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科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科技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于疆域的扩大,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以 

    及列国之间的战争、联盟和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地理眼界大为 

    开阔,积累了大量的地理资料和知识。中文的“地理”这个名词,大约 

    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周易·系辞上》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 

    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地理”一词的最早 

    应用,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山河大地的地表形态。中国古人认为,人们的 

                                                                             ① 

    活动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不然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 

    这就把研究地理与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联系起来,所以地理学的研究很早 

    就受到了重视。 



          (1)地理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管子·地 

    员》和《五藏山经》等。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 

    关于禹治水过程的一部记述,同时,穿插说明了与治水有关的各地山川、 

    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以及把贡品送往当时的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贡道。 

    全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 

    个部分组成。 

          “九州”部分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 

    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这 

    种区分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不过由于只以少数山川进行分界,九 

    州的区界不很明确。《禹贡》按照禹治水途经的路线,对各州的山川、 

    湖泽、土壤、植被、特产、田赋和运输路线等作了描述,较真实地反映 

    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特色。如说冀州是一种松散的白色土壤,岁收属于上 

    等,人们衣皮服;兖州以桑田养蚕,土壤是黑色的肥土,草木茂盛,树 

    木高大,以漆和蚕丝为贡品;由兖州南下至徐州,此地已呈“草木渐包” 

    的面貌;南方的扬州更是草木繁茂等。“九州”中还以黄河为中心,把 

    主要利用水道通向帝都的水陆交通网络清晰地描绘出来。如说青州“浮 

    于汶,达于济”,豫州“浮于洛,达于河”,扬州“浮于江海,达于淮 

    泗”等。 

          《禹贡》中专论山岳和河流的“导山”与“导水”两部分,是纯粹 

    的地理内容,开创了中国关于区域地形的分部门研究的范例。“导山” 

    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采取列举山名的方式,把中国的山系分为由西向 



① 《管子·形势解》。 


… Page 63…

东延伸的四列;然后再细分为“九段”,即禹时由于洪水淹没了平原而 

形成的沿大山行走的九道山道。后来马融又将它分为“三条”,这就是 

反映中国古人对山地地形认识的“三条、四列、九山”学说;汉代以后 

学者关于“山脉”的“三条四列”思想,概源于《禹贡》。“导水”部 

分按照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对九州向靠近 

黄河的帝都贡赋所经由的水道中的九条主要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 

支流和入河口等作了描述,开中国水文地理的先声。这九条河流是弱水、 

黑水、黄河、汉水、长江、济水、淮河、渭水和洛水。文中有“导河积 

石”和“岷山导江”之句,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黄河源在青海境内, 

同时又把岷江看作长江的正源。 

      “五服”部分以帝都为中心向外扩展,把广大地区分为“甸服”(王 

畿)、“侯服”(诸侯领地)、“绥服”(已绥靖地区)、“要服”(结 

盟的外族地区)和“荒服”(未开化地区),反映了大一统的思想。 

      《管子》一书传说是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大约公元前725—前645) 

所著,实际上内容庞杂,绝大部分反映的是战国时代的情况,所以大部 

分篇章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管子·地员》按照农业生产的情况,对 

地形类型作了分类,把丘陵地分为15种,山地分为5种。它根据土色、 

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力等特性,结合地貌、高度、 

坡面、水文和植被等条件,把“九州之土”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 

等级,每一等级再分为六“物”,每一物又以赤、青、黄、白、黑分为 

五种。如上土包括五粟、五沃、五位、五蘟、五壤、五浮;关于五粟再 

分说其土区所长的许多草木、渔牧的发展以及人和泉。这种分类虽然带 

有形式主义的弊病,但还是有一定的地理学价值的,大体上符合土壤性 

质的实际情况。 

      《管子·度地》篇提出了治水的重要性,把水列为“五害”(水、 

旱、风雾雹霜、疠和虫之首),接着又根据水的大小远近、来源去路, 

将水分为“经水”、“枝水”、“谷水”、“川水”和“渊水”,指明 

了各种水道的特点,进而提出了“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 

以及“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的治水思想。《度地》还对由于河 

水与河床的相互作用而使河道发生演变的原因和规律作了精辟的论述, 

实在令人敬佩。 

      《五藏山经》是《山海经》中最古老、地理学价值最大的部分。《山 

海经》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组成,只有《山经》 

大约是战国后期写成的,后两部分是后人增补的。《山经》早期以《五 

藏山经》之名通行。全文15000字左右,山名347个,把我国的山地分 

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系统,每个系统中的许多山又被分成若 

干行列,即若干次经,依次分别叙述它们的起首、走向、相距里数和结 

尾。“山经”含有今天所说的“山脉”之意,不过当时还只有把山隔成 

行列的概念,而缺乏山势连绵的意义。 

      “东山经”论述的范围大致在今山东省至苏北、皖北,东至于海; 

包括46座山,由西而东分成四次经,大都呈由北向南的走向。“北山经” 

