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儿科醒-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苓散 治暑热烦躁。霍乱泄泻。小便不利而渴。淋涩作痛。下部湿热。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七分半) 肉桂(五分) 泽泻(一钱二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人参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伤热乳食呕吐。泻痢。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药(酒炒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陈皮(三分) 黄连(炒二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四苓散(即前五苓散去肉桂) 
白术散 治脾胃气虚。作渴饮汤。或因吐泻。津液亏损。烦渴引饮。或脾胃虚弱。腹胀 
泻渴。弄舌流涎。手足指冷。宜服之。和胃气。生津液。 
人参 白术(炒) 藿香叶 木香 甘草 白茯苓(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 
四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吞酸痰嗽。 
人参 白术(炒) 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惺惺散(方见表论) 





虚论第七

属性:小儿虚症。无论病之新久。邪之有无。但见面色青白。恍惚神疲。口鼻虚冷。嘘气怫郁 
。肢 
睛。屈体而卧。手足指冷。声音短怯。脉象缓弱虚细。是皆属虚之症。急宜温补脾胃为要。 
仍须分别以治之。如气虚者。四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气血俱虚者。八珍汤。气虚自汗 
者。四君子汤。血虚发躁者。当归补血汤。表虚者。宜固其气。里虚者。宜实其中。阳虚恶 
寒者。宜温分肉。阴虚发热者。宜滋肾肝。脾肺气虚者。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补中益气 
汤。肝肾血虚者。六味丸。加味四物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加参 。汗后阳 
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加芎归。久事表散。而身热不退者。阳气虚也。补中益气汤。过 
用攻下。而滑泄不禁者。脾肾虚也。六神散。胃关煎。又虚必生寒。宜详寒论。至于虚热。 
亦详见热论。此外虚症尚多。详见各条。宜并玩之。 



虚论第七

附方

属性:四物汤 治血虚营弱。一切血病。当以此为主。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白芍药(二钱) 
水二钟。煎服。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人参 白术 茯苓(等分) 炙甘草(减半) 熟地 当归(等分) 白芍(减半) 川芎(倍减) 
水煎。或加姜枣粳米同煎。 
当归补血汤 治血气损伤。或因误攻致虚。肌热口渴。目赤面红。脉大而虚。重按全无 
。及病因饥饱劳役者。 
黄 (炙一两) 当归(三钱) 
水一钟半。煎八分服。 
补中益气汤 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体倦食少。寒热疟痢。气 
虚不能摄血等症。 
人参 黄 (炙) 白术(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加味四物汤(即前四物汤。加山栀柴胡丹皮。) 
六神散 治面青啼哭。口出气冷。或泄泻不乳。腹痛曲腰。四肢厥冷。 
人参 白术(炒) 山药(炒各五钱) 白茯苓 白扁豆(炒各一两)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四君子汤(方见热论) 
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六味丸(方见热论) 
胃关煎(方见寒论) 





