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之源代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世界之源代码-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界,不过所造的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的世界罢了。因人有烦恼恶业,所以造 
的是污浊世界;佛具有无边清净功德──福慧圆满,所以造的世界是庄严清净国土。这是 
佛法的因果定律。学佛者明了这一道理,在日常起心动念中,应尽力向善的方向做去。自 
己这样做,劝人也这样做,清净世间的实现(十方已实现的,很多)才有希望。 

 三、学佛是人生向上事 

   要了解学佛的根本意趣,必先认识人生生存的价值,在宇宙中是居于主动的地位, 
而后才能决定我们应走的正确路向。因为世间的动乱和安宁,人们苦痛与幸福,都是人类 
自力所造成的,并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来主宰我们。人类有此主动的力量,才有向上向善 
的可能。 

   向上,就是向好的方向努力,一步步的前进达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学佛的意 
趣所在。人之常情,无不喜爱向上向好的,除非是失意分子,因为事业等失败,使他意志 
消沉,不想振作,索性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但这种人究竟是少数,而且都有机会改善的。 
平常以为人生好事,是家庭生活美满,儿女多,身体健康,有钱有势,当然这也是人生的 
好事。可是依佛法说:这是好的果,并不是好的原因。要想获得良好的结果,不能就此满 
足,因为这是要过去的。必须积集良好的因,才能保持而趋向更好的。这如见一朵美丽的 
花,就想摘下来属于己有而不想法去培植花草,或不再去培植,虽然获得了,到底是罪恶 
的,或立刻要失去的。有些人,能合理的获得了钱财和地位,但是往往利用这些钱势,做 
出种种害人利己的勾当,这都是缺乏了人生向上的精神,更没有确定向上目标的错误所致。 


   有人说:我不想学佛、成佛,只要做一个好人就够了,这是不大正确的。古语说: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学佛,先学做一好人,这是正确的;若 
只想一个好人,心就满足,结果每是仅得其下。所以,学佛不但要做一好人,而且还要具 
有一种崇高的目标,纵使一生不能成办,将来总要完成这理想的目标才对。 

   世界任何高尚文化,都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劝人去修学。如耶教叫人体贴神的意思, 
效法耶苏。虽然他们认为人不能做到神和耶苏那样的权威,但是要学习耶苏博爱和牺牲的 
精神。他们说:人的身体是土所造的,灵魂是由神给予的。因为人作了罪恶就堕落了,将 


                                    255 

那圣洁的灵魂弄的污葬不堪,所以教人先将污浊的心净化起来,才能进求那光明理想的目 
标──生天国。 

   中国儒家也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是读书明理之人,尚且要“见贤 
思齐”;进而贤人还要效法圣人。但是“圣人有所不知”,又要希天。所以正统儒家的精 
神,无时无刻不在鞭策自己向贤圣大路上迈进的。道家也有一套理想的目标,所谓:“天 
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即是依据宇宙万有的自然法则,不用矫揉造作,任 
性无为,便是他们做人向上的目标。人世间的一切,立身处世,若不遵循自然法则的发展, 
就会颠倒错乱,治丝益紊,一切的痛苦困难就接踵而来。从上面看来,儒家是效法贤圣的 
高尚人格,进而通于天格。道家是崇尚宇宙间自然的真理法则。总之他们都有引导人生向 
上的理想境地。 