论述的范围在今内蒙以南、贺兰山以东、河套以北;有山87座,由西而 

东分成三次经。“西山经”论述的范围在今秦岭以北,甘肃、青海湖一 

线,新疆东南部;有山77座,由南而北分为四次经。“中山经”论述的 


… Page 64…

     范围大致在巴、蜀和以东的湘、鄂、豫部分地区;包括97座山,分为十 

     二次经,基本上都为东西走向。“南山经”论述的范围为今浙、闽、赣、 

     粤、湘等省;有山40座,由北而南排为三次经,皆为东西走向。 

           《五藏山经》几乎在所有山列的叙述中,都联系到了发源的河流, 

    说明它们的流向、归宿、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以及有关的湖泊、沼泽等。 

     共记述358条河流和湖泊,粗略地勾划出了北自黄河、海河流域,南至 

     长江中下游的水系分布状况。关于黄河之源,“北山经”称:“敦薨之 

    水,流入洠螅鲇诶ヂ刂庇纾滴┖釉础薄U馑坪跏窍胪黄啤暗肌

    河积石”的传统说法,把黄河之源推向积石山以远地区,但又无确切根 

    据,只能把昆仑山以北很远的罗布泊(洠螅┧涤肜ヂ厣街幕坪印

    水系不切实际地混连起来,把前者当作黄河的上源。关于长江之源,“中 

     山经”中则沿袭了“岷山导江”的说法。 

           《五藏山经》还描述了多种地貌,如南方的岩溶洞穴,河水的潜流 

    现象,北方河水的季节变化,东部的涌泉现象,西部的流沙,昆仑山的 

    火山现象等。文中对不同地带动植物的记述,也很符合实际。如“南山 

    经”中记有“多桂”、“多象”、“多白猿”等,反映了热带和亚热带 

     的特点;“中山经”中有“多桑”、“多竹箭”、“多漆”等,是黄河 

     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象;“北山经”中有“多马”、“多橐驼” 

     的描写;“东山经”写东部沿海地区“多茈鱼”、“多文贝”等。《五 

    藏山经》还记载金属矿产地点170多处和许多玉石的产地。 

         在《穆天子传》、《尔雅》、《周易》、《诗经》、《左传》、《考 

    工记》等早期著作中,也都记述了不少地理学方面的内容。 



          (2)大地水陆分布的知识 

         春秋时期,由于人们的地理视野还比较狭小,所以就把当时对东方 

     的“海隅”和“海表”的认识加以扩大,产生了四方皆为海的设想,把 

    海看作是世界四周的边际。战国时代由于四周诸侯疆土的拓展,地理视 

    野空前扩大,就产生了“九州”、“四极”的概念。齐国的邹衍提出的 

     一种“大九州”的猜想,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 

    神州者九”,所以中国之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整个世界 

                                          ① 

      “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是一种以盖天说为基础而对世界 

    水陆分布的猜想。“四极”之说更能反映当时人们地理视野的扩大。《禹 

    贡》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这是在对中国的东方海 

    域、西北方大沙漠认识的基础上,对北方 (朔)和南方的一种类推性的 

    猜测,即认为北方亦至于流沙,南方亦至于海。 

           《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国名以及怪异的动植物和种族,虽多属 

     于神话传说和想像,但也包括一些实际的地理知识。如所记黑齿国、彫 

    题国,可能是南方的一些部族;钉灵之国,可能指贝加尔湖地区的丁零; 

    埻端玺■国可能就是敦煌。 

          战国时代海上交通的发展,还产生了“三神山”的传说。“三神山” 

                                                                ① 

    指蓬莱、方丈、瀛州,“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这反映了当时人 



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① 《史记·封禅书》。 


… Page 65…

们对东方远海地理知识的追求。 



     (2)地图 

     相传中国在夏朝就铸造过九尊大鼎,将九州的川泽山林、草木、禽 

兽等绘铸其上,使人们了解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论语·乡党》谈到 

孔子的行为时有“式负版者”一语。“版”即刻在木板上的一国封疆图 

版;这种地图常有专人背负运送,表明春秋末年这种“版”已普遍使用。 

     可能是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中,有很多关于地图使用的论述, 

所载地图的种类至少在七种以上,如有关于户籍的,有关于行政区划的, 

有关于山川林泽分布的,有关于矿产分布的,有关于道路交通的,等等。 

当时还设立了专门保管地图的官职“大司徒”。 

      《管子·地图》篇突出说明了战国时期地图在军事上的主要作用, 

说:“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 

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 

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 

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这 

段精彩的论述,说明当时的地图对地形地物的表现已很完备。可以想到, 

这种地图必定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尺并使用多种符号和说明方式绘制 

的。六、古代的数学成就 



                 1。西亚、北非和南亚的古代数学知识 



     (1)巴比伦的数学成就 

     19世纪前期以来,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所进行的系统的发掘工 

作,发现了大约50万块刻有古楔形文字的泥版,其制作年代有些是公元 

前2000年左右,而大部分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300年间的。其中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