实论第八

属性:小儿属实之症。惟表里食积。三者而已。盖表邪实者。必头项体痛。腰痛背强。壮热无 
汗。脉象浮紧有力。宜从表散。如在冬月。宜羌活冲和汤主之。若在春夏秋三时。则宜易简参 
苏饮。或惺惺散之类主之。若兼倦怠昏睡。则属正不胜邪。宜四柴胡饮。或五柴胡饮之类主之 
。里邪实者。必舌胎黄浓。口燥唇疮。作渴喜饮。大小便秘。腹痛拒按。声音洪壮。伸体而 
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脉象沉数有力。宜从攻下。如调胃承气汤。或四顺清凉饮之类主 
之。若汗后身热不退。脉象弦洪数实。大便坚秘者。柴胡饮子。夫所谓实者 
。邪气实耳。非元气有余之谓也。医者临症之际。果属实邪。于应表应下之药。皆当作小剂 
。少少与之。要在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务宜顾定元气。斯无孟浪偾事之非。至于饮食停积 
。必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腹皮热。大便 臭。然必由脾虚不运而致。于消导药中。慎毋 
损及中气。宜多温中健脾之品。俾得自强不息之妙。如消乳丸。香橘饼。理中汤之类主之。 
若伤食甚而或兼浓味积热者。宜大安丸。少少与之。俟食积稍消。仍当以五味异功散调补之 
。此外如目直大叫。项急烦闷。肝之实也。泻青丸。抑肝散主之。若筋急血燥。抽搐劲强。 
斜视目瞪。则属肝之虚矣。地黄丸主之。叫哭发热。饮水而搐。心之实也。导赤散。泻心汤 
主之。若惊惕不安。则属心之虚矣。秘旨安神丸主之。困睡身热。饮水。脾之 
实也。泻黄散主之。若呕吐泄泻。不食痞满。倦卧。牙紧流涎。手足牵动。则属脾之虚矣。 
益黄 
散。或六君子加炮姜木香主之。闷乱喘促。饮水。肺之实也。泻白散主之。若气促多汗。则 
属肺之虚矣。四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主之。肾无实。惟痘疮黑陷。为邪气实而肾则虚也。 
地黄丸主之。若二便不禁。津液枯槁。声喑目戴。肢体厥逆。肾虚极也。补中益气汤。兼六 
味地黄丸主之。大抵小儿实症无多。若禀赋素虚。或病患已久。或过服克伐之剂。皆当作虚 
症施治。不得概以为实也。慎之慎之。 



实论第八

附方

属性:羌活冲和汤 治四时不正之气。感冒风寒。憎寒壮热。头痛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此方主 
寒发热。宜此方治之。以代麻黄汤用。太阳经之神药也。 
羌活 防风 苍术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甘草 细辛(减半) 
上加姜枣。水煎。热服取汗。 
四柴胡饮 治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症。 
必须 
慎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泻者少用) 
用之) 
水二钟。煎七八分。温服。如胸膈滞闷。加陈皮一钱。 
五柴胡饮 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与四柴胡饮 
相表里 
。但四柴胡饮止调气分。此则兼培血气。以逐寒邪。尤切于时用者也。凡伤寒疟疾痘疮。皆 
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白术(二三钱) 
白芍(炒用一钱五分) 甘草(炙三钱) 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热服。寒胜无火者。减芍药。加生姜三五七片。或炮干姜一二 
钱。 
或再加桂枝一二钱。则更妙。脾滞者。减白术。气虚者。加人参随宜。腰痛者。加杜仲。头 
痛者。加川芎。劳倦伤脾阳虚者。加升麻一钱。 
柴胡饮子 解肌热蒸热积热。或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大便坚实者。 
柴胡 人参(各五分) 黄芩 白芍(各七分) 
当归(一钱) 甘草(四分) 大黄(八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按此方用药颇善。但大便如常者。勿得轻用大黄。消乳丸 治呕 
吐。消乳食。脉沉者。伤食不化也。 
香附(炒) 砂仁 陈皮 神曲(炒) 
甘草(炙) 麦芽(炒等分) 
上为末。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香橘饼 治伤冷积泻。 
木香 青皮(各一钱) 陈皮(二钱半) 浓朴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上为末。蜜和为饼。每服一枚。米饮调下。病久及元气虚者勿用。 
大安丸 治饮食酒积停滞。胸膈痞满腹胀。 
神曲(炒) 陈皮 半夏(制) 茯苓(各一两) 
山楂肉(蒸晒三两) 连翘 萝卜子(炒各五钱) 白术(二两) 
上为末。粥丸绿豆大。量大小。每服一二十粒。米饮下。(一方尚有炒麦芽一两。黄 
五钱。) 
泻青丸 治肝胆火。并小儿急惊发搐。眼赤睛疼。 
龙胆草 当归 川芎 防风 
羌活 山栀 大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量大小。每服十丸。 
抑肝散 治肝经虚热发搐。或发热切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涎。腹胀少食 
。睡不安。 
软柴胡 甘草(各五分) 川芎(八分) 当归 
白术(炒) 茯苓 钓藤钩(各一钱) 
上水煎。子母同服。以蜜丸。名抑青丸。 
导赤散 治心火。及小肠热证。小便赤涩而渴。 
生地 木通 生甘草(各等分) 
上加竹叶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参麦门冬。) 
易简参苏饮(方见表论) 
惺惺散(方见表论) 
调胃承气汤(方见里论) 
四顺清凉饮(方见里论) 
理中汤(方见寒论) 
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地黄丸(方见热论) 
泻心汤(即泻心散方见热论) 
秘旨安神丸(方见热论) 
泻黄散(方见热论) 
益黄散(方见寒论) 
六君子汤(方见寒论) 
泻白散(方见热论) 
四君子汤(方见热论)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论)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属性:小儿急慢惊风之说。古书不载。后人妄立名目。概用金石脑麝之品。贻害至今。杀人不 
知凡 
几。虽代有名哲。因世俗胶结既久。猝难更正。故著作之家。不得不仍以惊风二字目之矣。 
夫小儿形气未充。易生恐怖。又何尝无惊吓之症。是凡骤闻异声。骤见异形。或跌扑叫呼。 
雷声鼓乐。鸡鸣犬吠。一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皆能致病。治法急宜收复神气为要。此即 
内经所谓大惊猝恐之症是也。但当以惊吓二字立名。不当以惊风二字目之矣。此立名之妄。 
其误一也。其次。亦有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用药但宜泻心平肝。其病自已。 
亦非金石脑麝所宜投。其误二也。至于慢惊。或因吐泻。或因病后。或因过服克伐之剂。 
或脾胃素虚。以致脏腑虚损已极。全属虚寒败症。急宜温补。无风可逐。无惊可疗。而名之 
曰慢惊。更属谬妄。其误三也。此外。如伤风发搐。伤食发搐。潮热发搐。将见痘疹发搐。 
太阳病变痉。以及天钓。内钓。痫症之类。皆有搐掣反张强直之状。世人不知。昧于分别。 
往往亦混作惊风施治。且或委之于无知妇人之手。致令无辜赤子。横遭夭折。其误四也。今 
将以上各条。辨症论治之法。汇列于后。俾临症者有所指归。一洗从前陋习。庶几登赤子于 
寿域矣乎。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大惊猝恐