   一般人以为能好好做人就好了,不需要什么向上向善的目标,像这样得过且过的心 
理,不能自我强化,努力向上,如国家或民族的趋势如此,有堕落的危机。一般高尚的宗 
教,都有一个光明的远景,摆在我们面前,使人向往,羡慕,在未达到这一理想境地的中 
途,不断的改造自己,力求向上,这才能获得信教的真实利益。学佛要怎样才能向上?这 
先要明白佛法中五乘道理,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人天乘是佛法的 
基础,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因为做一好人,是我们的本分事,即是生天也不希奇。虽 
然天国要比人间快乐得多,但是还三界之内,天福享尽,终必堕落,还有生死轮回之苦。 
佛法的真义,是教人学声闻、缘觉的出世;学菩萨、成佛的自利利他,入世与出世无碍。 
但学声闻、缘觉还不过是适应的方便,最高的究极是以佛果为目标,从修学菩萨行去实现 
他。学菩萨行向佛道,必不离人、天、声闻的功德,渐次展转向上,虽然要经过悠久的时 
间和广大无边的功德累积,但有了这高尚的目标在前,助长我们向上向善的欲乐精进,至 
少意志不会消沉堕落下去。 

   学佛必先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是学佛最高理想的皈依,应依此三宝而 
去修学。三宝中的法,是人生宇宙绝对的真理。佛是对此真理已有究竟圆满的觉悟者,僧 
是三乘圣贤,对于真理虽然没有究竟的觉悟,但已入法海,有或浅或深的体验者。所以佛 
与僧同是学佛者最高理想的模范。佛法,不像耶、儒的但以人格性的天神或贤圣为崇仰, 
不像道者但以永恒的自然法则为依归;皈依三宝,是统一了人与法二者而树起信仰的理想。 
我们何以要恭敬、礼拜、赞仰、供养三宝?这不但是一种虔诚敬信的表现,也不仅是一般 
所见求的功德,这是向往着佛僧崇高的德性和圆满的智慧,真法的绝对究竟归宿,以期我 
们对于真理,同样获得彻底的觉悟。我常说:中国孔、孟子道,对于做人处世、立功、立 
德,有一种独特的好处。可是缺乏一幅灿烂美妙的光明远景,不能鼓舞一般人心向往那光 
明的前途而迈进。可是一般宗教,无论你是多么的愚痴和年老,它都有一种摄引力,使你 
向上向善而努力。所以能够看经,研究佛法,和拜佛,念佛的,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信佛或 
学佛的。真正的学佛,主要是以三宝为崇高理想的目标,自己不断的修学,加以佛菩萨的 
慈悲的愿力摄受,使我们身心融化于三宝中,福慧一天天的增长,一天天接近那崇高的目 



                                    256 

                                                        附录九 学佛之根本意趣 


标。 

 四、学佛的切要行解 

   佛法中,从信仰到证悟,有“解”“行”的修学过程;解是了解,行是实行。佛法 
的解行有无量无边,现在仅举出扼要的两点,加以解说。先说理解方面的:一、“生灭相 
续”;二、“自他增上”。生灭相续,说明了我们的生命,是生灭无常,延续不断的,也 
就是“诸行无常”义。人生从孩童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演变中,虽然是不断的变化,后 
后不同前前,但永远相续着,还有他个体的连续性。扩大范围来说:今生一期旧的生命结 
束,新的生命又跟着而来,并不是死了就完了。就如今晚睡觉,一夜过去,明早再起来一 
样。明白了这种道理,才能肯定那业果不灭的道理。就现在说:如一人将来的事业,成功 
或失败,就看他有否在家庭与学校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如年青时,如不肯努力,学会 
一种技能,不能勤勉的工作,年纪老大时,生活就要成问题。这一简单的原理推广起来, 
就显示了今生若不能做一好人,不能积集功德,来生所得的果报,也就不堪设想了。换句 
话说,要想后生比今生更好,更聪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这前后相续,生灭无 
常义,可以使我们努力向上向善的目标做去。 

