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送礼的艺术-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多礼不缺

  我国有55 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
  尽管55 个民族的人口加起来也不到总人口的5%,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于人,但是他们世世代代衍传下来的礼俗却是多姿多彩的。

  A。裕固族礼俗。

  裕固族居住在我国河西走郎中部的祁连山北麓,是一个悠久的民族。
  裕固族人不仅勇敢勤劳,而且好骑好射,其婚姻礼俗很独特。
  议亲。
  如果男子看中谁家的姑娘,就请两位媒人到女方家去求亲。
  去时,带上一瓶酒,两条哈达。酒瓶口上还要系一根红线,以表示吉祥如意。哈达是送给女方父亲的。过上三、五天后,再去女方家说礼银。
  说礼银时,男女双方都要请自己的爷爷、舅舅、部落长者及新郎,一同到女方家。
  这次去的时候,男方家要拿两瓶酒和很多哈达。去了之后,先把酒瓶放到桌上,再将哈达献给女方家主事人开盘,即给姑娘要衣物、鞋袜、铺盖等。

  女方家的主事人先不开口,让自家请来的客人开盘,客人谦让后,女方家的主事人才开盘,一般要双数,男方家嫌要得太多,就敬第二次酒,女方家主事人就将礼银各减一半,男方家还嫌多,又敬第三次酒,女方家主事人再将礼银各减一半,落到实处。

  礼银一确定,就选择结婚佳期,最后吃喝完毕,由女方家给所有来的客人,每人送一条哈达才结束。
  迎娶。
  送亲走到中途(裕固族由岳家送亲之俗),男方家就派人奇上六对白马、六对红马、六对骆驼,带上好酒、羊肉、哈来迎亲。
  双方相遇后,先将姑娘家送亲的人一齐挡下马,请他们喝酒、吃肉、并献给哈达。
  吃完后,上马走上一段路,男方家又派人骑上六对白马、六对红马、六对骆驼,再次将姑娘家送亲的人挡下马,敬酒、吃肉、献哈达。
  这样迎上三次以后,快到男方家帐房时,姑娘家送亲的人,就选一名好骑手骑上跑马,飞速去看男方家对婚事的准备工作。
  飞马察看、禀报三次后,男方家即挂红、放炮来迎亲。
  在送亲和迎亲时,裕固族有给新郎赠羊小腿和新娘射无镞箭的礼俗。两位专门致颂歌的歌手手捧缠着一缕毛的羊小腿,用歌唱向宾主宣告,赠送羊小腿是为了让新人永远记住成吉思汗的传统,为了两家和睦亲密和为了新人前途光明。歌唱完毕后,他将一点酥油抹在新郎额上,并将羊小腿挂上他的腰带。
  新娘进门后,见婆婆,并献上礼物。
  新人双双给宾客行礼、敬酒、歌手们尽情歌唱,主人向客人回赠哈达和肉份子,按照习俗,每只羊分12 份,最好的臀尖、胸岔要分赠贵宾。
  裕固族歌手就羊小腿和无镞箭的风俗唱道:“啊!这羊腿的筋为什么是黄色的呢?
  啊!这是因为戴门汗的一千两黄金的道行所渗透了的羊腿!
  啊!这羊腿的血管为什么是青色的呢?
  啊!因为这是成吉思汗的价值一千两黄白银的逍行所渗透了的羊腿!
  啊!这羊腿下面的髓油为什么是冷的呢?
  啊!这象征着新娘将要跟娘家日渐疏远!
  啊!这羊腿上端的髓油为什么是热的呢?
  啊!这象征着新娘将要与婆家日渐亲热!
  啊!这羊腿的健子肉为什么是一层层的呢?
  啊!这象征着两家今后亲上加亲!
  啊!这羊腿上为什么缠着羊毛呢?
  啊!这象征着两家今后亲密无间!
  啊:这碗里为什么要放上鲜奶呢?
  啊!这象征着新人的命运比森林、海子还要平稳!
  啊!这碗里为什么要放上一疙瘩酥油呢?
  啊!这象征着新人的命运比须弥山还要崇高!
  啊!这碗的四边为什么也要放酥油呢?
  啊!这象征着新人成双孝顺双亲!。”
  。 幼儿祝福礼—剪岁。
  裕固族产俗,小儿长至一岁至三岁时行剃头礼,舅舅在那天给小儿送小骡或小乳牛等重礼,并由舅舅领先给小儿剃头。
  剃头时,有一人抱着娃子,另一人端一只盘子,内放一把剪头、一小碗奶子,碗边放些酥油。
  舅舅开剪时,先剪一小撮头发放进盘中,然后用手指蘸些酥油点在娃娃的额上,再抹到嘴里,同时念颂辞,许给小儿小骡马、小乳牛作为赠礼。舅舅剪完,其它亲人依次行礼,并叙说吉祥语,赠给小儿父母哈达。比如:有的人说:“这娃头大额宽,必定能当大官。”
  有的人说:“这娃满脸富贵,必定长命百岁。”
  众人依次剪完,最后再由舅舅给娃娃理成光头,理发时,众亲友为小儿唱颂辞祝福,由舅舅领唱,然后合唱。歌中唱道:“今天的日子象太阳一样光芒四照,舅舅和亲友们都请到,娃娃成长托大家的福,牛羊满圈来马驹欢跳。


