跌涨涨的。只有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场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才能获得很高的投资报酬率,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机! 
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他最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成绩。同时他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长性时,对单位增长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利润增长,因为高利润可能是由于物价的上涨,也可能是由于巧妙的买进造成的。 
另一类股票是业务简单的公司的股票。一般人认为,激烈竞争领域内有着出色管理的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例如宝洁公司、3M公司、德州仪器、道化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更有可能赚大钱,但在林奇看来,作为投资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以低价出售、经营业绩尚可、而且股价回升时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公司就行。 
就靠着这种有名的投资方式,林奇成为华尔街股市的超级大赢家。在它所投资的领域中,包括克莱斯勒汽车、联邦快递等等。彼得·林奇通常都能在对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场里的最爱,他对营运地点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别有偏好。 
 
 

 
第229节:股票界里的传奇(3) 
康丽
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已经13年了,就在这短短的13年,彼得·林奇悄无声息的创造了一个奇迹和神话!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000多只股票,其中很多股票还买过多次,赢得了“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名声。 
对于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个没有“周末焦虑症”的“死多头”,股市调整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廉价建仓的机会到了,他都不太像一个股市中人,因为他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1991年,就在他最巅峰的时刻,林奇却选择退休,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当时,他还是市场上最抢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发表了自己的离去演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得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们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簿,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 
   
这就是彼得·林奇离开的理由,没有一点的做作和矫情。当然他也受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于是,和其他伟大的交易商或投资人一样,彼得·林奇带着赚来的钱,干干脆脆地离了场。 
现在,这个曾经的“股市传奇”就像任何一个平常的父亲一样,在家教导自己的小女儿,同时他也没有闲着,正积极地投入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体制,到处募集资金,让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 
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他让别人也成为了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成功秘诀 
心态平和,稳中取胜。 
纤毫小事中觅先机。 
 
 

 
第230节:硅谷狂人(1) 
康丽
硅谷狂人——拉里·埃里森 
财富档案 
拉里·埃里森是全球第二大软件制造商“甲骨文”创始人、总裁兼CEO,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2001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美国富豪榜名列第四,全球富   
豪榜名列第四,总资产260亿美元。 
企业类型 
软件业。 
成长记录 
对于所有的IT精英而言,埃里森绝对是个另类。他爱留着长长的大胡子,他喜欢穿一万美金的亚曼尼西装,他的私生活极其泛滥,他总是先为自己树立一个假想敌,然后把他打倒,而这一次他的敌人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他好像对全世界都不满,发言总是那么刻薄毒辣,“比尔·盖茨?那可是一种非常有名的病毒!”“只有其他人都失败,才是真正的成功!”“罗马帝国都会垮,凭什么微软不会?”“每当IBM展示他们的大型机的速度跑得有多快时,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数据库扔到垃圾箱里,而使用甲骨文的数据库。”“买微软产品的人是很傻的,他们产品是25年前他们的祖父编写的!” 
但他确实是一个天才性的人物,自从1977年创立了“甲骨文”,不过26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制造商。所以,他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狂人,注定了备受争议。 
32岁创业的奇迹 
1944年,埃里森出生在纽约,但刚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了,一个芝加哥的亲戚收养了他,在埃里森的记忆里,只与母亲见过一面,知道她是犹太人,而父亲的身份,至今还是一个谜。 
从小,埃里森就表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他先后进入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后来进入西北大学,但都没有等到毕业他就离开了。在学校他非常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他的成绩并不怎么好,惟一感兴趣的就是计算机。 
大学肄业的埃里森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几家不出名的计算机公司工作,正是在其间,埃里森的数学才能得以显露,他不仅在技术上工作出色,而且对技术的发展趋势有着本能的把握,简直就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技术天才。 
可是,埃里森对自己驾轻就熟的技术工作越来越缺乏兴趣。有一次,他在一个聚会上对他的朋友谈了他下一步的想法:“我不能再干技术了,靠它我永远富不了,我要当老板,开创自己的公司。” 
于是,他开始频频跳槽,寻找一个能让自己发展的机会,但是家里的情况并不允许这样,再加上他花钱的速度永远超过赚钱的数目,家里开始债台高筑。1974年,忍无可忍的妻子昆妮与他分手了。当时埃里森苦苦哀求妻子:“我会成为百万富翁的,如果你和我在一起。”但昆妮却不相信,不过直到埃里森真的成了超级富豪,但她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1977年,一个机会来了,在精密仪器公司任职的埃里森获悉该公司有一个较大的软件编制工作要发外承包,标的70万美元。他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做一番事业。他与两个同事在6月正式成立了软件开发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SDL),以家里的房子做抵押,最后以40万美元的最低价格中标。 
40万美元的经费为SDL提供了难得的启动资金。精密仪器公司的项目顺利进行着,可是埃里森又在考虑公司的下一步了:如果还这样继续编写一个又一个的合同和程序,不但费神而且费力。能不能一劳永逸地只编写一个程序呢?这样才能更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客户。1970年,美国整个软件行业的销售额才7000万美元。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计算机软件的重要性,但埃里森已经从中觉察到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他似乎看到了软件行业的光辉未来。 
 
 

 
第231节:硅谷狂人(2) 
康丽
古老的名字、崭新的奇迹 
1976年,IBM公司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埃里森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被其内容震惊,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在这个启发下,埃里森和他的同事开始着手编写关系数据库,虽然当时IBM也投入巨资在编制这一产品,但这4个人的小公司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是第一个在市场上推出了SQL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公司!埃里森促成了一个远大前程的行业——软件业的诞生。 
1982年,埃里森把公司的名称改为“甲骨文(oracle)”。因为此前,埃里森曾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干过,而oracle是他曾经做过的一个项目,同时他认为,oracle的字面意思是数据和信息的记录,而公司创建了领先的跨企业信息存储系统。 
其实,早期的oracle版本无法正常地工作,程序充满了错误,用户有着许多抱怨,但埃里森关注市场更胜于关注技术,他相信较早占领大块市场份额是最主要的,“当市场已建立好,你知道百事可乐要花多少钱才能夺得可口可乐1%的市场,非常非常昂贵”。 
埃里森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还是个推销高手,他不只推销公司产品,同时更聪明地到处宣传关系数据库观念,他经常做的演讲标准题目是“关系数据技术的缺陷”,讲述关系数据库会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oracle是如何解决的。不像别的公司只讲述产品的功能,埃里森还当场演示技术,在电脑上输入一个关系查询,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虽然也许实际的效果达不到,但至少做到了让人们印象深刻,所以埃里森的成功不仅靠的是技术,更多的是市场推销。 
1983年,甲骨文公司提供VAX模式数据库,它是第一个完全用C语言编写的便于移植的数据库。1984年,甲骨文提供第一个具有读取一致性的数据库,当年销售额达到1270万美元。1985年,甲骨文提供并行服务器数据库。 
在80年代的一段时间,甲骨文公司几乎每天都会推出一个新版本,到1989年光是数据库就已推出了6个版本。其实甲骨文软件功能还不是很完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