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3-每天点亮一盏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533-每天点亮一盏灯-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些善于嚼舌者,终日无事、空虚可厌,不但议论已知道的事情,对他们不了解的事情也妄加评议。    
    沉默不但要节制语言,还应当控制自己的表情,及言语的分量,要知道不安的表情仍然会暴露一个人内心的焦虑和匮乏。记住,内心的微妙之处常常可以透过人的嘴部线条表现出来。    
    古语说:如果你保持沉默,你是个聪明人;如果你是个傻子,你应该保持沉默。大胆直言、不忌不讳是强者喜爱的策略;善于沉默对于弱者来说就是明智的选择。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予则不取

    (战国)鬼谷子    
    不予则不取,是圣人之道。追溯以知古,折返以知今;鉴事以知人,反省以知己。    
    自己缄默是静态的,别人发言是动态的,因此要从人家的话中听出他的意思。若语言有不合理之处,就要反过来思考,对方必然有应对之辞。语言有可模拟的形态,事理有可模拟的规范,那就可以用“像”和“比”来观察下一步的言行。    
    “像”是模仿事物,“比”是比较语意,再用无形来求有声。引诱对方说出的话如果符合实际,就能知道他的实情了。这就像张网捕兽,得多布几面网以待其落入。方法正确,对方自会出现,这就是钓人入网。若拿网去追逼对方,他所讲的还不够进行推论,就要作些改变,用“像”来引导他说出心里话。在他暴露实情后,才能控制对方,改变他的态度。以此感动对手,进而了解其想法。双方你来我往,所说的话有了可模拟的内容,就有底了。反复袭击对手,事事不离所谈的情况。这是圣人诱导智者和愚人的方法,无须置疑。    
    古代善于对敌人的言论反过来思考的人,就能改变现状、探出实情。对方的变化难以确定,因此要周密地了解他的情况。不够周密,情况就不够明确,基础就不够牢固。若是改变“像”和“比”,就定会有相反的论调,则你还需要仔细倾听。要说话就要先沉默,要敞开就要先收敛,要升高就要先降低,要获取就要先付出。想敞开怀抱,就要模拟比较,以掌握对方的言论。此时,相同的声音就会相呼应,切实的道理就会相归属。或是此理,或是彼理,或以其奉上,或以其治下。这就是听真假、知异同,以刺探敌人真伪的办法。喜怒哀乐均以此为模式,言语行止均由此而出入。这都是以事先确定的条件为法则的。以反攻求得回复,观察对方的心理,就要用这种方法。    
    自己先要保持平静,才便于聆听对方的话,以察事理、知万物、辨雄雌。虽与对方不直接相关,也可根据微小的预兆探索有关的重大之事。这就如深入敌境刺探敌情,先要估计敌人的能力,再打探他的意图一样。所以要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敌人。    
    看对手的外表,要知道他的内心,这两者相互依存,就如光影相随、游鱼比目。观察敌人的言论时,不能有疏漏,要像磁石吸铁针那样。自己要绝少暴露给对方,却能迅速地捕捉对方的行踪,无论进退,都要遵循此法。    
    若用人没有完整的奖惩制度,就不能管理好人才;没有一定的标准,就不能准确地品评人物;若做事缺乏技巧,就会失去感情、偏离正道。    
    世间万事,皆要做到不予则不取。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他的思想和言论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嫉妒——愚人的痛苦

    (古希腊)苏格拉底    
    愚人在嫉妒时会忘记朋友之间的情义;聪明人在嫉妒时,会因为想起朋友之间的情义而忘记嫉妒。    
    嫉妒是一种武器,只不过这种武器并非指向敌人,而是愚人用来抵制朋友间的友谊,以维护自己本可以更强大的自尊。正如你们看到的,嫉妒使人痛苦,这痛苦不是由于敌人的失败而产生,更不是由于敌人的成功而产生,而是因为朋友的痛苦而产生。    
    人为何对自己所爱之人的成功多多少少会有些嫉妒,从而破坏他们曾经有过的忠诚与信任呢?!或许有人说人们之间的友情本来就不可以长久,嫉妒只是把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敌意显现出来了。可是,人难道不是有天生的友爱吗?我们对那些遭遇不幸的人都不能视而不见、施以援手,尽我们所能去解除他们的困境,然而对于朋友的成功却沉默以对、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远离嫉妒吧!那是聪明人不应该有的一种心态。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守信用就会使人亲近,从而事事成功