  金剪子剪头发,娃娃像金子发光美好,银剪子剪头发,娃娃带来珠玉及财宝,铁剪子剪头发,娃娃长成铁疙瘩,祝愿长命百岁,幸福欢乐终到老。”
  亲朋仔友剪发时,给孩子许送的马、牛、羊等家畜,不仅全是白色,而且还是母畜。这意味着纯洁、高雅、繁衍、兴旺、发达。

  客人们给孩子许送的家畜,临行前一定要约好时间,请孩子父母替孩子牵回。这批家畜牵回后由孩子父母代孩子放牧。等孩子长大后,自行处理,其它人均不得干涉。

  B。满族礼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目前约有4299000人。自从满族入关以后,散居在全国各地,主要以辽宁省为多。
  满族的婚姻礼俗,在其发展、流行过程中,虽然受到了汉族婚俗的某些影响,但却仍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渊源。
  小定、换双盅。
  过去,满族儿女的爱情,也受着“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约束。
  媒的代表男方去向女方求婚,得到女方家里的肯定的答复之后,便带着男方来到女方家里相看。若对姑娘的人品、举止、相貌等诸方面满意,便留下簪珥做定礼,名曰“小定”。

  这种留簪珥的习俗,据说是挹娄时代的遗风。那时节就有“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持归,然后致礼娉之”的风俗。由此看来,这种毛羽同簪珥一样皆为定情之物。

  女方接受了男方的“小定”之后,也选择吉日,去到男家赠送礼品。这种赠送,俗叫“返礼”。
  女方返礼后,男方即备下首饰、衣物、猪、酒等礼品,选择吉日,会同宗族、亲友多人,到女方家;女方也邀请宗族、亲友多人相迎。
  迎接一毕,女方中堂设置供桌,男方将礼品放供桌上,男女双方的阿玛并肩跪在供桌前,斟酒两盅,互送蘸祭,俗称“换盅”。
  然后,女方设宴招待男方。
  双方进入宴席,男方的宗族长者站起来致词,正式向女方求婚:“某家小子某某,虽然不肖,已经长大成人,到了娶亲的年龄。听说某家姑娘某某贤淑聪明,今天前来求亲,如蒙应允,我们全族都感到光彩。”女方宗族长者则站起来致谦辞。并经男方宗族长者再三恳求,女方宗族氏者方始应允。
  定日期、添衣箱、送嫁妆。
  换盅过后,待男方结婚事宜筹备完毕时,才遣媒人请女方父母来赴宴、商定婚期,称为“问活”。定准日期。在婚期前一个月左右下聘礼,将为女方准备的衣物、布匹、猪、酒等饮食送至女方家中,称为“送彩礼”或“过大礼”。

  彩礼中必备猪、酒,此猪称做“他哈猪”,非常讲究。

  富裕人家,都送“双猪双酒”。这猪,酒是给女方父母的,衣物、布匹是给新娘做婚装的。女方家则用此猪、酒,邀请亲友欢宴。

  过礼这天,男方的阿玛等人,在媒的的陪同下,前往女方家里,向女方说些表示歉意的话,诸如“礼品备得不齐全,东西也不好,请亲家原谅”之类的谦恭之词。女方父母则表示宽恕,并代替女儿表示谢意。但过礼这天,不能为礼品的多少、质量的优劣而发生口舌,处处要表现出礼让和友爱的淳朴风尚。

  亲友们在这一天前来祝贺,可送钱,首饰、衣物、绸缎等礼品,称为“添箱”,也可用猪、酒跳家神为姑娘祈福。

  到了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即向姑娘赠送嫁妆。赠嫁妆也叫“过箱柜”,就是娘家要把赠给姑娘的嫁妆,派姑娘的女伴和弟妹送到男方家。男方收到嫁妆后,新郎则携带“离娘肉”即猪肋条肉,骑马到女方家致谢。