   自他增上,“增上”是有力的,依仗的意思。人类生活于社会上,决不能单独的存 
在,必须你依我,我依你,大家互相展转依持。如子女年龄幼小时,依靠父母抚养教导; 
等到父母年老,也要依子女侍奉供养。推而广之,社会上一切农、工、商、政,没有不是 
互相依仗而展转增上的。依佛法说,范围更大,宇宙间一切众生界,与我们都曾有过密切 
的关系,或者过去生中做过我们父母兄妹也说不定。只因业感的关系,大家面目全非,才 
不能互相认识。有了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养我们一种互助、爱人的美德,进而获得 
自他和乐共存。否则,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骗、残害,要想谋求个人的幸福,世界的 
和平,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所以,世界是由我们推动的,要想转秽土成净土,全在 
乎我们能不能从自他和乐做起而决定。 

   关于修行的方法,虽然很多,主要的不外:“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学佛是 
以佛菩萨为我们理想的目标,主要是要增长福德和智慧,但这必须要自己依着佛陀所说的 
教法去实行。修行的主要内容,要清净自心。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中就被许多贪、 
嗔、邪见、慢、疑等不良分子所扰乱,有了它们的障碍,我们所作所为皆不能如法合律, 
使自他得益,所以修行必先净心。净化内心,并不是摆脱一切外缘,什么也不做,不想, 
应该做的还是做,应该想的还是想(观),不过要引起善心,做得更合理,想得更合法, 
有益于自他才对。这如铲除田园中蔓草,不但要连根除去,不使它生长,而且还要培植一 
些有用的花草,供人欣赏。所以佛法说,只修禅定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必须定慧双修,断 
除有漏烦恼才能获得道果。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都是启示学佛者 
应从自己净化起,进而再扩大到国土和其他众生。这无论是大乘法和小乘法,都以此“净 
心”为学佛的主要内容。 

   其次讲到利他为上:依于自他增上的原则说,个人离开了大众是无法生存的,要想 

                                    257 

自己获得安乐,必须大家先得安乐。就家庭说,你是家庭中一员;就社会说:你是社会上 
一分子。家庭中能幸福,你个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会上大家能够和乐,你个人才能获得 
真正安宁。这如注重卫生,如只注意家庭内部的清洁,不注重到家庭四周环境的卫生,这 
是不彻底的卫生。所以小乘行者,专重自利方面,专重自净其心,自了生死。以大乘说, 
这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菩萨重于利他,无论是一切时,一切处,一件事,一句话,都以 
利他为前提。净心第一,还通于二乘;利他为上,才是大乘不共特色,才更合于佛陀的精 
神。 

   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的延续;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 
死完事的。这如流水一样,激起层层波浪;生与死,只是某一阶段,某一活动的现起与消 
散。依据这种三世论的信念,便摆脱了神权的赏罚,而成为自作自受的人生观,肯定了人 
生的真意义。我们在前生思想与行为,如向于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才能感 
到福乐的善果。这样,如今生而不再勉力向善,一死便会陷入黑暗的悲惨境遇。有了这三 
世因果的信念,想起从前,能够安命,决不怨天忧人;为了未来,能够奋发向上,决不懒 
惰放逸。安命而又能创命的人生观,是三世因果论的唯一优点。还有,从无限延续去看, 
受苦与受乐,都是行善作恶的结果。善行与恶行的因力,是有限的,所以受苦与受乐,并 
不永久如此,而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任何悲惨的境遇,就是地狱,也不要失望, 
因为恶业力尽,地狱众生是要脱苦的。反之,任何福东的境遇,那怕是天国那样,也不能 
自满。因为善业力消尽,还有堕落的一天。所以真正的三世论者,在一切境遇中,是充满 
了希望,而又不断的向上精进者。从自作自受而有到共作共受,每一家庭,每一国家,在 
历史的延续中,也从来就符合这因果升沈的规律。 

   原载:《妙云集》佛法是救世之光 第二百二十五页 




                                     258 

                                                      附录一〇 谈佛教的菩萨道 



附录一〇 谈佛教的菩萨道 

紫虚 




  一、前言 



  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都说佛教是一个消极又悲观的宗教,信佛会导至国家积弱、科技 
落后,这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教中有「菩萨道」的缘故。 



  佛教创始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不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