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柯察金的贬斥和复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保尔·柯察金的贬斥和复活-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度,重新安排人物命运,增添新的情节。力求客观地反映特定的历史面貌,力求赋予剧本以人性的光辉。
  比如,重写了从工人、革命者到契卡的朱赫来的戏:斯大林的大清洗,引起了他对“用红色恐怖镇压白色恐怖”的暴力的疑虑和反思。剧中写道:作为契卡的朱赫来经常接到别人告密,于是公民一个个被捕并遭枪杀。他因良心的震动而陷入了深深的疑虑和矛盾。一个少年目睹父兄被杀,哥哥临刑前呼喊:“米沙,永别了!”冷不防阿廖沙假装弯腰拔枪朝朱赫来射击,打断了朱的手臂。过后朱对保尔说:“想不到革命成功之后还会流血。”他终于默默地走到列宁像前,递出了手枪,沉重地说:“列宁同志,我疲倦了。”他找别的理由打了退伍报告,随后被调到工厂当了厂长。
  剧本加重了丽达的份量。将她塑造成不只是讲思想同时是讲实干的真正的战士。在文化上、感情上对保尔也有更多的帮助,而不像小说里似乎只有对保尔讲粗话表示不满。并让她嫁给了一位高级首长。丈夫在一九三七年死于大清洗。丽达被调到工厂当了工人,不久死于一次官僚主义而造成的事故。借此折射出一些历史的真实碎片。
  对冬妮亚落笔更浓,修正了小说对她贬意的描写。让她与保尔的爱情更美。小说描述冬妮亚打扮得花枝招展去参加保尔他们的聚会,并不符合冬妮亚的个性,是从既定概念出发,为显示敌对阶级的“本质”而为之的不真实表述。剧本让保尔承担了他与冬妮亚决裂的责任,表现了保尔在爱情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并让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对此有所反思。
  同样,让保尔对“一切以革命为重”而伤害了亲情作出反省。常常是:在家养病,一好就毅然离家出走。梁晓声向我讲述了他写下的一个场景:
  乌克兰茫茫雪原。一辆马拉雪橇由远而近。一个瘦弱的妇女驾着疾驰。雪橇上是病重的保尔。母亲将他拉回家来。保尔:“妈妈,这么多年,我背你而去,没有给你音讯。你都没有责怪我。”母亲:“不。孩子,我是责怪你的。不管你离家去干什么,家总是要回的。是吗?”
  我听着,想:这是一幅内涵丰富的动人画面。
  剧本的结尾更具人情味。保尔弥留之际,周围聚满了共青团员、工人、乡亲们。保尔翕动嘴唇。一直守护着他的妻子达霞俯下身去。保尔用微弱的声音说:“我爱过。”达霞抬起头来,对大家说:“他说他爱过。他爱过。他爱过……”
  大雪纷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了。买书者队伍里有冬妮亚。读着小说的冬妮亚泪流满面:她发现书中竟有整整七章篇幅描述了自己与保尔的爱情!——革命者心中不仅仅只有红旗。
  
  我说:晓声,听你讲讲我就感觉动人。他说:这次改编只想挖掘人性和展现苏联那个时期的人文风貌,而无意突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表述。这部戏一改港台和仿港台电视剧室内场景的局限,将它推到乌克兰实地外景去展开,配以原汁原味的乌克兰或俄罗斯音乐,它的主题词应该是:爱情、阳刚之气。片头不用其它《钢铁》片惯用的嗒嗒作响的打字机,而用占满整个银幕的乌克兰挂毯。在乌克兰浓郁深沉的民歌旋律中,熨斗来回在挂毯上熨烫,烫出一阵阵雾气。每一阵雾气过去,显示出一排字幕……镜头拉开,才发现是保尔的母亲在熨烫一块挂毯……
  写到这里,消息传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日在乌克兰封镜。我思忖,梁晓声设计得挺美,但最后影片会保持这“原汁原味”吗?我在不小的疑虑中又抱着大大的希望。
  希望保尔·柯察金在谴责声中以更完美更亲切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复活。
  
  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黎明园
  '作者附记'
  在乌克兰拍成的二十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月二十八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引起了全国媒体的极大关注。片子未播,就成了报纸、电视连篇累牍的追踪热点。加上俄、美、意、德、波兰等国电视台竞相订此片;剧组乌克兰演员访问北京;原著小说译本和电视文学剧本纷纷上柜;已渐被遗忘的保尔·柯察金,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此同时,导演韩刚与编剧梁晓声有了争执。梁对媒体表露,导演并没有按照他的本子拍摄;韩则认为导演有权选择剧本。尽管他请了乌克兰作家重写了脚本,但电视剧片头上仍然挂了梁晓声、万方、周大新的名字,梁原应该“偷着乐”,怎么还要“发难”呢!况且梁在他的《重塑保尔·柯察金》一书中已表示了对制片人郑凯南的不满。梁晓声认为导演并非万能,临上阵再边改边拍难以成活,导演对编剧应有起码的尊重。
  梁晓声先于电视剧出版的《重塑保尔·柯察金》是一本表达方式非常特殊的书,它将文学剧本连同写作的全过程一起融合在这三十八万字中,展示了改编这部红色名著的艰辛历程。
  二○○○年三月九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