  送摇车。
  满族生子,有外婆送一台摇车的习俗。
  婴儿出生第七天是上篮日,即把产妇娘家的父母请来。如果是头生,又是男孩。娘家父母就要给婴儿送一只摇篮。并且口里叨咕着:“一篮金,一篮银,一个个胖小子到家门。”
  若生女儿,那就没有这种仪式了,就是请儿女多的妇女将婴儿抱入摇篮内,摇篮里铺着糠麸褥子和粮食枕头,意即头枕粮仓,终生富裕。
  满族的摇车样式独特,用薄锻树板制成,两头翘起,类似船形,外刷红添,并用金、银色彩绘图案,写有“长命百岁”、“九子十成”之类的古语。

  C。锡伯族送礼习俗。

  一望无际的伊犁河谷、辽河流域和松花江中游,那如锦似绣的山水,肥沃丰美的农田,世代哺育着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锡伯族。
  锡伯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新疆境内,因居住比较集中,在婚姻礼俗方面,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特色。
  订婚是锡伯族婚姻中比较独特的习俗,有指腹订婚和一般订婚。
  一般订婚,是当儿子长到15 岁时,父母为他物色配偶,并请媒人代为求亲。媒人第一次登门拜访女方家时,要带一瓶礼酒,作为登门礼。首次登门往往不谈正题,如果女方家长接受了礼酒,说明他们没有烦感,有提亲的余地。

  经媒人多方说合,两家可择日许亲。
  许亲的仪式分两次举行。
  第一次为正式许亲。届时男方携带一只羊和酒之类到女方家,双方在吃喝中把婚事谈妥。

  第二次为送礼。双方协商选定日子后,男方备有彩礼和猪、羊各一只或两只羊,及酒等招待用品,连同近亲到女家设宴招待女方的亲戚朋友,并给女方的父母和近亲长辈献送礼物,譬如衣料、茶叶、包糖等;给未婚妻则送几件衣料、手镯和戒指等物。

  订婚后,如果男女双方未到结婚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在当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则婚前每到春节,男方必须送给女方一件衣料。

  待男方父母决定给儿子完婚时,要在当年正月携带酒、点心等礼品,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请命”,即请求女方允许在年内举办婚礼。女方父母同意后,便商定婚礼日期和彩礼数目,包括现金、衣服、首饰等。

  婚礼前,男方母亲和叔、伯母或姑、妗等人,要带上衣料到女家量裁衣服。在此之前,男方还要把彩礼中的现金送到女家,女家则为女儿准备嫁妆。女儿也为公、婆和男方至亲长辈准备敬献的鞋、烟、荷包等物。

  婚期商定后,又由男方主持,在女家举办一次中型宴席,招待女方直系亲戚,这种仪式叫“行肯萨林”,意为磕头宴,由男方将准备好的彩礼送给女家。彩礼中一般要给女方的父母、姑舅每人送一套衣料,给未婚妻的衣料要比其他人多一些。

  婚礼主要以男方为主,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早晨,男方派人带着喜酒、肉食等,坐上迎亲的喜篷车送往女方家。新郎并特意为岳父母奉送两瓶酒作礼物。

  婚礼的第二天,主要是女家举行嫁女“萨林”即宴席。来宾们都得给新娘送礼品,新娘却躲起来不露面。

  嫁妆由新娘的哥嫂送往新娘家中。娘家必须陪送箱柜、衣被、绣花忱头等物品;新娘则要为公公、婆婆,以及新郎的兄弟、姊妹等每个家庭成员做一双鞋,给新郎做一至三双鞋。

  人们很重视嫁妆,往往从嫁妆的工艺精细与否,来判断新娘手艺的灵巧程度。

  新郎的父母派人在大门口迎候送嫁妆的车。嫁妆车驶来时,这些人要迎上去,向送嫁妆的人敬酒、唱酒歌,然后,把嫁妆抬到新房门口。这时,由新娘的父母或嫂子打开衣柜的锁,新郎的父母往衣柜里放钱币,祝愿新婚夫妇金银满柜,富裕终身;新娘嫂子再将衣柜锁好,将钥匙交给婆婆,以示大权转交给婆家,从此要由婆家来管教新娘。哥嫂查看新房的摆设之后才离去。

  D。蒙古族礼俗。

  蒙古族这个神秘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游牧于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