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常道-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家小时工是消息灵通人士,小区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告诉我们。今天她又带来消息:邻 
  居大姐的癌症好了。她说,病好后大姐简直换了一个人,完全想开了。什么工资、待遇、职称,过去放不下的这些,现在觉得都不再重要。 
  类似邻居这种人生观蜕变,不少人都有过。一场濒死体验让不少人算是明白了生的意义。 
  晚上看动物世界,说非洲大草原的狮子、猎豹、鬣狗和角马的。这些动物的一生,就在追杀和逃亡中度过。于是妻子感慨道:“你说这些角马,一辈子都在逃命,它们来世界上就是为了从狮口逃生吗?它们的生命意义何在?” 
  我诧异于妻子的感慨,因为类似生命意义这样深刻而显得“无用”的问题,她很少思考。今天是怎么了?我对妻子说:“那么你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妻子想了想说:“也是,人和动物一样,说不清为什么活着。” 于是我告诉妻子:“如果你像邻居大姐一样,也经历一回生死考验,你就知道活着为什么了。” 
  说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活着可能有点绝对,但是如果说世界上60亿人中多数,中国13亿人中的绝大多数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恐怕不为过。 
  不信你想想自己,恐怕多数时候是稀里糊涂地活着。活着,可能只是趋从于某种惯性,或者是因害怕死亡而活着。 
  为什么我们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因为我们对死一无所知。正因为不知道死,我们把太多本来不是生的本质的东西当了真。比如,邻居大姐经过生死考验而放下的职称、待遇、收入等等,其实并非人生的真意,不过是人生的附属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类对于生研究了不少,无论从科学层面还是哲学层面。但是真想吃透,不去研究死恐怕永远是雾里看花。因为生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无法分开。 
  为什么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较而言会活出点意义?宗教除了研究生,更研究死是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把死当成一切归零,生就被孤立起来,而且支离破碎,就很难认识全面。 
  对死研究最透彻的又当数佛教。佛教对死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比如对人死后在“中阴身”(人投胎转世前的一段时间)阶段,每一时刻的变化都有详细的描述,包括临终看到的光、意识变化等等,都描述的极其详尽。 
  过去,不信佛的人视之为荒诞。但经过近些年科学特别是生命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佛教的这些描述的真实性。而且,如果比较一下各民族关于死亡的文艺作品,也能发现其中的惊人相似。比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写冉阿让临终前看到满屋的白光,这情景就和佛教对死的描述极其吻合。 
  其实道理也简单,不知男,焉知女;不知多,焉知少;不知上,焉知下;不知冷,焉知热。同样,不知死,焉能知生?明白了这个道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并不重要。相反,能带走的,那才是最最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能带走的?还是两个字,因果。因此,趁还活着,广种善因少作孽,恐怕才是今生的大意。否则种的是芝麻,怎么能指望来生结出西瓜呢?2007…04…28 
  评论: 
  是的;道理是简单;可懂的人能有多少了?(玫瑰之雨) 
  有个问题费脑了。就是今生你对前生没有记忆,你不知道你上辈子是啥。那么来世同样和今生割离了记忆的话,你是否还是你。(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不知死,焉能知生?”这是萧然兄文章的命题,但是我却想反其道而说的是:不知生,又焉能知死? 
  生命是人生内在欢乐的源泉,生命的神奇和美好,它带给我们仁慈和博大的爱和终极价值。 
  生命中的欢乐和爱,化痛苦为艺术,化缺陷为美德,化生活中琐屑的平庸为奇迹。   
  不知道死,焉知道生?(2)   
  生命中的欢乐和爱,可以是亲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朋友之情。 
  我们应该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肯定人生的全部,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 
  所以,如萧然兄所说:“趁还活着,广种善因少作孽,恐怕才是今生的大意。”   
  关于聪明与智慧的箴言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其实郑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翻译过来就是“难得智慧”。连苏格拉底都无知,可见智慧有多难!(提要) 
  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 
  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 
  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你看,连公认的智者苏格拉底都自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是聪明人;而能吃亏的是智者。 
  聪明人和别人过事儿总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们每担生意都能把利润赚足;而智者绝不追求每担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赔钱也做。 
  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聪明人总把自己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也就是脱颖而出;而智者是让别人把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比如在一个聚会里,聪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谈,因此是茶壶;而智者耳忙,注意聆听别人,因此是茶杯。茶壶里的水最终要倒进茶杯里。 
  聪明人注重细节,而智者注重整体。 
  聪明人多烦恼,失眠较普遍,因为聪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远离烦恼,达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着。所以聪明者多英年早逝,而智者无忧,故多长寿。 
  聪明人渴望改变别人,让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顺其自然。因此,聪明人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而智者的人际关系多和谐。 
  聪明多数是天生,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修炼。 
  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有文化。反过来,一个人知识越多越聪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即所谓慧由心生。 
  科学让人聪明,哲学教人智慧。 
  聪明能带来财富和权力,智慧能带来快乐。因为聪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现实中这些技能只要机缘巧合,就能转化为财富和权力。但是财富和权力与快乐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快乐来自人心。因此,求才,聪明足矣;求脱离烦恼,非修智慧不可。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其实郑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翻译过来就是“难得智慧”。连苏格拉底都无知,可见智慧有多难! 
