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震惊世界的日子-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王位更迭时那样惊心动魄。查理一世因此而丧命,而爱德华所要做的只是交出自己的佩剑,可见这把剑象征性意义更大些。  导致退位危机的原因,是因为爱德华国王爱上了美国人沃利斯•;沃尔福德•;辛普森,并执意要娶她为妻。他们最初于1931年在一个派对相识,并且辛普森夫人在随后的1936年和她的第二任丈夫离婚,她非常的痛苦。在随后的5年里他们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坠入了爱河。1934年的夏季,在度假胜地比亚里茨,辛普森夫人和爱德华正式在一起了。那年晚些时候,辛普森夫人出席了白金汉宫的一个招待酒会。爱德华向他的母亲介绍未来的新娘,但是乔治五世不同意这门婚事,麻烦就从那时开始了。  鲍德温曾3次加入托利首相的内阁政府,是一位正直的卫理公会教派信徒。他在1936年5月第一次见到辛普森夫人并未察觉到这意味着什么。到8月份,当国王爱德华和辛普森夫人一起在爱琴海度假的大幅照片刊登在欧美各个报纸上时,一切都变得明了了。沃利斯•;鲍德温到雷根公园爱德华国王为辛普森夫人租的住处找她,要求她在10月27日之前必须离开。三个星期后爱德华召见了鲍德温,并告知他自己想娶辛普森夫人为妻的愿望。  鲍德温立刻指出,如果国王做出这个史无前例的婚姻决定,那么辛普森夫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王后,而他确信英国的民众是不会接受这一切的。但是,爱德华国王仍然坚持,即使退位也在所不惜。9天后爱德华国王和鲍德温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通过让辛普森夫人仅仅成为国王配偶而不是王后的方式来使这门身份悬殊的婚姻成为可能。但是遗憾的是,两天以后,内阁拒绝了这项提议。然后,在11月2日,鲍德温也没招了,他告诉国王他现在有3个选择:要么和辛普森夫人断绝关系;要么让本届内阁辞职;要么宣布退位,和辛普森夫人结婚。  整个事件一直被压着,直到公布后的第二天,在新闻媒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经过几个星期的痛苦煎熬,爱德华国王做出了决定。首相来到下议会郑重宣读了国王的声明,内容如下:“在经过长时间和慎重的考虑后,我决定放弃从我已经过世的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王位……”声明中国王表示自责和遗憾,要求人民给予理解,“……作为一个君王的担子太重了,以至于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无法找到自我……”在11月2日,爱德华通过BBC电台以个人名义宣布了他的决定,他沉重的声音透露出他退位的讯息。很多人听了无线电广播后呆若木鸡。  退位后的国王于1937年6月3日在法国和辛普森夫人完婚,从那以后他仅回过英国两次。退位之后,爱德华夫妇必须面对丧失皇家身份后所带来的巨大落差,尽管今天看来,这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爱德华夫妇来说,直到爱德华死的时候,这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爱德华夫妇过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自愿远离欧洲,在美国享受游艇、高尔夫、鸡尾酒派对的惬意生活。他们已经淡出了政治,尽管英国人的冷漠会使他们感到一丝的不快,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和他们的高雅华贵的生活相比,他们的许多努力却显得徒劳无功,甚至让人们怀疑他们真正的目的。爱德华在美国期间被引用最多的即暗示了这点,“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打高尔夫球,”他认为,“美国就是一个巨大的高尔夫球场。”  在三四十年代对爱德华夫妇伤害最大的是关于“辛普森夫人是纳粹同情者并向其出卖情报”的一系列谣言。为了获得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头衔,在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的30年代,他们在1937年对德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并拜会了希特勒,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威尔士亲王爱德华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广泛的世俗化和平民化浪潮的影响下。尽管他的童年缺少父母的疼爱,但这并未妨碍爱德华成为自信、善于交际、外向的年轻小伙子。这和他的弟弟有着天壤之别。爱德华的弟弟,即未来的国王乔治六世,一直被口吃所困扰。  若以今天感情至上的价值观来判断,爱德华将个人幸福置于王室责任之上的做法是无可指摘的,甚至是应该被推崇的。然而相对于他后来长达79年的人生历程来说,他仅仅当了325天的国王。从此以后,无论他有什么悲痛那也只是一个人小的悲痛;而肩负一个国家的重任,将会使他在广阔的天地里走完壮丽的人生。  如同肥皂剧一般,君主政体的痛苦却又无法逃避的滑稽场面——20世纪后几十年的情况也一样——都可以追溯到爱德华的退位及其带来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戴安娜王妃和威尔士亲王查尔斯之间的爱恨情仇不仅仅是大众传媒炒作的爆料,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温莎悲喜剧。所有的这一切,再夹杂着王室成员间难以调和矛盾,给热衷于猎奇的媒体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他们愿意这样?从他们来说,当然不乐意。但是,毫无疑问。所有的这一切已经搅在了一起,女王也不能置身事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26—)从小受到正统而又严格的教育。她一直通过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和盛大的巡游活动来增加君主体制的亲民色彩,进而提升其本身的价值。立宪主义者认为,女王正在为英国过渡到总统制做准备。但是,她的某些子女却正在走爱德华的老路,在21世纪,他们迟早将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君主制到底将向何处去?