属性:小儿气怯神弱。猝见异形。猝闻异声。最伤心胆之气。内经云。大惊猝恐。则气血分离 
。阴 
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又惊则气散。 
又恐伤肾。惊伤胆。其候则面青粪青。多烦多哭。睡卧惊惕。振动不宁。治法急宜收复神气 
为要。宜秘旨安神丸。或独参汤。茯神汤之类主之。若妄进金石脑麝之品。是犹落井而又下 
之以石矣。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

属性:乳儿之母。嗜食肥甘。或酒后乳儿。或将护失宜。衣衾太暖。致令小儿邪热郁蒸。积于 
心而 
传于肝。盖心藏神而肝藏魂。猝被惊触。神魂恐怖。心肝之气亦伤。心虚则邪热得以乘之。 
肝虚则内风旋绕。以致夜卧不稳。或笑或哭。忽尔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 
手足搐掣。身热面赤。脉数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或秘。搐而有力。为邪气实。宜导 
赤 
散。更加干地黄防风竹叶。连进三服。或兼辰砂抱龙丸。少少与之。用以导心经之邪热 
。息肝脏之虚风。其病即愈。倘肆用香散走窜。或寒凉攻伐之剂。必变为虚寒败症。不治者 
多矣。宜兼详虚实二论。 



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虚寒败症

属性:凡小儿病后。或吐后泻后。或脾胃素虚。或误服药饵。或过服克伐之剂。或感受风寒。 
而致 
气微神缓。昏睡露睛。手足厥冷。身体或冷或热。或吐或泻。涎鸣气促。口鼻气冷。惊跳螈 
。搐而无力。乍发乍静。面色淡白。或眉唇青赤。脉象沉迟散缓。或细数无神。此盖举世 
共诧为慢惊风者是也。殊不知病本于虚。脏腑亏损已极。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全属虚寒败 
症。不必尽由惊吓而致。盖脾虚不能摄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火虚则身寒。口中气冷。木 
虚故搐而无力。每见世医狃于陋习。辄作惊风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