  覃贤茂点评: 
  萧然兄这篇《关于聪明与智慧的箴言》,锦心绣口,字字玑珠。 
  难得糊涂,这句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滥调陈词。萧然兄于此翻空出奇,另立高论。 
  世上之人,多数会自诩为聪明,自诩为智慧,其实要能真正得到智慧,难于上青天! 
  佛学中的智慧,另有一个名称,叫做般若。 
  当然,般若这个名词,又比智慧之意丰富了许多。 
  佛学中所说的般若,通常是指那种超凡脱俗了悟生死的大智慧,那是智慧的根本。 
  萧然兄断论,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有点类似的意思。 
  所谓聪明只是人世间的小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那是与修道、悟道、解道有关。   
  还没有拿起,谈何放下(1)   
  许多人一上来就追求放下,就想超脱,我看很难。原因就是你省略了重要的步骤,太想走捷径。你手里空空,哪有放的东西?本来就赤条条,哪来脱的东西?(提要) 
  超脱和放下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何谓超脱?能放下。如何做到放下?修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如何修,前提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要拿得起。如果本来就没有拿起来,你有什么可放的? 
  中国文字很有趣,你看超脱二字,首先是超,然后才是脱,其实也是先拿后放的意思。 
  历史上最超脱、最放得下的莫过于释迦牟尼,人家贵为王子,可以说已经“超”到最高境界,说脱就脱,拦都拦不住。所以他是大彻大悟的佛。 
  中国最超脱的人我首推顺治,如果顺治帝真的最后是出家而不是死于天花的话。为什么?就因为人家已经把江山都拿起来了,还能那么轻易地放下,那也是要大智慧的。 
  近一点的榜样是弘一法师。按说大师出家前,拿起来的份量也不轻,名利都相当了得。能决然放下,的确也是高人。 
  而许多人一上来就追求放下,就想超脱,我看很难。原因就是你省略了重要的步骤,太想走捷径。你手里空空,哪有放的东西?本来就赤条条,哪来脱的东西? 
  这其实是今人修行的一个重大误区,以为万念放下,就能解脱,其实没有先拿起来这个先决条件,直接去放,太难了。 
  一难在于,“空放”最后很可能“放空”。以为自己一切都能放下,其实是从来没有拿起过。这样的修行,一旦世俗的诱惑找到你,你那个境界马上就像冰雕遇到春天,转眼就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出家人,本来还参禅打坐得起劲,也小有收获,可后来一不留神成了“大师”,名利拿起来了就再也放不下,于是重新退转回俗人。对于“空放”者,真正能做到名利找上门来都不去拿,那才是境界。而达到这样境界的,万里挑一。 
  二难在于,如果我们两手空空,也不是没得放,只是这个放可能比放掉江山还难,那就是放下自己,即舍己。 
  别以为你把钱财、名利看淡,不去争就是放,这差得远。因为,那些根本就不是你的。放下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怎么能称为放呢?对于两手空空者,只有身体、生命是自己的,要放也应该放这些宝贝,你能做到吗? 
  释迦牟尼前世修行可以舍身饲虎,莫说这个境界,就是为了救别人的性命,让你捐点“零件”我们做得到吗?当遇到沉船,我们能把生的希望——救生圈——心甘情愿地让给陌生人吗?做不到这一境界,千万别说自己已经万念放下,那不过是骗人骗己而已。2007…03…30 
  评论: 
  超脱与放下,超越了自我,才能放下世俗。 
  从古至今,所有能放下人们眼中世俗的,不论是释迦牟尼,还是顺治帝,他们无非是超越了自我,站在一个不被世人(常人)理解的高度,做出一些在世人(常人)看来不可理解的事情。那是他们内心真正放下了,所以超脱了。 
  我想,我们这些俗人只有羡慕的份了! (尘) 
  “空放”最后很可能“放空”。是啊,什么也没有,放什么呢?还是先奋斗吧。 (华子) 
  “别以为你把钱财、名利看淡,不去争就是放,这差得远。因为,那些根本就不是你的。放下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怎么能称为放呢?” 
  所以,我们为了达到超脱的境界,要先去争财,争名?哪怕是不择手段? (匿名) 
  覃贤茂点评: 
  还没有拿起,谈何放下!只是这个题目,就已经非常的精道。 
  萧然兄的这句话,我将之引申为:还没有入世,谈什么出世。 
  论佛谈禅,在青年人当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种时尚,我曾称之为另一种小资情调。 
  说得不那听一点,随便什么人,半大不大的青沟子娃娃,人生都还没有好好经历过,他怎么能够去理解真正的禅悟境界呢?   
  还没有拿起,谈何放下(2)   
  谈禅论佛,真的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 
  在这里勉为其力,顺着萧然兄的这些禅话文字,杂七杂八的插嘴说几句,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勉强和学力不够。 
  之所以不揣浅漏,实在是因为和萧然兄这二十多年来的友谊之情! 
  毕竟曾经和萧然兄有一段相同的少年,相同的青春! 
  现在,也是相同的年纪,相近的参悟。 
  我觉得,和萧然兄,还是有许多话可以说的。   
  如果蚂蚁会思考(1)   
  ——谈人智力的局限性 
  所谓智者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伟大的智者则可以知道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苏格拉底说自己是无知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提要) 
  人的智力有极限,因此人类不可能洞悉一切真理。人类所谓真理只能是相对的、阶段性的真理。 
  比如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穷尽我们的智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