英国的君主制:危机与生存第5节 戴安娜王妃香消玉殒

英国举国陷入难以抑制的悲痛和哀悼之中    

    1997年8月31日。  戴安娜王妃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热心推动者,未来英国王位继承人的母亲,一直以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与查尔斯王储经历了一段令人心碎的婚姻后,36岁的戴妃依然光彩照人,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查尔斯王储也在不同场合通过电视向公众表示忏悔,想赢得公众的谅解和同情。经过短暂的浪漫恋情后,戴安娜又和埃及富豪的儿子多迪·法耶德开始了另一段感情。多迪的父亲,同时也是世界著名公司——哈罗德公司的拥有者。  8月30日  21∶45戴安娜与多迪10天的欧洲旅行结束后一同来到了巴黎,并下榻在豪华的丽嘉酒店。他们乘坐哈罗德公司的“湾流”公务喷气飞机从意大利的撒丁岛飞到了巴黎的布尔歇机场。他们的行程还包括特洛佩兹和蒙特卡洛。多数媒体推测戴安娜此行有许多特别之处:一种观点认为,多迪在蒙特卡洛为她准备了一只订婚戒指。另一些自封的所谓的“皇室问题专家”认为,他们目前正处于热恋当中。而陪同他们全程的保镖里斯·琼斯认为,对于他们的到来,他们自己看起来很低调,他则努力使一些摄影记者离得远些;在戴安娜进酒店的时候,他听到戴安娜似乎在哭。一张好的图片可以被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巴黎的狗仔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戴安娜与多迪一同上楼去一家饭店吃饭,里斯•;琼斯和另一个保镖亚历山大利用这个空闲洗了个澡,吃了1个三明治,喝了1杯饮料提了提神。当他们休息的时候,丽嘉酒店的保安部经理亨利·保罗也走了过来。据里斯·琼斯说,他当时看见保罗喝了点东西——黄色的饮料——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喝的饮料就是含有酒精的或者说明保罗总想使情况变得更糟糕。事后的调查报告表明,他的血液里被检测出有相当数量的酒精成分,大致相当于喝了10杯红酒。  00∶05戴安娜与多迪在饭店的后门出现,情绪比他们刚才进去时候要好。他们打算驱车回到多迪在香榭丽舍大街的房间,多迪告诉保镖,他和戴安娜乘坐一辆黑色奔驰600汽车,走在前面。保镖们有些不太高兴,因为他们更愿意开车在前面离开,而且有两辆车的时候,跟踪的人们通常被甩在了后面。但是多迪是他们的老板,由保罗驾驶的奔驰车开在前面。车上的另外3个人,戴安娜、多迪、里斯·琼斯都没有系安全带。  他们一行驶在路上,骑摩托车的小报摄影记者就跟着。保罗加快了车速试图甩开他们,但他们仍然紧追不舍。于是,保罗再一次提速。当戴安娜和多迪的车行至爱玛桥畔时,他们乘坐的奔驰防弹汽车失去了控制,重重地撞在了路边的水泥柱子上,车也翻了,车顶也被挤压变形。后来的调查发现仪表盘显示速度为193千米/时。多迪和保罗当场死亡,但戴安娜或许还活着。后面的小报摄影记者也停了下来,还听见戴安娜在说话。他走了过去拿起了她的手,随后一辆救护车就赶到了。  02∶00花了两个钟头的时间戴安娜才被从已经撞毁的汽车中弄了出来。戴安娜的胸腔严重受损,萨佩特雷里医院的医生用了两个小时去抢救她的生命。但是,一切于事无补,她还是死了。这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人们觉得这很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恶毒阴谋,包括多迪的父亲穆罕默德•;法耶德,他指控这是一场由英国的情报部门操纵的谋杀。各种各样的疑问被提了出来,包括一辆失踪的菲亚特轿车被认为先撞了奔驰车,车祸发生时车速的真实性,保罗血液里酒精含量水平的真实性等等,不一而足。但所有的一切无法改变这样的一个残酷事实:威廉和哈里将在他们各自15岁和12岁时永远失去他们的母亲戴安娜。  英国举国陷入难以抑制的悲痛和哀悼之中。