    (战国)吕不韦    
    做人,必须守信用。有了信用,人们自然会愿意亲近你;没有信用,诸事很难做得成功。    
    建立了信用,便能分辨出虚伪的话。一旦可以分辨出虚伪的话,天地万物都为自己所拥有。信用走到哪儿,哪儿都要服从信用的控制。控制之后,如果不去利用,那就不属于自己拥有;控制之后,如果加以利用,自己才是真正拥有。自己真正拥有了,你便可以自由使用天下所有的事物了。假如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想要成就理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对于信用的好处,古时的经验可以更好的证明。齐桓公征讨鲁国,鲁国人不敢贸然出战,就在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垒起土作为边界。鲁君向齐国请求,希望能成为齐国的附庸,听齐国的命令。齐桓公答应了这个请求。曹剧向鲁庄公建议说:“君王您是想一死再死呢,还是想生了再生?”鲁庄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曹剧回答:“听我的话,鲁国的土地必然会扩大,而且还将稳定平安,这就叫做生了再生;如果不听我的话,鲁国一定会灭亡,而且君王您也会遭到危险耻辱,这就叫做一死再死。”鲁庄公说:“我会听您的话。”    
    第二天,两国会盟,鲁庄公和曹剧都怀揣宝剑去了。会盟之中,鲁庄公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拔出宝剑,指着齐桓公,说:“以前鲁国国都外,有几百里土地,如今国都离边境只有五十里。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反正是死,那就让我们同归于尽吧!”管仲和鲍叔牙想冲上去,但曹剧拿着剑,挡住两人,说:“谁也不准上去。现在两位国君正在商量国家大事。”鲁庄公说:“我们两国,以汶水为界就行了,否则的话,只有一死。”管仲说:“不是用国君保卫国土,而是用国土保卫国君,您答应了鲁吧!”这样,齐国在汶水之南垒土边界,跟鲁国签订了盟约。    
    回国之后,齐桓公想反悔。管仲劝道:“这样不行。人家来,不是要和您会盟订约,而是要劫持您,但您事先不知道,这算不上聪明;被劫持后,面对危险,受人威胁,这算不上勇敢;您答应人家的领上要求,却想反悔,这算不上守信用。不聪明、不勇敢、不守信用,这三者,将使您不能建功立业。把土地给鲁国,虽然失掉了土地,却还可以得到守信用的名声。您用四百里土地,在天下人面前赢得了信用,您还是得到了好处的。”于是,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把土地还给了鲁国。鲁庄公是齐桓公的仇人,曹剧则是敌人,但是他能做到对仇人和敌人守信用,那么对于那些不是仇人、敌人的人来说就不言而喻了。    
    齐桓公多次成功地会盟诸侯,让他们服从自己的命令,从而匡正了天下。这其中,管仲发挥了因势利导的作用,他常常把耻辱转化成光荣,把危难转化成平安。这样,即使前面失去了东西,后面却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由此,可见守信用的重要性了    
    吕不韦(?—前235):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宰相。秦始皇时,因其为前朝元勋而尊之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招揽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他使其门客每人著其所闻,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书名《吕氏春秋》。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古希腊)朗吉弩斯    
    喜欢挑剔是人之常情。    
    但试想一下,天才的道德败坏究竟是由于混乱不堪的环境,还是由于自身的放纵。意念如脱缰之马,在原来平静的心田中来回践踏,剥夺了我们生活中应有的平静情绪。    
    利欲熏心,使我们的事业也随之摧毁。利欲在我的内心疯狂地鼓掌,就像热病发作。贪图享乐,与利欲相互纠缠,使人堕落、使人无耻。人们对富豪者顶礼膜拜之时,灵魂便大开藏污纳垢之门,利欲贪求的恶魔则长驱直入。财富流通世上,挥霍如影随行,前者潜入城市,进入门户,后者随之而入,把吸盘攀附在厅堂上,与之生育繁衍。浮夸、虚荣和放荡这些嫡系的儿子便随之降生。一旦这些畸形儿长大成人,城市中会到处飘荡着残忍的灵魂:强暴、无法无天、彼此狼狈为奸。人们的内心一旦腐朽,珍贵之物就会离去,这是令人痛心的必然结果。灵魂中一切伟大的东西渐至枯萎,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这就像一个受理贿赂案件的审判官,贪念财色一样,我们怎可期望他能公正的审判。    
    公信渐失时,民众将以憎恶友善、败坏贤明视作保护自己的利益之途:朋友无信,难得诚实;人们不能正常面对家人的死亡,只一味力图在遗嘱中获得地位,或分享财富的残羹;人们收受好处而不管其来源;人们横行威势;人们在贪欲中不能自拔、不能自知……在这场道德的瘟疫中,谁能保住最后的纯洁与明智呢?嗜欲流布,传及邻邦,一如洪水猛兽,苦毒无量,整个文明世界陷落成一片废墟。    
    整个生活中弥漫着的冷淡葬送了当代的天才。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们不再关心。即使人们偶尔摆脱冷淡,却仍是为了那其实是冷淡源头的享乐和名誉。    
    朗吉弩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被英国文学批评的创始人德莱顿称之为“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希腊批评家。”其著作《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论著。它在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美学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在17、18世纪产生极大的影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了新古典主义者的圣经”。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古罗马)塞涅卡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这样说的意思是在错误改正之前,你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不会想到纠正错误。更有甚者,有人吹嘘自己的错误,我敢肯定这些把自己的错误当美德的人决不会主动要去医治他的错误。谁要拯救自己,谁就要尽其所能暴露自己的错误。人必须对自己严厉些,你要先当原告,然后做法官,最后才做辩护律师,把对你的审问引向所有对你不利的证据。    
    异国的风光、他乡的乐趣,都不能使你摆脱心中的悲哀和沮丧。你以为只有你才真正经历过悲伤和沮丧吗?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人需要改变的是性格,而不是改变环境。无论你的目的在哪里,用诗人维吉尔的话来说,“陆地和城市都留在了后面。”可是,你的过失、缺点却跟随着你,即使哲人也有过这种痛苦。苏格拉底曾对自己说:“你总是随身携带着你自己的精神负担,又怎能惊讶于你的旅行未能给你带来幸福?谁在驱使你向前,难道那不是压在你身上的重担?”新奇的外部环境和异域风光,对心灵是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的。如果你知道离家出走为什么不能对人有所帮助,答案很简单:你离开了家,但并未摆脱自我。卸不下你的精神负担,没有哪个地方会使你感到满意。    
    人在神智清醒、心情激动,被一种并非他自己的精神所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