专制君主与独裁者第6节 专制君主与独裁者1914—1945

  专制君主与独裁者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带来暴虐。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1914年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刺杀引发,30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双方死亡人数都达到上百万时,这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惨剧的始作俑者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的一个地下室里结束了自己罪恶的生命。    

警察逮捕刺客普林西普    

  1914年6月28日的清晨,随着一声枪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波黑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首都——萨拉热窝——点燃了。刺杀的目标是王储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刺客是波斯尼亚塞族人,名叫加夫里罗·普林西普;属于一个叫“年轻波斯尼亚”(MadaBosna)的组织。  加夫里罗·普林西普是被一个名为“黑手”的塞族恐怖组织招募来执行这次暗杀的,还有其他6名激进分子共同参与了这项任务。这个崇尚暴力的民族主义组织,背后秘密地由一个塞族军事情报部门赞助和操纵,其头目是德拉古丁·迪米特里耶维奇上校(1877—1917)。  遭到袭击的时刻,斐迪南正和他的妻子乘坐在敞篷的检阅车上穿过首府萨拉热窝,巴尔干夏天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对夫妇此行是在哈布斯堡帝国新近扩张的属地上进行的,该属地是与奥地利南部接壤的两个省,直到1878年才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为此奥地利在《柏林条约》之下与土耳其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在土耳其对俄战争惨败之后,波斯尼亚塞族一度渴望复国。30年之后的1908年,其政权被完全吞并了。  在这个帝国巩固疆域行动的背后,是奥地利蓄谋已久的目标,即破坏土耳其任何想收回以前领土的希望,巩固奥地利帝国中心区域的边境线,并重振这个长期以来被嘲笑为“欧洲病夫”的帝国的骄傲与活力。而作为回馈,奥地利将赋予波黑市民与哈布斯堡帝国公民一样的主要特权——这个统治家族对这一盛气凌人的选择翘首企盼,斐迪南大公更是视之为其执政的处女作。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复仇的怒火,由于长时期与祖国塞尔维亚的分离而积蓄着,在1914年6月28日这天燃烧到了最高点。因为斐迪南到访之日恰逢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维多万节——一个给塞尔维亚人带来创伤的日子,为纪念1389年科索沃战役而设。那次战斗中,他们的基督骑士被土耳其人打败,并在土耳其人给予的伪自由下度过了500年。对斐迪南来说,这一天也是一个纪念日,虽然这更多地出自于私人理由:他和妻子索菲结婚14周年。但用这一天来庆祝显然不合时宜。尤其当暗杀者在5英尺外举起枪对着车开火时,他一枪打中了公爵的脖子,另一枪打中了索菲的腹部,令二人毙命。斐迪南最后的话是:Esistnichts;esistnicht……  Esistnichts的意思是“这没什么”。  勇敢,也许吧,或者也是意识在生命中慢慢消退。但不管怎样,很少有领导人临终的话语是如此不确切。而就在不到6星期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洪水猛兽般的战争,将上百万的青年卷入佛兰德斯战壕中,肮脏地、无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